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慧靜
任何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詞匯,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和重點。詞是語言的建構材料,也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掌握詞匯是學習語言的最基本要求,詞匯直接影響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發(fā)展。在高中階段,由于受高考的要求、英語教材本身的缺陷及教師教學設計的不合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英語詞匯教學存在各種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要從單元整體教學的視角出發(fā),恪守詞匯教學的基本原則,設計出單元主題統(tǒng)領下的豐富有機的詞匯教學方案,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詞匯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作為最小的獨立表意單位,詞匯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要么被認為是獨立于課文之外的次要成分,要么被認為是英語學習的大部分內(nèi)容。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問題頗多,學生學習興趣寥寥,學習事倍功半。
在高中英語單元詞匯教學伊始,教師往往只泛泛而談地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詞匯的音、形、義或能正確使用單元的單詞和短語,未能立足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融合主題情境,考慮課時之間及各個課時目標與單元目標的關系,設置單元詞匯教學目標。另外,詞匯教學缺乏層次性,同時呈現(xiàn)不同難度和使用情境的詞匯,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只是孤立地記憶大量單詞和表達,而非學習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語言知識,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
首先,現(xiàn)行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同一單詞在同一單元出現(xiàn)的頻率大多不超過5 次,而語言學家研究表明,要想掌握一個外語詞匯,至少需要10—12 次有意義的接觸。其次,詞匯表的設計存在問題。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的詞匯表中只呈現(xiàn)了單詞的詞形、讀音、常用釋義,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錯誤認知,即掌握單詞就是掌握單詞的音、形、義,而不是單詞在句子、段落甚至篇章中的運用。最后,教材中的詞匯鞏固練習設置不夠合理。在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詞匯練習主要以選擇合適的詞形填空形式出現(xiàn),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運用詞匯的能力,但是并不能讓他們有效掌握詞匯在真實語境中的運用,加上教材中的詞匯練習題有限,教師想單純通過使用教材使學生真正掌握詞匯極為困難。
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部分教師未能將詞匯教學和單元主題整合起來,未深入探究詞匯選擇和文本主題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學習詞匯時缺乏對學習目標的了解,只被動接收。部分教師不僅把詞匯獨立于單元主題之外,甚至將詞匯獨立于段落、語句、語塊外。缺乏真實的應用場景,詞匯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同時詞匯復現(xiàn)率降低,無法形成語境下詞匯的有效循環(huán),大大延長了詞匯學習的周期。此外,孤立地講授詞匯還會削弱語言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蘊含豐富的人文知識,需要一定的語境才能顯現(xiàn)(范亞平2023)。
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由于強調(diào)應試,導致過于依賴如聽寫、抄寫、選詞填空等學習形式,缺乏猜詞法、構詞法、思維導圖等構建性的學習方法。這些以考試為導向的學習形式雖然能使學生快速了解詞形、詞義,但是無法幫助他們在大腦中構建詞匯網(wǎng)絡,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并掌握自主學習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詞匯學習極易變成囤積收藏式,認為學習詞匯就是背誦大量詞匯,不斷增加詞匯量以覆蓋考試范圍,喪失結(jié)合語塊、語境猜測詞義的能力,阻礙篇章閱讀,甚至影響對二語學習的認知。
