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堤”筑堤始末"/>
文|洪仁忠
我的家鄉(xiāng)濱海位于蘇北沿海,這里原是淮河入??谕庖黄瑴\淺的海灣。1194年前黃河鳩占鵲巢奪淮入海,在此奔流,源源不斷地攜來巨量泥沙,淤積出這片向海中突出的新陸。家鄉(xiāng)人民陸續(xù)從四面八方移居海邊,以打漁和曬鹽為生。
黃河北歸后,泥沙斷了來源,臨海新造陸地立刻從淤長型海岸變成侵蝕型海岸,時刻遭受海上洋流和巨浪的不斷沖刷。尤其是夏秋季節(jié),一波接一波強臺風來襲,駭人的狂風暴雨在家鄉(xiāng)肆虐,驚濤駭浪惡狠狠地直撲海岸,大片陸地及無數居住其上的人民生命財產屢屢遭受滅頂之災,一些村莊昨日還是炊煙裊裊、雞犬相聞,一夜過后即沒入海中,寸土不留。如1939 年夏的那場慘烈海嘯,僅濱海就有40多個村莊被整體蕩平,上萬畝良田被淹成汪洋,13000 多人命赴黃泉。打開家鄉(xiāng)相關史料,在抗日戰(zhàn)爭前的100多年間,家鄉(xiāng)幾乎每年均發(fā)生海潮嘯涌、咸水倒灌等慘痛災難,肆虐的狂潮一直是沿海居民心頭的噩夢。
面對經常制造海嘯慘劇的“狂海”,家鄉(xiāng)民眾從十九世紀起即不斷奔走呼號,上書請愿,請求官府重視民難,筑堤捍海解救黎民。在此后的100 多年間,晚清王朝、地方士紳、農墾鹽墾公司、國民黨省政府等先后組織筑堤,皆因經費預算偏低,投入不足,又遭遇層層挪用盤剝截留,致使所筑之堤堤身矮小單薄,在臺風海嘯的瘋狂沖擊下很快垮塌,形同虛設。
家鄉(xiāng)沿海黎民苦難命運的轉機出現在1940 年10月。受中共中央之命,黃克誠率八路軍第5 縱隊把我的家鄉(xiāng)從敵頑手中解放出來,重新建立中共阜寧縣委(當時濱海屬阜寧縣一部分),并召開群眾大會,宣布成立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任命八路軍第5 縱隊供給部部長宋乃德為縣長。
宋乃德縣長一到任,即深入家鄉(xiāng)沿海召開各界人士座談會。與會人士不約而同地反映海嘯給沿海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聲淚俱下地描述“狂?!睘榈?、桑田盡毀、滿目瘡痍、難民遍野的凄慘景況,強烈要求盡快修筑合格的海堤,幫助黎民戰(zhàn)勝?;肌K文说庐敿幢硎?,共產黨政府一切為了人民利益,海潮危害人民,筑堤理所應當。會后,宋乃德即將筑堤之事向上級報告。
1941 年1 月,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駐鹽阜地區(qū)的八路軍改編為新四軍,中共華中局也遷到了鹽城。新編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接到報告,當即表示:“修堤為了除卻潮患,保護人民利益,共產黨說到做到,義無反顧?!彼文说码S即起草《關于批準修筑海堤的報告》,火速遞交給中共華中局和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華中局領導旋即表態(tài):“新政權剛剛建立,要辦的事情千頭萬緒,但是應該先抓大事。什么是大事?凡是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大事。海堤是否修筑,應從人民政治影響上考慮,經濟費用僅是次要地位。”上級領導的支持,更加堅定了宋乃德修筑海堤的決心,他火速召開縣參議會,反復討論,統(tǒng)一思想,正式通過了修筑海堤的方案,并專門成立筑堤委員會及指揮部,親自擔任筑堤總指揮。
對于剛成立的縣抗日民主政府作出的修筑海堤決策,起初家鄉(xiāng)各界大都持半信半疑的觀望態(tài)度。因為家鄉(xiāng)人民受過太多的欺騙,從晚清王朝直到國民黨地方政府,對筑堤捍海屢屢都是信口承諾而最終失信,民眾已經心灰意冷。
為了取信于民,宋乃德帶領筑堤指揮部干部深入民間,反復宣傳共產黨新四軍為民打天下、救民于水火的根本宗旨,向社會各界表明筑好海堤的決心。
開門第一仗是籌集資金。經測算,整個筑堤工程約需籌集工款100 萬元。筑堤委員會與江淮銀行商定:一不向民眾征收一分錢,二不要上級下撥一分錢,所有筑堤經費由縣政府以鹽稅作抵押,面向社會發(fā)行公債100 萬元,全部由政府償還,整個工程按“以工代賑”的辦法進行。他們說干就干,多次召集地方士紳等開明人士開會宣傳,宋乃德還帶領筑堤委員會成員及江淮銀行的同志,多次分頭登門做工作。但許多士紳起初仍心存疑慮,持觀望態(tài)度,口頭答應而不愿行動。預定發(fā)行公債100 萬元,結果第一回合只發(fā)行了10 萬元。怎么辦?宋乃德下定決心拍板:修堤如期開工,以行動代替號令,邊干邊籌款。士紳們眼見修堤資金未籌足,卻真的開工了,相信共產黨抗日民主政府是真心救民于水火,紛紛打消疑慮,積極購買公債。預發(fā)公債很快全部售罄。
開門第二仗是籌集糧食。在過去歷次筑海堤過程中,由于經費被克扣,糧食供應不足,民工經常忍饑挨餓,無力施工,多次發(fā)生集體逃離工地的事件。以至于后來民工到工地要先看有沒有充足的糧食,如果沒有,拔腿就走。
