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玲 陳艷 沈南秀
乳腺癌是由不孕及初次生育年齡晚、雌激素替代治療、月經初潮年齡早等多種因素共同誘發(fā)的常見惡性腫瘤,早期多表現(xiàn)為乳頭溢液、乳房無痛性腫塊、乳腺橘皮征,隨病情的發(fā)展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腦、肝、骨、胸膜轉移等相關癥狀,最終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了威脅,故需早期診治[1]。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是一種可參與細胞生長、分化調節(jié)的重要信號轉導通路,為乳腺癌的驅動基因,HER2低表達乳腺癌因腫瘤不易轉移故預后較佳;目前,已知HER2低表達乳腺癌發(fā)生、發(fā)展與細胞、遺傳、代謝等存在聯(lián)系,隨著檢測技術進步及靶向藥物的應用,HER2低表達乳腺癌檢出率增加,其臨床特點及分子表達逐漸成為學者研究重點,可為未來臨床治療提供借鑒[2]。近年來,癌癥治療因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而逐漸深入,故探討抗癌、促癌相關基因表達情況對乳腺癌臨床診治具有重要意義。p53為臨床常見抑癌基因,其失活或突變?yōu)槟[瘤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機制,在多數(shù)惡性腫瘤中p53出現(xiàn)基因突變[2-3]?;诖耍狙芯糠治隽薍ER2低表達乳腺癌組織中p53基因突變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8月—2023年8月廈門市第三醫(yī)院收治的112例HER2低表達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在廈門市第三醫(yī)院進行手術切除癌組織,并留取乳腺癌癌組織。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符合《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017年版)》[4]中的診斷標準,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免疫組織化學(immunohistochemistry,IHC)1+或2+且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technique,F(xiàn)ISH)檢測陰性(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無染色或≤10%浸潤癌細胞呈微弱、不完整的細胞膜染色為IHC0;>10%浸潤癌細胞呈微弱、不完整的細胞膜染色為IHC1+;>10%浸潤癌細胞呈中等強度、完整的細胞膜染色或≤10%的浸潤癌細胞呈完整且強的細胞膜染色為IHC2+;>10%的浸潤癌細胞呈完整且強的細胞膜染色為IHC3+)。排除標準:合并出血性相關病癥者;合并傳染性疾病者;術前接受過內分泌、放化療治療者;哺乳期女性;合并肝硬化者;合并精神障礙疾病者;乳腺組織存在皮膚性或炎癥性疾病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者?;颊吣行?例,女性109例;年齡36~75歲,平均(56.72±7.42)歲?;颊邔Ρ狙芯績热菥阎椴⒑炇鹬橥鈺?。本研究經廈門市第三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通過銀染聚合酶鏈反應-單鏈構象多肽性分析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對乳腺癌病理組織標本p53基因突變情況進行檢測,退火溫度:65、67、62、68 ℃,采用包含100 ng DNA模板(癌組織、癌旁組織)、2.5 μL 10×PCR緩沖液、0.6 mmol/L引物濃度、200 mmol/L dNTP混合物、0.75 Uampli Taq Gold的PCR反應體積,94、70 ℃均為1 min,共40個循環(huán),8%~12%擴增物,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250 V 12~15 h,銀染后行SSCP分析,檢測p53基因5,6,7,8外顯子突變情況。
(1)分析HER2低表達乳腺癌組織中p53基因突變情況。(2)分析p53基因突變與HER2低表達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3)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p53基因突變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均數(shù)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p53基因突變與HER2低表達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采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p53基因突變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檢驗水準α=0.05。