教師要開展詞匯教學實踐,就要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設立合理的教學目標。《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詞匯學習不是單純的詞語記憶,也不是獨立的詞語操練,而是結(jié)合具體主題、在特定語境下開展的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教育部2020)。因此,教師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jié)合主題語境,從整體上設置詞匯學習目標,并將整體目標分解為具體的課時目標,通過開展多種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并熟練運用詞匯。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結(jié)合綜合、多元的評價體系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整體目標和各層次目標,構建分年級、分學段的詞匯學習能力培養(yǎng)目標體系,做到層次分明、目標明確,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習目標的指導作用。
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依據(jù)《課程標準》編訂,雖然能夠基本滿足教學需要,但詞匯部分仍有不足之處。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合適的內(nèi)容和形式。在分析教材內(nèi)容時,教師應立足單元目標和主題語境,挖掘教材豐富的內(nèi)涵,同時補充適當?shù)膬?nèi)容。教師應將課后詞匯表拓展為包含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語塊、句子甚至段落的內(nèi)容,讓詞匯不再孤立和枯燥。教師要補充詞匯填空、造句、微作文、口頭表達等題目,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接觸英語材料的機會,使其多讀多看符合自己英語水平的英文報刊韻文,摘錄一些常見詞匯較為典型的用法和優(yōu)秀句式,從而豐富詞匯量。
《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以活動為途徑的整合性教學方式”(教育部 2020)。這就要求教師不孤立地開展詞匯教學,而是將詞匯融入與單元主題相關的具體情境中,使學生在觀察、猜測、朗讀、問答、討論等過程中充分感受和理解詞匯的語義內(nèi)涵和語用功能(張小紅、袁輝 2023)。同時,教師不應拘泥于教材本身,而要充分挖掘主題語境的文化內(nèi)涵,恰當選擇符合單元主題的目標語文化內(nèi)容,拓展詞匯語境,特別是真實生活中的情境。這樣不僅可以串聯(lián)以往知識,還可以提高詞匯教學的趣味性、學生的參與度,最終使其在情境化學習中走出死記硬背的困境。
語言學習歸根到底要以學習者為主體,在實踐中提升。因此,教師應摒棄以往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轉(zhuǎn)向“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使其認識到詞匯學習的重要性,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最終將學習變成自主自覺的事情。此外,不僅學以致用,用也可以致學。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深刻地理解和內(nèi)化詞匯。教師應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在說、譯、寫等真實語境中運用詞匯,使其形成螺旋上升的學習狀態(tài)。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4 History and Traditions 的閱讀文章 What’s in a Name?為例具體闡述。本單元的話題為“歷史與傳統(tǒng)”,選文探討了英國的歷史及對其文化傳統(tǒng)產(chǎn)生的影響。文章可大致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提問引入文章話題——英國歷史;第二部分介紹了英國的地理位置、建國過程及四個組成部分的大致異同;第三部分介紹了影響英國歷史和傳統(tǒng)的幾大因素;最后一部分表明英國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國家。
《課程標準》指出,所有的語言學習活動都應在一定的主題語境下進行。因此,詞匯教學目標的設定不僅要考慮詞匯學習的特點,如詞匯的語法屬性和復現(xiàn)頻率,而且要立足詞匯服務的主題語境,融合詞匯教學目標與語篇教學目標,設定螺旋上升和多維發(fā)散的詞匯教學目標。研讀語篇,提取主題和內(nèi)容、意圖與情感、文體和語言應是第一步。
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4 History and Traditions 對應的主題群是“地理、歷史、傳統(tǒng)、風俗等”,文章What’s in a Name?主要通過對英國地理位置、建國歷史等的描述,說明其各種傳統(tǒng)和風俗形成的深層原因。文章通過對英國歷史中重大事件的呈現(xiàn),引起讀者對英國本身和影響英國現(xiàn)狀的其他歷史文化的興趣,并引導他們思考歷史與現(xiàn)在的關系。文章為說明文,以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為線索呈現(xiàn)內(nèi)容,結(jié)構清晰,使用了大量過去分詞和被動語態(tài),使語言簡明、客觀。此外,文章還采用第二和第三人稱結(jié)合的方式,拉近作者和讀者的關系,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從詞匯角度看,篇章中重點突出的詞匯如 nearby、belong、military defense、legal、surround、evidence、achievement、location、battle、port等大多是指明地理位置、歷史事件的詞,具有客觀性。
