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力
近日,記者在調查網課套路的過程中發(fā)現,已經被線上教培機構“坑”過一輪、想要退費的消費者,還被其他人盯上了。
當記者搜索國內一知名企業(yè)維權平臺時,出現的第一條鏈接卻是一個“律師事務所”的咨詢界面,打開后又接收到AI自動推送的四條消息,其中三條都在重復強調“金額低于8000元無法處理,請勿留言”。
記者在這一維權平臺上發(fā)現多條對于該事務所的投訴。其中一名投訴人稱該律師事務所不同于其他事務所結案后收費,而是先收取10%代理費,金額近2000元。投訴還顯示,一旦你聯(lián)系對方,對方就會電話、微信反復轟炸,宣傳其成功案例,催促付費,收錢之后就愛答不理,投訴人多次催促,小半年后對方才寄出律師函,還弄錯了索賠金額,之后還將舉報信投遞到了錯誤網站。與對方簽訂的合同上標明,“六個月內不得無故解除,如果損失追討不回,甲方(原告)不能以此為由討要代理費”。
其他平臺上,也有不少“律師”或是發(fā)布文章、或是潛伏在評論區(qū),用“我們維權經驗豐富,幫大家免費分析”“我遇見過類似事件,某某幫我解決了,家人們私信我”等等話術進行引流。記者詢問了其中一家,他們自稱是某家律師事務所的咨詢機構,但記者發(fā)現此賬號與該律師事務所歸屬地不同,且其官網顯示的業(yè)務領域也并不涉及網課維權退費。這不免讓人對這些賬號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除此之外,甚至還有詐騙團伙盯上了想要退費的消費者。教育部2022年7月10日發(fā)布《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jiān)管司 公安部刑事偵查局關于防范以校外培訓退費名義實施詐騙的預警提示》,揭露有不法分子通過偽造教育部辦公廳公文、冒充相關機構工作人員等方式,以校外培訓退費名義實施詐騙犯罪。
去年河北公安也提醒消費者,此類詐騙團伙通常通過地下黑產鏈非法獲取培訓機構用戶信息,告知其報名課程可以申請退費,并以“購買理財產品獲利返還學費”“充值返利”等理由,引導受害人點擊陌生網址鏈接下載虛假APP,填寫個人信息、銀行卡等資料注冊后,不斷誘導受害人轉賬,從而實施詐騙。
在一篇報道里,一名記者在沒有報名任何網課的情況下加入一“退費群”,假稱自己“有8000元學費未退”,向客服申請退費,客服很快便發(fā)來“退費用戶資產登記后臺系統(tǒng)”截圖,顯示該記者8000元學費未退屬實。
線上教培機構本就退費難,而當消費者想要追回損失時,又面臨層層套路,這進一步增大了受害者的維權難度,導致更多人主動或是被動地選擇自認倒霉,使得這些問題的治理更加困難。
維權不能盲目聽從平臺廣告,而是要注意保留交費憑據、聊天記錄、合同等證據,尋求有關部門和正規(guī)法律機構的幫助。
而針對官方定性的以退費為由頭的詐騙,消費者更要時刻提高警惕,不要病急亂投醫(yī),謹防二次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