海貝、龜甲、珠玉、布匹、金屬塊等,都曾充當過實物貨幣。由于文獻記載和青銅器中賜貝兌換成器的銘文,許多人認為海貝至遲在商末已成為貨幣,是最早的貨幣。
海貝本是天然之物,早已存在。華夏先民對海貝的追求源于其神秘性與稀缺性。海貝首先是飾品,與玉、龜甲等類似??脊挪牧献C明,夏、商、周時期的海貝主要是貨貝,還有一些少量的環(huán)紋貨貝、擬棗貝。海貝多源自印度洋,海陸之遙讓光潔奪目的貝成了可貴的珍寶。
海貝的貨幣化源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商周時期,瑪瑙、龜甲、黃金、玉石、貝等因其奢侈品功用而大受歡迎,青銅鏟、削刀則因其實用功能而流行于平民群體中。經(jīng)過交換與市場的反復驗證,貝、削刀、青銅鏟等一批商品實物脫離了純物品屬性,一躍成為自然貨幣,具有了原始貨幣的內(nèi)涵。而“貝”相較寶石更易得,相較青銅更易攜帶,屬于貴族、平民皆用的裝飾品,且稱量原始布帛需要“度”,測量糧食多少依靠“量”,評估金屬重量需要“衡”,貝具有“均質(zhì)性”,僅需要數(shù)個數(shù),故成了商品交換中的重要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自然貨幣如獸皮、玉石都充當過交換媒介,且具有一定價值,與貝類似,又無法判斷它們的使用早晚,故不能簡單地認為“貝幣是最早的貨幣”。
貝的信史,也是國的信史,貝與最早的中國密不可分。在陜西省寶雞市賈村鎮(zhèn)出土的何尊之上,出現(xiàn)了“宅茲中國”等金文,這是已知最早的“中國”二字。同時,何尊上還出現(xiàn)了“賜貝卅朋”等字樣,昭示賜貝作器這一儀軌。這小小的海洋之物,卻蘊含著華夏九州的宗法禮樂,葆有著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根脈。萬里同風,兼包并蓄,陰陽和合,這是貨幣的隱喻,亦是文明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