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樂曲藝術豐富多彩,展現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音樂特色。民間樂曲通常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內涵,反映了人們對生活、自然、宗教等方面的感悟與情感表達。本文主要對昆明地區(qū)的民間樂曲藝術形態(tài)進行了鑒賞分析,探討了其曲調、旋律特色以及演奏方式,并結合具體例子展開了詳細描述。在此基礎上,對歌詞內容和形式進行了探討,闡述了民間樂曲歌詞所表達的自然景觀、人情世故等內容,并分析了其形式上對偶、押韻等手法。最后,對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現狀和未來展望進行了論述,指出了當前挑戰(zhàn)與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關鍵詞】民間樂曲;昆明地區(qū);藝術形態(tài);鑒賞
【中圖分類號】J642;J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7-0049-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7.016
昆明地區(qū)自古以來是多民族聚居,不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催生了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藝術。對地區(qū)民間樂曲的藝術形態(tài)進行鑒賞,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當地的文化、歷史和人文精神,有助于增進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促進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同時,促進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促進多元文化的共存與繁榮。因此,加強對地區(qū)民間樂曲的藝術形態(tài)鑒賞具有重要性與必要性。
一、昆明地區(qū)民間樂曲概況
昆明地區(qū)位于中國西南部,是云南省的首府,地處滇池高原,氣候宜人,景色秀麗,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在地理上,這片土地蘊藏著豐富的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為當地的民間樂曲藝術提供了沃土和靈感來源。在人文背景上,昆明地區(qū)居住著多個民族,包括漢族、彝族、白族等。各民族之間相互影響、交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傳統和民間藝術[1]。不同民族的音樂、舞蹈、服飾和風俗習慣在昆明地區(qū)得到了和諧共生和跨文化交流。這種多元民族的融合與共生,在昆明地區(qū)的民間樂曲中有著深刻的體現。昆明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和多元民族構成為當地的民間樂曲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在音樂中,人們可以聽到對大自然山川的贊美、對家園鄉(xiāng)愁的懷念,以及不同民族的生活情感之聲。
昆明地區(qū)民間樂曲源遠流長,經歷了豐富多彩的發(fā)展歷程。受地理環(huán)境和多元民族文化的影響,昆明地區(qū)的民間樂曲融合了各個歷史時期的音樂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fā)展歷史。從最早的原生態(tài)樂曲,到受到外來影響的民族樂舞,再到現代創(chuàng)新的樂器演奏和曲藝表演,昆明地區(qū)的民間樂曲歷經千年沉淀,不斷傳承與創(chuàng)新。
在樂曲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地方音樂家們通過口耳相傳、民間集市和宗族聚會等形式傳承了許多古老的樂曲,這些樂曲記錄著當地人民的歷史、生活百態(tài)和情感體驗。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歷史事件和文化交流都對昆明地區(qū)的民間樂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昆明地區(qū)民間樂曲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發(fā)展。特別是近現代,隨著民族音樂研究的興起和文化交流的加強,昆明地區(qū)的民間樂曲經歷了一系列的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工作。各級政府和民間組織也紛紛加大對民間樂曲的傳統保護與振興力度,推動了昆明地區(qū)民間樂曲藝術形態(tài)的更新和發(fā)展。昆明地區(qū)民間樂曲的發(fā)展歷史是一個不斷變遷、豐富多彩的過程,反映了當地社會、文化和歷史的變遷。了解昆明地區(qū)民間樂曲的發(fā)展歷史,有助于理解其音樂形態(tài)的特點和內涵。
