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生
“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fā)于人之所忽者也”出自漢代司馬相如《上書諫獵》?!吧w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fā)于人之所忽者也。”意思是:聰明的人在事端尚未萌生時就能預見到,智慧的人在危險還未露頭時就能避開它,災(zāi)禍本來就多藏在隱蔽細微之處,而暴發(fā)在人忽視它的時候。
后唐莊宗李存勖驍勇善戰(zhàn)、為父報仇,每次出征都要帶著父親遺留的三支箭上陣,凱旋后再將其供奉于家廟。身懷膽魄和謀略,李存勖先后打敗朱溫、攻破幽州、大破契丹兵,并最終消滅后梁,統(tǒng)一北方,成功完成其父親的遺愿。打天下易治天下難,勝利后的唐莊宗得意忘形、驕狂自滿,成天沉溺于戲臺演藝,穿梭于伶人之間,縱情于聲色犬馬,將家國大事拋諸腦后。
僅僅三年時間,朝廷內(nèi)亂,唐莊宗也被自己親手提拔的伶人殺害。歐陽修以《伶官傳序》為這段盛衰成敗的歷史評說了自身感悟,并以“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警戒后人,問題常起于毫末,切勿因事微而忽之。
歷史上因為忽視日常積弊而致禍端的事例不在少數(shù)。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嚴酷的法治和文化上的高壓政策,導致民不聊生。這些政策看似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但實際上卻激化了社會矛盾,為秦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隋煬帝楊廣驕奢淫逸、沉醉于花天酒地,不但斷送了大隋的江山,更留下千古罵名。李密以“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來指責他的暴政統(tǒng)治和荒淫無度。明朝晚期,朝政腐敗,官員貪污盛行,民生凋敝。隱秘在細微之中卻久未得以解決的禍患,終于在李自成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時,使得明朝的統(tǒng)治于一夜之間崩潰瓦解。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睙o論是言行舉止的失德,亦或理想信念的滑坡動搖,一旦疏于防范,便將如多米諾骨牌般,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蝴蝶效應(yīng)的風暴中后患無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重防微杜漸,以“禍患常積于忽微”之心對待小事、小節(jié)、小利。旨在告誡領(lǐng)導干部,要時刻以肩負的責任警醒和鞭策自己,強化自我修煉、自我約束、自我塑造,做到慎初、慎獨、慎微。
誠然,謹慎謙虛的工作作風和廉潔自律的道德操守是對領(lǐng)導干部的行為規(guī)束,更是對每一位職場人的勉勵和期待。畢竟,一切日積月累間不羈的放縱與傲慢的心理,常常是禍患的“星火”之源。無論是個人還是家國,都應(yīng)時常檢視自身,是否存有不足而待修補之處,避免禍藏于隱微而發(fā)于所忽。
康熙皇帝年少時就非常警覺,注意到了鰲拜的野心和權(quán)勢的膨脹,深知這是一個潛在的禍患。他沒有急于行動,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看似微小的措施來應(yīng)對這一隱患。康熙通過學習和鍛煉,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并通過選拔忠誠而有能力的大臣來輔佐自己。最終,在時機成熟時,果斷采取行動,成功擒獲了鰲拜,消除了這一潛在的威脅。聰明智慧的人往往在事端和危機來臨前機敏預判、及時避免災(zāi)禍,康熙于忽微之中沉潛蓄勢,成功化解了可能的政治危機。
在歷史的車轍中,我們望見禍患藏于隱微的哀歌,也窺見風險見于未萌、化于隱微的凱歌??芍^成也隱微、敗也隱微,而智者和明者卻能居安思危、果斷識危辨危,于危局中游刃有余、化危為安,這離不開其強烈的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在內(nèi)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戰(zhàn)勝風險挑戰(zhàn)中壯大,始終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風險意識。”當前,世界局勢波譎云詭,“黑天鵝”“灰犀?!笔录似鸨朔?,要更好應(yīng)對前進道路上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zhàn),我們必須從歷史中獲得啟迪,從歷史經(jīng)驗中提煉出克敵制勝的法寶。
樹牢底線思維,常備憂患和風險意識,于隱微中慎獨自律,是每個人應(yīng)具備的生活素養(yǎng),更是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shè)和民族復興偉業(yè)的智識所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所有人都是參與者、破局者和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