基于以上分析,教師設定了三個層次的詞匯學習目標:第一層次,通過閱讀整篇文章,學生能在主題語境中初步了解詞匯的音、形、義,學會拼讀詞匯和猜測詞匯的意思;第二層次,學生能結(jié)合主題語境,在與歷史、地理、傳統(tǒng)相關聯(lián)的語境中練習選用詞匯,初步強化詞匯的語用;第三個層次,學生能學會運用話題相關詞匯描述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表達一定的主觀感情。在此過程中,教師采用相應的評價方式不斷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效果。
由于教材本身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在詞匯教學中不應照本宣科,而應在充分了解教材的情況下進行改編、補充,以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通過研讀教材可知,What’s in a Name?中的重點詞匯在單元中復現(xiàn)率都低于5 次,因此要想學生真正掌握重點詞匯,教師就應選擇與主題語境相關的課外內(nèi)容進行補充教學。例如,教師可選擇學校所在城市介紹名片作為拓展內(nèi)容,要求學生參照教材文本,使用目標詞匯,獨立自主地翻譯介紹內(nèi)容,通過輸出型任務鞏固詞匯。
此外,教師還應重新制作詞匯表,在詞匯原本的讀音、拼寫和含義后補充詞源、構詞法、語塊、例句。詞源的講解為詞匯提供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詞匯。例如,military 一詞源自法語militaire,而法語中這一詞又源自拉丁語militaris,意思為“戰(zhàn)士或戰(zhàn)爭”。詞匯變遷的過程表明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的相互影響,契合本單元的主題語境。構詞法從詞義結(jié)構上分解單詞,有助于學生記憶單詞的含義和拼寫。例如,surround 一詞由表示“外圍”的前綴sur- 和表示“圓圈”的詞根round 構成,學生可以通過拆解將單詞與已經(jīng)掌握的單詞如 surface、survive、around 等建立關聯(lián),鞏固記憶。使用語塊教學可以使學生避免出現(xiàn)語域使用不當方面的錯誤,也可以使其避免詞匯選擇錯誤,提高運用語言的準確度。將語塊運用到包含具體情境的句子中,不僅可以進一步鞏固詞匯,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情境教學是教師為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及全面發(fā)展而創(chuàng)設最佳環(huán)境和最佳場合的教學(王芳2020)。語言學習的本質(zhì)是語用,特別是在真實生活場景中的運用。真實生活場景中的詞匯運用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提升其交流能力。在選詞填空、無詞填空、造句、微作文等形式的訓練后,學生有了一定的詞匯積累。特別是造句和微作文,屬于輸出型的書面練習方式,既能強化學生的詞匯運用能力,又能鞏固他們的語法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運用詞匯,實現(xiàn)語言的多樣化輸出。這不僅是語言學習的高級階段,還是最終目標。教師可以擬定與篇章主題相關的子主題,要求學生和同桌開展情境對話,從而在增強練習趣味性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詞匯運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在文章What’s in a Name? 的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校所在城市的具體情況,創(chuàng)設情境:假設你的英國朋友吉恩(Jean)對你的城市感興趣,請你仿照課文并使用課文中的重點詞匯寫一封300 詞左右的書信,介紹所在城市的地理、歷史、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信息并邀請她來參觀。學生根據(jù)任務整體要求,拆解出子要求1:體裁為書信;子要求2:仿造課文結(jié)構;子要求3:使用重點詞匯;子要求4:介紹內(nèi)容至少涵蓋地理、歷史、傳統(tǒng)文化;子要求5:表達邀請。學生在完成書信后與同桌交換修改,重點關注詞匯的使用。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將書信改寫成以問答為主要形式的交際對話,并與同桌進行對話練習。真實的情境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積極參與語言運用,在不知不覺中掌握詞匯。
在英語學習中,詞匯是最基礎、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很多師生認為學習詞匯就是背詞匯、抄詞匯,并未將詞匯看作英語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融入單元主題語境,導致詞匯學習枯燥乏味,效率低。教師應在熟讀并深入理解《課程標準》的前提下,認真研讀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和補充資料,圍繞單元主題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結(jié)合豐富的學習材料,采用多樣化的訓練手段,漸進式、螺旋式提高詞匯運用能力,最終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