昆明地區(qū)是中國西南地區(qū)的一個重要文化中心,不僅民族眾多,而且文化多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音樂傳統。在昆明地區(qū),民間樂曲類型豐富多樣,融合了漢族、彝族、白族等多個民族的音樂元素,具有獨特的風格和特點。
如花燈曲是一種富有節(jié)慶氣氛的傳統音樂,常常出現在春節(jié)慶典和其他盛大的節(jié)日活動中。其曲調歡快明快,旋律流暢動聽,常常以打擊樂器、管樂器和弦樂器為主要演奏伴奏,給人們帶來一種愉悅和祥和的氛圍。彝族地區(qū)的《儺舞曲》也是昆明地區(qū)的重要民間樂曲類型之一,通常伴隨著傳統的儺舞儀式,在舞蹈的節(jié)奏下,呈現出神秘而又悠揚的曲調,用以祈福和驅邪,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白族地區(qū)的《三弦歌》以獨特的三弦伴奏和抒情的歌詞而聞名,表達著白族人民的愛情、家國情懷和對自然的贊美,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2]。
除此之外,昆明地區(qū)還有其獨有的《昆明民歌》傳統。這些民歌多以云南的山水風情、民族文化為題材,具有淳樸動人的特點,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歷程、情感體驗和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在演奏樂器上,在昆明地區(qū)民間樂曲的演奏中,傳統樂器如笛子、二胡、琵琶等扮演著重要角色,使得每首曲目都展現出獨特的音樂韻味和文化底蘊。
二、民間樂曲的藝術形態(tài)與特色
(一)音樂表現形式的分析與評述
在音樂表現形式上,昆明地區(qū)的民間樂曲注重對生活情感、自然景觀和宗教信仰的表達。這些歌曲往往根植于當地的人文環(huán)境和歷史傳統,通過美妙的旋律和抒情的歌詞,展現出了人們對家園、親情、愛情以及對自然和神靈的崇敬。如,云南干部合唱團演唱的《滇池船歌》,該歌曲曲調通常柔和悠揚,歌詞中“滇池微波蕩漾,輕舟翹首前望,水天一色醉人眼,去年今日此門中……”讓人仿佛置身在滇池的湖光山色之中,感受到安詳和寧靜,充滿了對滇池優(yōu)美景色的贊美和對生活的深情表達[3]。
在演奏樂器方面,《滇池船歌》通常是用弦樂、竹管樂等傳統樂器演奏,這些樂器的音色溫暖清澈,能夠很好地展現出歌曲中對自然和生活的情感表達。藝術內涵方面,歌詞中描繪了豐富的意境,以水鄉(xiāng)船工的生活為載體,抒發(fā)了對家鄉(xiāng)風土人情的眷戀,表達了對自然風光的熱愛和向往,唱出了對家園、親情以及對自然景觀的美好祝愿,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情感共鳴。
其次,昆明地區(qū)的民間樂曲在演奏風格和曲調上具有多樣性。在不同的民族音樂中,常見的吹奏樂器、打擊樂器和拉弦樂器都在各自的音樂表現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彝族的儺舞曲喜歡采用節(jié)奏明快的打擊樂器作為伴奏,而白族的三弦歌則以柔和的琴聲陪襯著抒情的歌詞。如,昆明地區(qū)的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特點正是其多聲部組合和源自生活的演唱素材。該類型的民歌通常由8個聲部組成,每一個聲部都承載著獨特的旋律和音樂元素,融合在一起能夠產生豐富多彩的和聲效果。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藝術魅力在于其聲部之間的和諧配合,每一個聲部都是相互呼應,相互交織的,整體呈現出一種渾然天成的和聲效果。哈尼族民歌通過這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展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表達方式,反映了人們對生活、自然和情感的理解和表達。
哈尼族民歌以其獨特的演唱方式展現出了對生活、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表達。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的人聲幫腔兩種表演形式均展現了哈尼族民歌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有樂器伴奏的演唱中,由民間歌手自己制作的樂器常常包括風笛、竹琴、云鑼等,這些樂器呼應著歌手的歌聲,增添了歌曲的魅力和氛圍,使得整個表演更加生動豐富。無樂器伴奏的人聲幫腔則更加突出了歌手的表現力和音樂技巧,讓觀眾可以更加專注地聆聽歌曲的情感表達和歌詞的含義。典型作品中,《栽秧山歌》《歐樓蘭樓》和《情歌》等多聲部哈尼族民歌都源自哈尼族的生活和文化,因此表現形式具有豐富的藝術魅力?!对匝砩礁琛纷鳛橹黧w,通過多聲部組合展現出豐富的和聲效果,在歌詞和旋律中展現了哈尼族人對農耕生活的熱愛和感慨,讓人感受到豐收和勞作的歡樂與辛勤。而《歐樓蘭樓》《情歌》等附體歌曲則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哈尼族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樂趣,以更加細膩的方式表達愛情、家庭、社交等方面的情感和情景,更加貼近日常生活,具有較強的情感共鳴和吸引力[4]。
