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氐族與羌族是歷史上活躍于我國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區(qū)的兩個重要族群,他們曾作為“合體”活躍于自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數千年的歷史時空之中,“氐羌”之辨也因此成為學術命題。
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犇所著的《中國氐羌造物藝術研究》,是當前對于氐羌造物藝術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書在開篇即對氐羌之族源關系進行了嚴謹的界定,并以“近源異派”厘清了二者的關系,為氐羌造物藝術的研究確立了前提。他認為,氐羌活動區(qū)域由于地處西陲,促使其大量汲取和吸收中原先進文化,而這恰恰成為其構建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初級表現。也就是說,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萌生和發(fā)軔,在中國歷史上早已成為各族群的自覺意識。
張犇對于氐羌造物藝術有著極為深入的研究,基于豐富的一手資料和深入的文獻檢索而形成的學術觀點,成為本書的顯著特色,但在具體研究中,所遭遇的難度極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氐羌造物藝術在歷史文獻中的涉及極為零星,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對其的爬梳和整理是一項難度極高的工作;第二,歷史上的氐羌流動性極大,如古羌最早的活動地區(qū)在青海河湟地帶,后來卻遍布甘肅、四川、青海多地,文化生態(tài)帶來的造物觀變化,使古羌造物一直呈現出動態(tài)性特點。而古氐造物則幾乎無人提及,特別是至唐以后,古氐幾乎全部融入中原社會之中,只余隴南部分區(qū)域尚可窺見些許古氐的痕跡。這種客觀事實對于當下研究者來說,其中的艱辛一言難盡。而早在20年前,張犇即已涉足岷江上游的藏羌聚居區(qū),并深入羌寨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田野調查。正是長期以來不間斷的考察與研究,為張犇連續(xù)獲得三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于將氐羌造物作為一個明確的學術研究領域和今后研究的依據,而且還通過對于氐羌造物藝術特色的研究,在提出氐羌造物觀“近源異派”的同時,從造物的維度探尋族源關系,并由此佐證自古以來民族共同體意識一直被中華各族人民自覺遵循和構建的事實。
概而言之,張犇對于氐羌造物藝術的關注,因循著從“現象文本”(表層范式)到“生成文本”(深層范式)的向度,將氐羌造物與各時期的歷史背景形成關聯(lián),使之成為各時期的“現代性在場文本”。
張犇依托其豐沃的學術積累,見微知著,可謂精準精彩。從純學術角度探討,筆者認為本書的學術價值有三:第一,系統(tǒng)梳理了歷史文獻中有關氐羌造物的記載,有助于為當下了解“氐羌—番—藏羌”的歷史沿革和族源關系提供佐證;第二,明確了“隴南—川西北文化走廊”的實際存在,并將之融入“藏彝走廊”(費孝通語),還與南方絲綢之路的早期開發(fā)進行關聯(lián),提升了氐羌造物藝術的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第三,基于造物觀的異同提出了氐羌之間“近源異派”的關系,為學術上的“氐羌”或“氐與羌”之辯提供了實際依據,是作者力圖通過學術研究服務國家文化戰(zhàn)略的學術立場的凸顯。
張犇以20年之學術積淀,聚焦氐羌造物藝術,在將氐羌的造物維度置于歷史時空之中形成映射的同時,也有效地完善了當前絲綢之路沿線民族藝術研究的學術體系,這正是本書當代學術價值的最大彰顯?!?/p>
(作者系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