為了保證筑堤工程順利開工,筑堤委員會將籌糧列為頭等大事,按照計劃需籌集工糧20 萬公斤。因家鄉(xiāng)地處偏遠海濱,當年土地貧瘠低產,旱澇災害不斷,民間糧食不敷,就地無法采購到足夠的糧食。在籌糧的關鍵時刻,由黃克誠統(tǒng)領的新四軍三師二話不說將新購進的6 萬公斤軍糧全數捐獻到筑堤工地,并全力支持去外地購糧,專門派兵護送。筑堤委員會深受鼓舞,立即派出管伯寧等得力干部,去鹽城等較富庶地區(qū)購糧,共采購到12 萬公斤各種糧食,用民船通過水路運到海邊工地。上百條糧船上均有新四軍戰(zhàn)士護衛(wèi),避免了沿途土匪搶劫騷擾。加上其他途徑采購到的糧食,在開工前,20 萬公斤的工糧如小山般堆放在民工面前。
1941 年5 月15 日,經過連日緊張籌備,筑堤工程正式開工。開工儀式上,宋乃德興奮地挖下第一鍬土。
而民工不足的難題隨即擺到筑堤指揮部面前。雖然各地鄉(xiāng)保長們竭力動員,但到工人數僅有千余人,遠遠達不到施工要求。筑堤指揮部火速調查研究,很快弄清了癥結所在:由于以往清王朝及偽頑政權歷次征用民夫時,搞層層貪污盤剝克扣,民工筑堤當牛做馬、累死累活,最后拿到的工資報酬十分微薄。因此,這次許多百姓對參加筑堤態(tài)度消極,不愿參加,也有不少人持觀望態(tài)度。
筑堤指揮部上下清醒地認識到,工資報酬是民工們的核心利益,努力提高工資標準,按時足額發(fā)放到民工手里,是吸引和留住民工的“定心丸”,也是實現廉潔筑堤、聚攏民心的關鍵手段。因此指揮部向全體民工作出莊嚴承諾:“民工所做土方一律按科學公道的方法測算,工資一律按每方土實得二角七分發(fā)放,絕不截留一分一毫?!毙碌墓べY標準是“韓小堤”(指當年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修的海堤)每方土三分六厘的七倍有余。
為了確保兌現承諾,筑堤指揮部制定了一整套土方測算和工資發(fā)放制度,即由江淮銀行派專門人員牽頭負責土方測算和工資發(fā)放,先由工程師、民運隊、鄉(xiāng)保長三方共同驗收土方數,再核算出每組、每人實得現金數,在各工棚前張榜公布,讓每個民工核對,各人所做土方數、應得工資數皆一目了然,有疑問可隨時復核。公示無誤后,再由工程師、民運隊開具領單,鄉(xiāng)保長按領單代領工資,如數發(fā)給民工。整個民工工資發(fā)放過程,自上而下,自始至終,賬目清楚,無私無弊,且筑堤指揮部全體干部一律不沾手。
新工資制度一經實施,民工領到豐厚工資,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全縣各地,許多民工不請自來,上工人數從千人迅速增至近萬人,修筑南段工程時最高峰達15000人。
筑堤指揮部在民工身體健康的保障上也舍得花錢。以花高價解決民工飲用水為例,由于筑堤工地緊靠大海,海水不能飲用,就地挖掘土塘也是咸水,飲用咸水會嚴重影響民工身體健康。而淡水水源遠在15公里開外,如果讓民工自運,會大大增加民工負擔,并嚴重妨礙工程進度。為解決這一難題,筑堤指揮部撥出??睿瑢⑦\水任務下達給沿海七鄉(xiāng)的鄉(xiāng)保長們,讓他們另行組織人力運水支前。規(guī)定用盛裝20公斤的大桶裝運,運達時每桶給付5 分,修南段海堤時因運輸難度增大而漲至每桶9 分。據知情者回憶,那一陣在沿海15公里道路上,上百輛牛車或手推車蜿蜒如帶,日夜不絕,牛歌號子震天響,堪稱一道百年難見的特殊風景。這一惠民利民之舉受到全體民工的一致稱贊,促使他們以更大的熱情投身筑堤工程建設。
從動工筑堤的第一天起,宋乃德就率領黨員干部,帶著鋪蓋來到工地,住進簡陋的工棚里,與民工同吃一鍋粗糧飯,同睡一張地鋪床,一有空即參加勞動,挖泥、推車、挑土,樣樣干得歡。他們克服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叮咬等諸多困難,用實際行動帶動民工。
施工期間,盤踞在射陽等地的國民黨頑匪伺機制造了兩起“尖頭洋工地慘案”,綁架殺害了住在工地的筑堤干部陳景石、陳振東、于欣等人。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三團隨即派兵進駐工地保護,使筑堤工程得以繼續(xù)實施。
當年7 月底,一條綿延45 公里、高大厚實的捍海長堤勝利建成??⒐ご稳眨粓鎏卮蠛[洶洶來襲,但新海堤始終巋然不動,人民生命財產安然無恙,家鄉(xiāng)沿海此后再未發(fā)生嚴重潮災。
整個筑堤工程預算支出100 萬元,實際支出51.6 萬元,僅占預算的一半略多。且所發(fā)公債在海堤筑成次年即全部還清,承諾得到完全兌現。這充分體現了抗日民主政府廉潔筑堤、精打細算的“鐵算盤”作風和說話算數、一諾千金的崇高品德,彰顯出共產黨、新四軍一心為民、公正無私的鐵軍精神。
家鄉(xiāng)人民為永遠銘記共產黨、新四軍的恩德,取宋乃德之姓,將新大堤命名為“宋公堤”,并撰寫《宋公堤紀功碑碑文》,銘刻于巨石,豎立在海堤之上,供后世萬代景仰學習,歌功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