此外,昆明地區(qū)的民間樂曲傳承了豐富深厚的民族傳統,并結合了現代音樂元素,正積極推動音樂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在傳統民間樂曲的基礎上,也不乏現代編曲和演奏形式的嘗試,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音樂形態(tài)。較為典型的為《月光下的鳳尾竹》該首歌曲多為現代輕音樂版本演奏,通過葫蘆絲、鋼琴與其他弦樂融合演奏的方式,展現月光下的傣家樓閣竹林,靜謐、悠遠與輕清淡雅。
(二)曲調和旋律的特色及演奏方式
昆明地區(qū)的民間樂曲曲調和旋律的特色以及演奏方式,具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融合了不同民族的音樂元素和獨特風格。昆明地區(qū)的曲調和旋律在表達方式上注重情感與生活的結合。部分曲調在節(jié)奏上靈活多變,能夠表達出生活中的歡樂、欣喜。如《放馬山歌》,該首歌曲為云南漢族民歌歌唱家黃虹演唱,音調鏗鏘的同時,通過緊密的節(jié)奏音型、吆喝牲口聲模擬等表現形式,展現了牧人生活與山野蜂哥;而另一些曲調則以抒情深沉、悠揚婉轉的旋律,表達人們對家園的眷戀、對親情與愛情的情感寄托。如《小河淌水》,該首云南民歌經典歌曲于1947年創(chuàng)作,詩一般的語言、婉轉的曲調,都表達了阿妹對阿哥的質樸情感。后續(xù),該首歌曲也被譽為“東方小夜曲”。
其次,昆明地區(qū)的民間樂曲在演奏方式上也多樣化,通常涵蓋了吹奏樂器、拉弦樂器、打擊樂器等多種樂器的組合演奏。部分曲目可能會采用笙、二胡等傳統樂器進行演奏,以其獨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營造出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音樂氛圍。同時,演奏者在音樂中會運用一些特定的技巧,如顫音、滑音等,使得演奏旋律更加富有個性與魅力。如《猜調》就是通過大量的不諧和音,突出曲調的情況、活潑與力量。該歌曲最初由歌唱家李谷一于1979年演唱,在多種傳統樂器的特色演奏中,充分表現了彝族人民積極向上、樂觀、熱愛生活的精神品格[5]。
(三)歌詞內容和形式的鑒賞分析
昆明地區(qū)的民間樂曲歌詞內容和形式通常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體驗,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和獨特的特色。在歌詞內容方面,昆明地區(qū)的民間樂曲通常表現了對大自然的贊美與向往,以及對家鄉(xiāng)、親情、愛情的情感表達。同時,歌詞也融入了當地的傳統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歷史傳統等元素,展現出了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大部分歌曲的歌詞內容往往充滿了深厚的人情味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珍視與傳承。如1953年《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一歌中,歌曲僅用三個和弦的同時,輔以質樸的歌詞,突出音樂形象的同時,為歌曲添加了親切感。《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歌詞:
路旁的花兒正在開喲/樹上果兒等人摘等人摘/路旁的花兒正在開喲/樹上果兒等人摘等人摘/那個塞洛塞那個唉洛唉/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遠方的客人那請你留下來/唉洛唉洛唉洛唉/塞洛塞洛類里塞洛里塞洛類
歌曲中的“塞洛塞洛類里塞洛里唉洛類”通常由女聲演唱,通過音樂與質樸的歌詞巧妙結合,將后續(xù)的“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深深烙印在聽眾心中[6]。
在形式方面,昆明地區(qū)的民間樂曲歌詞常采用對偶、押韻、排比等手法,并結合地方方言或者特定的詞匯來增加地域特色。如,《小河淌水》中(“哎~月亮出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簧较滦『犹仕?;清悠悠”),通過整合《放羊調》與《月亮出來亮汪汪》兩首歌曲,以比興的手法賦予歌曲韻調的同時,也表達出了背后的情感內涵和精神向往。
三、昆明地區(qū)民間樂曲的傳承與保護
(一)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和挑戰(zhàn)
