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艷南(桃江縣中醫(yī)醫(yī)院)
缺血性中風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目前,中醫(yī)藥治療中風的優(yōu)勢逐漸凸顯,不僅能夠辨證施治,還可降低患者用藥的不良反應。
中風又稱為腦卒中,中醫(yī)將中風分為兩個不同的臨床類型,即中經(jīng)絡和中臟腑。中經(jīng)絡的病情程度較輕,患者通常沒有神志不清、意識喪失等問題。主要表現(xiàn)是肢體一側的活動受限,或者面部神經(jīng)受損、言語不利等。中臟腑的意思是患者發(fā)病時出現(xiàn)意識上的問題,比如神昏、呼之不應,張不開嘴、雙手打開,同時出現(xiàn)二便失禁等。本文將對中醫(yī)藥治療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詳細闡述,幫助患者了解治療知識。
1.中經(jīng)絡
(1)風痰入絡證 治法:息風化痰,活血通絡。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桃仁紅花煎加減。方中有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白術、桃仁、紅花、香附、青皮、延胡索、天麻、生姜、大棗等,一日用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便秘者可加黃芩、大黃、梔子。
(2)風陽上擾證 治法:清肝瀉火,息風潛陽。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方中有鉤藤、天麻、珍珠母、石決明、桑葉、菊花、夏枯草、山梔、黃芩、牛膝等,一日用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如患者出現(xiàn)嚴重頭痛,可加羚羊角、夏枯草;如急怒、易怒癥狀明顯,可加牡丹皮、生白芍。
(3)陰虛風動證 治法:滋養(yǎng)肝腎,潛陽息風。方藥:鎮(zhèn)肝息風湯。方中有天麻、鉤藤、白芍、天冬、玄參、枸杞子、龍骨、牡蠣、龜甲、代赭石、牛膝等,一日用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痰盛者可去龜甲,加膽南星、竹瀝;心煩失眠者可加黃連、梔子、蓮子心、首烏藤等。
2.中臟腑
根據(jù)患者具體的表現(xiàn)不同,中臟腑又分為閉證和脫證,閉證是患者神昏、兩手緊握、牙關緊閉等,脫證會出現(xiàn)類似于虛脫的表現(xiàn),患者意識喪失,同時嘴會張開,出現(xiàn)渾身癱軟的表現(xiàn)。
(1)閉證 痰熱腑實證。治法:通腑泄熱,息風化痰。方藥:桃仁承氣湯。方中有桃仁、大黃、芒硝、枳實、膽南星、黃芩、全瓜蔞、紅花、丹皮、牛膝等,一日用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頭痛、眩暈加重者可加鉤藤、菊花、珍珠母等;煩躁不安者可加生地黃、沙參、夜交藤等。
痰火瘀閉證。治法:息風清火,豁痰開竅。方藥:羚角鉤藤湯,另服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方中有羚羊角、鉤藤、珍珠母、石決明、膽星、竹瀝、半夏、黃連、石菖蒲、郁金等,一日用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颊叱霈F(xiàn)痰熱、喉間痰鳴可服竹瀝水、猴棗散;肝火旺盛者可加龍膽草、山梔、夏枯草、代赭石等。
痰濁瘀閉證。治法:化痰息風,宣郁開竅。方藥:滌痰湯,另用蘇合香丸宣郁開竅。方中有半夏、茯苓、橘紅、竹茹、郁金、丹參、石菖蒲、膽南星、僵蠶等,一日用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動風者可加天麻、鉤藤;化熱者加黃芩、黃連、丹參。
(2)脫證 治法:回陽救逆,益氣固脫。方藥:參附湯合生脈散加減。方中有人參、附子、干姜、五味子、山萸肉等,一日用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面赤足冷者可加生脈注射液靜滴;汗出不止者可加炙黃芪、生龍骨及煅牡蠣等。
缺血性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病,其癥狀輕重不一,嚴重者危及患者生命。為減輕疾病對患者腦組織與神經(jīng)功能的損害,掌握中醫(yī)藥相關知識、及時就醫(yī)并積極配合治療十分重要。通過合理辨證分型,依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和證機,確定適當?shù)闹嗅t(yī)藥治療方法,有利于加快腦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腦組織修復,改善神經(jīng)功能,提升預后恢復質(zhì)量。
希望通過本文的科普,加強患者及其家屬對缺血性中風的認識,減少抵觸行為,更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