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曾講述過一件讓她很懊悔的事:上大學(xué)時,她曾去一位親戚家玩。親戚3歲的兒子很聰明,他自告奮勇想給尹建莉講一個童話故事。但孩子畢竟太小了,盡管很努力,但很多地方依舊詞不達意或者情節(jié)顛倒。尹建莉一邊聽一邊忍不住地糾正他,結(jié)果一個故事沒講完,孩子就大哭起來。尹建莉起初還莫名其妙,以為孩子身體不舒服。事后才知道,是自己不斷地“糾錯”,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打擊了孩子的自信。
一個總被糾正的孩子,內(nèi)心會充滿挫敗感,他不敢再大步往前走,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聽過一個故事:有兩位新婚妻子,第一位妻子,老公一開始下廚,她總是忍不住上手,各種指導(dǎo)和糾正。搞得老公總是不知所措,再后來老公成了“君子”,他說,君子遠庖廚。而另一位妻子呢,老公不管做成什么樣,她總是對老公的廚藝大加贊揚,偶爾給出小建議。結(jié)果老公在廚房越干越歡,廚藝也越來越好。
其實,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不糾正、不干涉,給予孩子自由發(fā)展的空間,才能激發(fā)孩子的內(nèi)驅(qū)力與探索欲。
因此,有遠見的父母,要懂得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教育的真諦,從來不是糾正孩子的一個“小毛病”,挑出一個錯別字,而是滲透孩子內(nèi)心的那股力量。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挑剔,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和體驗,才能托起孩子的自信,助他乘風破浪,展翅飛翔。
(摘自《湛江晚報》 鐘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