昆明地區(qū)民間樂曲作為豐富的文化遺產,面臨著傳承與保護的現狀和挑戰(zhàn)。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文化交融,許多傳統音樂文化面臨著被邊緣化和遺忘的風險。年輕一代對這些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逐漸減弱,導致傳承環(huán)境面臨困難。許多年輕人更傾向于接受流行音樂和現代藝術形式,傳統音樂文化在競爭中處于劣勢,使得傳承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此外,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需要長期的教育與培訓,但由于傳承人群老齡化、傳統技藝缺乏繼承者等原因,傳承鏈條有斷裂的危險。同時,社會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和支持也需要提高,包括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支持等方面的問題。
因此,昆明地區(qū)民間樂曲傳統音樂文化傳承面臨生存與發(fā)展的壓力。需要加強對民間樂曲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加強宣傳推廣、加大教育投入、建立相關保護機制等,以確保這一寶貴的民間音樂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和永久保存。
(二)當代社會對民間樂曲的態(tài)度和支持
當代社會對民間樂曲的態(tài)度和支持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許多人對傳統音樂文化持有積極與支持的態(tài)度,認為民間樂曲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情感價值。許多文化機構、藝術團體和學術研究機構也致力于保護和傳承民間樂曲,通過舉辦音樂節(jié)、展覽、演出等活動來增強民間音樂的傳播與推廣。
另一方面,由于現代化生活方式和娛樂習慣的影響,一些人對民間樂曲的興趣可能相對較低,更傾向于接受流行音樂或其他形式的娛樂文化。因此,在當代社會中,民間樂曲面臨著來自市場競爭和文化變遷的壓力,需要尋求更多的支持和認可。
(三)文化保護與傳統樂曲的現狀和未來展望
文化保護與傳統樂曲的現狀是受到重視,但也面臨一些挑戰(zhàn)。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通過立法、政策和資金支持等方式加強對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一些民間音樂團體、學術機構和藝術家也積極參與推動傳統樂曲的傳承。然而,國內對傳統樂曲的挖掘、整理和傳承工作仍面臨著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在人才培養(yǎng)、宣傳推廣和社會認可方面還需要加強。
對此,國內還需加強教育與傳承,培養(yǎng)年輕一代對傳統樂曲的興趣和熱愛;加大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宣傳推廣,提高社會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度和參與度;鼓勵藝術創(chuàng)新,將傳統樂曲融入當代音樂和文化創(chuàng)作中,為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傳統樂曲在國內、外舞臺上的傳播與交流。
四、結束語
民間樂曲作為昆明地區(qū)豐富多彩的文化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內涵和情感價值,其藝術形態(tài)展現了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和自然景觀的熱愛與表達。然而,我們也應意識到,傳統音樂文化面臨現代社會的沖擊和挑戰(zhàn)。只有加強傳承與保護工作,提高社會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度和支持力度,才能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傳承與永久保存。
參考文獻:
[1]晉聞硯.花鼓燈民間音樂藝術形態(tài)研究——以鋼琴曲《花鼓》為例[J].藝術評鑒,2022(16):73-76.
[2]王蕙.云南“多簇同舞”藝術形態(tài)的文化解析[J].民族藝術研究,2023,36(03):95-102.
[3]郭克儉.豫劇演唱力度性潤腔藝術形態(tài)分析[J].中國音樂,2022(01):6.
[4]王銀梅.民間說唱藝術的文本分析[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04):107-109.
[5]盧致達.音樂形態(tài)與中國傳統音樂表演藝術[J].鄂州大學學報,2022,29(02):55-56.
[6]付嫄媛.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意韻形態(tài)架構分析[J].藝術評鑒,2023(06):85-88.
作者簡介:
楚楚(1985.7-),女,漢,云南昆明人,碩士研究生,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