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娟
老話說得好:飯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運動的益處毋庸置疑,尤其是對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大腦、心血管、肺、肌肉、代謝等多系統(tǒng)功能均逐年下降,而運動則可以逆轉多器官功能,不僅可以減輕體重、改善代謝,而且能夠改善心肺功能和心腦血管健康,提高活動能力,預防衰弱和失能,甚至可以減少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但是,如何控制運動量呢?老年人應該怎么進行科學、合理的健身運動呢?
老年人應該要多種運動方式相結合,而不僅僅是某一項單一運動。最常進行的有氧運動(也叫耐力運動),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騎車、爬山、跳操等。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會出現(xiàn)一些老年特有性的疾病,如骨骼肌減少癥(也叫肌少癥),為了有效預防肌少癥,老年人每周還需要進行至少2 次的肌肉力量訓練(也叫抗阻運動),要包含全身的主要肌群(腿、髖、背、胸、腹、肩、臂),訓練動作要多樣化,以全面、平衡地鍛煉每一塊肌肉。柔韌性是機體活動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在每次運動前后,都要進行短時間的柔韌性(也叫伸展性)訓練,以增強關節(jié)的最大活動限度,加強關節(jié)的活動能力,從而預防損傷、減輕關節(jié)疼痛、減少跌倒風險,改善步態(tài)。
平衡訓練也是增加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預防跌倒的重要運動方式。對于具有跌倒風險的老年人,應每天進行多種平衡訓練,包括交叉站立、單腳站立、上下臺階、橫向行走等。
事實證明,即使是已經(jīng)衰弱的老年人,如果每周進行3 次以上的綜合性運動,每次30~45 分鐘,持續(xù)3~5 月,其整體活動能力就能夠得到顯著改善。
需要強調的是老年人不應該把運動看成是對自己意志力的考驗,也不要有爭強好勝的競賽意識,而是要根據(jù)自己的整體健康狀態(tài)來“量體裁衣”,以整體健康功能的改善作為運動的最終目標,而不是必須要達到的數(shù)字。
具體來說,對于較年輕的(70 歲以下)、身體狀態(tài)良好、沒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運動方式可等同于成年人,即每周至少總量為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時能說話,但不能唱歌)或75 分鐘大強度(運動時不刻意停頓呼吸就無法說話)的有氧耐力運動,至少分為3 次,平均分布在一周時間里;同時在有氧運動的間歇時間里穿插至少2 次中到大強度的抗阻運動,以盡可能地保持其整體健康功能。
對于合并有3 種及以上慢性病的輕度衰弱的老年人,運動治療的目的主要是維持肌肉量和增加肌肉力量,所以,要適當增加抗阻運動的時間和頻次,并在進行耐力、抗阻和柔韌性運動的基礎上,增加平衡功能訓練。當老年人由于慢性疾病狀態(tài)而無法進行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耐力運動時,在能力范圍內保持積極活動即可。
而當老年人的整體健康功能非常不好,甚至需要長期居住護理院時,維持和改善獨立行走能力是這些衰弱老人的運動目標??蛇M行長時間的站立和走路訓練,日常進行一些坐立動作訓練,用以增加自身的日?;顒幽芰???傊夏耆说倪\動強度應由輕到重、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安全是運動的首要原則。沒有運動習慣的老年人在開始鍛煉前須做身體全面檢查,聽取醫(yī)生建議后再開始鍛煉。每次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且需先做簡單的熱身運動和拉伸動作。正常情況下,晨起后血壓會出現(xiàn)一個生理性的高峰。老年人常常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因此不建議在晨起空腹時進行運動,而應在適量飲水進餐、休息至少半小時后再鍛煉。
在運動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身體出現(xiàn)的異常變化,如出現(xiàn)心慌、胸悶、氣短、出虛汗、頭暈等不適情況,應立即停止運動并休息觀察,必要時及時到醫(yī)院就診,以免發(fā)生危險。
再次強調的是,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應避免因運動量的突然加大而造成危害和損傷。簡化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tǒng)體育運動動作輕柔、簡單易學,適用于剛開始鍛煉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