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恩
紅井,是江西瑞金的一處著名景點,是中國紅色旅游的經(jīng)典。
翻開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一年級第32課《紅井》,我想從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中,每個成年人都會進入那童年飄飛的思緒,都會憶起那膾炙人口“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的溫馨,心中涌動的必然是:放下手邊的一切冗事,在有生之年去品嘗一下偉大領袖親自開挖的清爽甘甜的紅井水,去了結一下幼時從書本中萌生的心愿。
事實上,隨著2004年第一趟紅色旅游專列的開辟,當年“共和國搖籃”——紅色故都江西瑞金就敞開胸懷接待海內(nèi)外游客153.5萬人次,每年以百萬人次增加,很多人就是沖著紅井水慕名而來的,因為它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童年純真的夢想,它是黨和人民魚水情深的見證,更是叫人汲取“義工情懷”精神力量的源泉。
在紅井邊上環(huán)繞著43個部委修建的舊居舊址群,還有40多所高校掛牌開辟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游覽完周邊建筑后,正是有點口渴的時候,所有人最心馳神往的就是喝口紅井水了。講解員詳細介紹紅井的來歷:“有女莫嫁沙洲壩,有河無水洗被帕。”是當年沙洲壩缺水問題的真實寫照。1933年4月,毛主席帶頭甘當義工,為解決沙洲壩人民吃水、用水的問題,于日理萬機之中抽出時間,親自找水源,挖了一口井,使沙洲壩人民喝上了干凈衛(wèi)生的井水。如果不是陰雨天,總有居住在附近的大媽或大嬸挑著一桶燒好的茶水來慰勞,那是用當?shù)爻霎a(chǎn)的最好的大葉子茶泡燒開的新鮮紅井水。女講解員會告訴游人,其實她們這樣自發(fā)做義工最長的已經(jīng)有50多年了。這讓你倍加感受到沙洲壩淳樸好客的民風,感受到紅都兒女一脈相承的情懷。
1992年,香港愛國同胞沈炳麟先生和馮月琢女士來到紅井參觀,這位年過古稀的老人當即感動了,便在瑞金八一小學興建了“慶同樓”,這也是瑞金的首座希望小學工程。2006年,瑞金市委和政府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向全國各地發(fā)出“弘揚長征精神,關愛紅都教育”捐建70所長征希望小學的倡議。很多人在接受“紅井水精神”教育的洗禮后,懷著一顆顆赤子心和一份份紅土情慷慨解囊,至今共捐建長征希望小學百余所。
有意思的是,今年我到廣州出差,因為手機出了問題,我找人借手機一用,一位女士毫不遲疑地把手機遞給我。我打完電話給了她一張名片,然后對她說謝謝。她說真巧,你是來自紅都瑞金的吧。我說是呀。她說不用謝我,如果你實在要感謝我的話,你就應該感謝家鄉(xiāng)的紅井水。因為去年我坐紅色專列到瑞金旅游,講解員告訴我們每喝一口紅井水就應該想想毛主席,就應該做三件好事幫助三個你身邊碰到困難的人。我很詫異接受過“紅井水精神”洗禮的人竟有如此的愛心,而我作為一名普通的紅都兒女,也在異鄉(xiāng)享受到了這種愛心循環(huán)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