HER2低表達乳腺癌組織中p53基因未突變82例,占比為73.21%;p53基因突變30例,占比為26.79%。
p53基因突變與HER2低表達乳腺癌腫瘤直徑、淋巴結轉移、脈管侵犯、臨床分期呈正相關(P<0.05)。見表1。
表1 p53基因突變與HER2低表達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例(%)]
將年齡、BMI、Ki-67指數(shù)、ER指數(shù)等因素控制后p53基因突變與HER2低表達腫瘤直徑、淋巴結轉移、脈管侵犯、臨床分期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p53基因突變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乳腺癌患者以女性人群為主,其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且趨于年輕化,雖然患者預后因治療水平的提升及治療手段的綜合運用而有所提升,但患者5年生存率仍較低,故尋找乳腺癌的新型治療手段具有關鍵意義[5-7]。乳腺癌發(fā)生、發(fā)展涉及多個步驟及基因,與腫瘤細胞自身生長優(yōu)勢、癌細胞對細胞外基質的降解及破壞、細胞間黏附能力降低、淋巴管生成等存在聯(lián)系[8-10]。
HER2為乳腺癌發(fā)生、發(fā)展中重要的基因,HER2是與乳腺癌患者臨床分期、生存期聯(lián)系密切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家族成員,屬于原癌基因,HER2可通過異源或同源二聚體的形式發(fā)生耦聯(lián),使下游絡氨酸酶被激活并發(fā)生磷酸化,以此對腫瘤細胞增殖起到調節(jié)作用[11-13]。臨床多依照免疫組織化學對乳腺癌組織進行定分型,根據(jù)HER2不同表達情況可分為HER2零表達、低表達及過表達3種,其過表達提示乳腺癌患者預后差、易轉移及復發(fā)、生存率低,而零表達、低表達均依照HER2陰性進行治療,預后較佳,曲妥珠單抗對癌細胞生長、遷移、繁殖具有抑制作用,不僅治療HER2高表達乳腺癌療效顯著,且對部分HER2低表達患者同樣有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但因相關研究較少,其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14-16]?,F(xiàn)階段癌癥治療因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由原先的細胞水平進展至分子水平,對乳腺癌分子水平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故本研究對HER2低表達乳腺癌組織中p53基因突變低表達情況進行分析,以期為HER2低表達乳腺癌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借鑒。
p53是一種與原癌基因共同在體內發(fā)揮調控癌基因表達的抑癌基因,p53對乳腺癌細胞的正常生長、分裂具有維持作用,DNA在細胞經受外來傷害時會發(fā)生分裂,p53基因在細胞進行自動修補時可使其終止在G1/S期,從而限制了細胞的無限增殖,若細胞無法自我修復則會出現(xiàn)程序性死亡,導致癌細胞無法持續(xù)增殖,最終發(fā)揮了抑癌作用[17-19]。正常情況下p53以細胞周期素依賴激酶、細胞周期素、增殖細胞核抗原的形式存在,在組織、細胞中半衰期較短,故表達水平較低,體內癌細胞活化后p53磷酸化并聚集以發(fā)揮其生物學作用,故表達水平上升,p53的體細胞突變在乳腺癌中較為常見,與患者轉移、復發(fā)等聯(lián)系密切[20]。本研究發(fā)現(xiàn),HER2低表達乳腺癌組織中p53基因未突變82例,占比為73.21%;p53基因突變30例,占比為26.79%,提示HER2低表達乳腺癌患者p53基因突變率較低,且p53基因突變與HER2低表達乳腺癌腫瘤直徑、淋巴結轉移、脈管侵犯、臨床分期均相關,表明p53基因突變與乳腺癌患者病情進展密切相關。分析其原因為:當p53基因突變后則無法發(fā)揮誘導癌細胞凋亡、調節(jié)細胞生長周期的作用,且對廣泛使用的抗癌藥物及電離輻射具有更強的抵抗力,從而造成乳腺癌患者腫瘤直徑、臨床分期增加,淋巴結轉移、脈管侵犯發(fā)生風險增大[21]。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fā)現(xiàn),HER2低表達乳腺癌組織p53基因突變率較低,且p53基因突變與腫瘤直徑、淋巴結轉移、脈管侵犯、臨床分期相關。但因樣本量過少,且未對其作用機制進行分析,因此還需后續(xù)進一步分析p53基因突變參與HER2低表達乳腺癌發(fā)生、發(fā)展的具體機制,造福于更多的HER2低表達乳腺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