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濤(山東:濟南市萊蕪區(qū)鵬泉程故事小學)
生活化教學是在生活的背景下,巧妙地將學科資源與生活資源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更好地理解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學會生活——讓學生學會在具象化的生活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再應用抽象化的學科知識解決問題。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通常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教授科學的理論知識,而沒有與生活化的情境對接起來,這會讓小學生覺得科學內(nèi)容是枯燥的、教學形式是單一的,從而不愿意學習科學知識。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可以獲得明顯的教學優(yōu)勢,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通常,小學生會提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為什么蠶寶寶的生命周期和其他的動物不同呢?為什么水有三種形態(tài)呢?等等。這是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變化而產(chǎn)生的科學問題。在小學生的科學學習中,教師要鼓勵他們提出生活化的問題,并且以研究生活化的問題為目標,將科學的道理教授給小學生,讓他們能通過動手、動腦,深入淺出地理解科學理論,產(chǎn)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只有把學理論和用理論結合起來,學生看到了理論應用的價值和意義,才會激發(fā)起更多的學習熱情??茖W學習帶有活動的性質(zhì),科學是把物理知識、生物知識、化學知識等融合起來的一門學科,小學科學是為小學各門學科打下堅實的學科基礎。學生到了初中和高中以后,才需要分別學習各項學科知識。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學科學的興趣,讓其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十分有必要。
生活化教學理念是要以學生為中心,以生活化的情境為背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通過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和基本的實驗技能,實現(xiàn)教學的目的。教師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時,需深入挖掘學生想要學習什么、需要學習什么,然后通過情境中的事物、語境、體驗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氛圍。
在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目標提問,讓學生能夠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將形象化思維提升為抽象化思維,通過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問題,一步一步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學生要從具象化的問題情境中,通過歸納、總結,思考出抽象化的科學規(guī)律,而不能要求學生一開始就從抽象化的層面進行思考。
通過建構具有生活化的教學案例,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他們可以在具象化的情境中通過遷移模仿學習知識、掌握相應技能的同時,理解技能運用的原理,了解其價值和意義。基于學生的思維水平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生活化情境,可以讓其在模仿、思考、創(chuàng)新中掌握各種科學理論知識,并將抽象化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性的生活化應用技能。
生活化教學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生活化的教學手段是與時俱進的,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也需體現(xiàn)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比如,教師可以應用直觀化的多媒體課件、高效快捷的Word文檔與Excel 表格和虛擬化的軟件開展虛擬實驗教學等。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讓小學科學實驗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應用直觀化的多媒體技術可以進行小學科學的演示實驗,應用Word 文檔和Exce 表格,可以讓文檔排版高效化,可以讓表格的數(shù)值計算精確化。
有效地利用課余時間、寒暑假和其他節(jié)假日,有效地利用家庭器材,小學生可以開展家庭生活實驗活動。這些在課余時間開展的實驗活動,是讓小學生實現(xiàn)實驗創(chuàng)新的又一途徑,當然,也是讓其了解更多科學學科理論知識的一種方式。
那么,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模式該如何構建呢?讓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的學習資源,讓他們在觀察中思考,一邊吸收理論知識,一邊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再基于生活的需要應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就能將生活化的資源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現(xiàn)將具體的操作方法歸納如下。
