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江蘇省蘇州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首席“林老師”,蘇州市盧崇斌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成員,蘇州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蘇州市優(yōu)秀德育工作者,任教于蘇州文昌實驗中學校。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集體之中,也承擔著一定的責任和義務。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理解自己的角色,在為集體做事的過程中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呢?
最近,班級里正在進行班干部改選,班主任鼓勵大家積極報名?;刍蹚男酆美L畫,一心想在黑板報編輯工作中好好表現(xiàn)一番。
競選結(jié)果出來后,慧慧沒能選上黑板報編輯。這還不是最讓她苦惱的事兒。因為紀律委員沒人愿意做,班主任推薦她來做這個工作,理由是她在班上人緣非常好,加上她成績優(yōu)秀,又很有正義感,做事也爽快利落,最適合做紀律委員。
慧慧心里特別不情愿,可又不好推托,放學時就向爸爸訴苦,說自己不想做紀律委員。她覺得做紀律委員要浪費很多時間,做好了容易得罪人,做不好會被老師責怪;還是黑板報編輯比較好,既輕松又有成就感。
聽了慧慧的心里話,爸爸幫她分析:不管做什么班干部,都是在為大家服務,都不能辜負老師和同學的信任。與黑板報編輯相比,紀律委員對她來說更有挑戰(zhàn)性,更有利于提高她的個人能力,而且這兩者并不矛盾。做紀律委員的同時,慧慧還是可以和幾名擅長寫寫畫畫的同學一起合作的。慧慧最終接受了爸爸的建議,一邊用心做好紀律委員,一邊配合黑板報編輯出好每一期黑板報,也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肯定與贊揚。
聽聽我的聲音
進入初中后,大家是不是非常希望擁有屬于自己的自由時間與空間呢?這是因為,隨著自我意識的萌發(fā),大家對家長和老師的心理依賴越來越少,越來越希望成為獨立的個體。也就是說,我們越來越渴望別人把我們當成大人來對待。
與此同時,我們也會產(chǎn)生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內(nèi)在需求。這種需求,就是所謂的“責任感”,即自覺主動地做好事情的精神狀態(tài)。就像故事中的慧慧那樣,我們打心底里希望做一些事情,為班級、為他人付出勞動,并以此獲得存在感與成就感。
其實,責任感與一般的心理情感還不太一樣。它屬于社會道德心理的范疇,更多地體現(xiàn)了我們與集體之間的關系。我們不能只是單純地重視學習和考試成績,而忽略掉自己在班集體中應盡的責任。那樣的話,我們就容易局限在比較狹小的自我世界里,無法真正學會如何與他人交流、溝通與合作。
參與集體事務,承擔不同責任,將有助于提升我們的集體榮譽感、團隊意識和奉獻精神。哲學家叔本華曾說:“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孫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yè)?!蔽覀兠總€人都是集體的一分子。當然,每個人在集體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差異性,工作與付出不同,責任與壓力自然也不一樣。因此,我們既要發(fā)揮個人所長,為集體出力,也要服從集體安排,學會與人合作?;刍鄣倪x擇便是最好的體現(xiàn)。她既完成了老師交給她的任務,為班集體出力奉獻,也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發(fā)揮了自己的特長,獲得了成就感。
雷鋒曾說:“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yè)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庇H愛的同學們,當有類似的機會擺在你面前時,不要畏懼承擔這份責任,像慧慧一樣,以飽滿的熱情投入集體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