學生最常見的生活化資源是學校和家庭,因此,學生遇到的主要資源就是學校與家庭中的。由于學生個體向著個性化方向發(fā)展,于是每一名學生面對的心理困難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些學生內(nèi)向羞怯,不好意思直接提出問題,有些學生則個性較為大膽,愿意主動分享問題。教師需為學生建立開放化的環(huán)境,讓學生愿意主動提出問題,比如可鼓勵膽大的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植物的葉子不一樣呢?而后其他學生就會紛紛提出類似的問題。教師除了鼓勵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外,還要組織學生共同探討這類問題。于是學生就會覺得教師不會笑話他們提出的問題,而是會利用身邊的資源展開討論。引導學生針對身邊的資源提出生活化的問題,是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第一步。
在學生學習小學科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家庭和學校的資源,讓學生學會留心觀察生活中的溫度計、拉力計等儀表,應用儀表對身邊的科學定量和定性地觀察,他們才能夠對身邊的科學變化有所反應,獲得充分的研究依據(jù)。比如教師在教授植物的葉子時,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植物葉子長什么樣的形狀,植物葉子的形狀有鱗形的、有條形的……那么這些形狀的標準又是什么呢?學生需結合實踐經(jīng)驗準確地描述出葉子的形狀。學生看到了這樣的科學變化,內(nèi)心難免會問:為什么葉子會產(chǎn)生形狀的變化呢?于是就會產(chǎn)生做對比實驗的念頭。
引導學生開始分析什么是外部環(huán)境,它是不隨對象變化而產(chǎn)生變化的環(huán)境;什么是對象,它就是內(nèi)部環(huán)境,而對象可能因為環(huán)境變化而產(chǎn)生變化,這就是對象和環(huán)境間的相互作用。比如學生在觀察植物生長的時候,可以做單因子實驗,了解光照、水分、空氣是促使植物生長的必備條件,溫度和土壤能對植物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滿足了這些條件,可以讓植物生長,但是不能滿足這些條件,植物也不足以致命。又如可讓學生觀察內(nèi)部環(huán)境的影響,把一顆胚芽被咬壞的種子、一顆完好的種子和一顆別的地方造成損傷的種子,分別種植以后,給予其充分的外部環(huán)境條件,可以看到只有胚芽不完整的種子無法發(fā)芽。有些學生可能剛開始時缺乏實踐經(jīng)驗,不能分析出外部環(huán)境和對象,但是隨著其成長和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他們會慢慢地將環(huán)境和實驗對象區(qū)分清楚。于是學生會開始做單因子的實驗,即某一樣環(huán)境因子作用在對象上,可能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變化;哪些環(huán)境因子會對實驗對象造成影響。在實驗中,設計單一的因子對實驗對象產(chǎn)生影響的實驗,就是單因子的實驗,學生可通過單因子實驗形成變量的思維。
學生在開展實驗時,有時不能僅僅依靠單一的力量進行,因為在開展科學實驗的時候,有時需要輔助。所以教師應將學生分成小組,發(fā)揮小組人多的力量。有時學生進行實驗時,需要加快效率,因此可以基于小組分發(fā)項目任務。比如在做材料吸水的實驗時,可以將抹布、衛(wèi)生紙、棉花、塑料布等分別作為對象,并給小組分配任務,讓每個學習小組觀察兩到三個對象。如此,既可以提高實驗效率,又可以讓學生保持實驗的新鮮感。然后是設置環(huán)境,觀察它們能否吸相同面積的水漬,并將觀察記錄拿出來共同探討,同時思考,材料能吸干水漬的原理是什么呢?在這里可以應用WORD 或EXCEL 表格來讓實驗記錄做得又快又準確。小組成員會看到,有縫隙的材料可以吸收水分,但是不存在縫隙的材料,就不能吸收水分。學生對教師教授的理論知識要存疑,并用實驗驗證教師教授的理論是不是對的,有沒有辦法通過實驗來驗證理論。通過質(zhì)疑驗證資料或者教師所說的權威性理論,學生才能夠在教師教授的理論知識之上,推翻科學理論,這就是理論創(chuàng)新。
在植物生長實驗中,教師固然可以應用做虛擬實驗的方法開展實驗活動,但是出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應用做實體實驗的方案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利用休閑時間做實驗,讓其認真觀察植物生長需要哪些條件。學生需學會課外分工,并在課外探討小學科學實驗問題。小學生需充分應用休閑時間開展實驗,這一方面可以充實學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到,在休閑時間應用家庭材料也可以做科學實驗,這讓實驗方法也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小學生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視野會因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變得更加開闊,也會由此變得更喜歡科學學科學習。
學習理論知識是為了更好地應用理論知識,只有學以致用,學生才會產(chǎn)生學習成就感。比如磁力會因為原子的丟失而減弱,那么我們在生活中可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為磁鐵充磁呢?高溫充磁就是其中一種方法,比如將烤箱設定為70~80℃左右,然后將磁鐵放進烤箱里加熱5 分鐘后取出冷卻,應用此方法讓磁鐵的吸力增加。這是在家庭中就可以操作的內(nèi)容。學生會因為親自試驗而產(chǎn)生學習成就感,也會因為應用理論知識而發(fā)現(xiàn)自己理論知識的不足,并針對理論知識的不足重新學習,重新實驗。小學生參與小學科學實驗很有必要,只有學好知識、應用知識,他們才會了解在生活中需要了解哪些科學問題。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科學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也能夠把理論轉化為生活中的實用知識技能。利用學生真實生活中的引子開展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優(yōu)化思維方法進行學習,學生將學會應用抽象化的生活方式思考科學問題,從而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并基于解開生活中的難題產(chǎn)生學習科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