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潔 楊兆 陳玲 李倩 楊業(yè)容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新醫(yī)科背景下地方醫(yī)學院校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發(fā)展研究與實踐”(2022JGA289);廣西新醫(yī)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分層、分類、融合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制構建研究與實踐”(XYK202314);桂林醫(yī)學院校級重點課題“‘新醫(yī)科背景下地方醫(yī)學院校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發(fā)展研究與實踐”(2022JG202202)
第一作者簡介:簡潔(1972-),女,漢族,廣西柳州人,博士,教授,主任。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42
摘? 要:構建地方醫(yī)學院校青年教師教學學術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專家咨詢法,于2022年9至12月通過郵件向29位專家發(fā)放兩輪專家咨詢表,綜合專家積極程度、權威程度和協(xié)調程度等進行評價。兩輪咨詢的專家積極程度分別為93.1%、100.0%,專家權威程度分別為0.859、0.864,評價指標重要性和可行性的專家協(xié)調系數(shù)分別為0.35和0.39(P值均小于0.001)。構建的指標體系包括4項一級指標、10項二級指標26項三級指標。專家的積極程度和權威程度較高,專家意見協(xié)調程度較好,構建的地方醫(yī)學院校青年教師教學學術能力指標體系可信。
關鍵詞:地方醫(yī)學院校;專家咨詢法;青年教師;教學學術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2-0174-04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eaching academic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expert consultation method, two rounds of expert consultation forms were sent to 29 experts by email from September to December 2022, and the experts' activeness, authority and coordination were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The degree of expert positivity in the two rounds of consultation was 93.1% and 100.0%, and the degree of expert authority was 0.859 and 0.864, respectively. The expert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0.35 and 0.39, respectively (P values are all less than 0.001). The constructed index system includes 4 first-level indicators, 10 second-level indicators and 26 third-level indicators. The experts have a high degree of positivity and authority, and the expert opinions are well coordinated. The constructed index system of teaching and academic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is credible.
Keywords: local medical colleges; expert consultation method;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and academic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自1990年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前任主席歐內斯特·博耶(E.L.Boyer)首次提出“教學學術”概念以來,國內外眾多研究機構和學者圍繞著教學學術的內涵及特征、教學學術能力的影響因素、教學學術能力評價和教學學術能力發(fā)展等方面對教師的教學學術能力展開了深入的探索。博耶[1]對教學學術能力進行了描述性定義:“教師能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在教師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之間建立橋梁,認真計劃并檢查教學程序,刺激主動學習,超越知識傳播,實現(xiàn)知識的改造和擴展?!辟囁梗≧ice R E)[2]認為,教學學術能力是教師句法能力、教育學能力和學習理論知識能力的整合,即“教師要擁有梳理概括已有知識和未知知識的聯(lián)系的能力,以及將學科知識與教學過程相融合的能力”?;肌ぬ乩锔窬S爾(Keith Trigwell)等[3]將教學學術能力區(qū)分為知識維度、反思維度、交流維度、觀念維度,從四個維度出發(fā)構建出評價模型。
梳理國外學者對教學學術能力的研究可見,教學學術能力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依據(jù)不同的標準進行劃分,包括教育教學知識基礎、課程資源整合設計和課程教學能力,教學研究、教學實踐與教學結果反思等諸多能力。
國內自2000年發(fā)表第一篇教學學術的文章以來,教學學術能力研究的熱度持續(xù)攀升,成為教育教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學者指出教學學術的四個要素包括:對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的理解能力、教育學與教學論的理論功底、教學能力以及教學創(chuàng)造力[4]。周光禮等[5]認為,教學學術能力主要是學術能力和教學能力,教學能力包括課程設計能力和基本教學能力;學術能力包括基本認知能力、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學術交流能力、團隊科研能力。李志河等[6]認為,教學學術能力主要包括教學知識、教學設計能力、教學交流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而教學學術知識、教學學術能力和教學學術責任則是提升教學學術素養(yǎng)的關鍵。
通過閱讀國內外文獻,在分析、總結主要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地方醫(yī)學院校青年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發(fā)展的實踐需求和我國學者在相關領域的實證研究,解構地方醫(yī)學院校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指標體系和構成要素,剖析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提升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路徑。
一? 對象與方法
(一)? 調查對象
2022年9月至12月,課題組選取29位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內6所地方醫(yī)學院校的專家,參與本課題的咨詢。這些專家至少滿足以下條件中的三項:①具有15年以上教齡,副教授(含以上)職稱;②熟悉教學學術理論或者發(fā)表過教學學術研究方面的論文;③主持過省級以上教研課題;④在教務、師資培養(yǎng)、人事處等重要崗位擔任一定職務。29名被調查專家對本課題研究內容均知情,并同意參與咨詢。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專家咨詢法,即德爾菲法[7]進行。
1? 成立課題組
課題組共有9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yè)技術職稱的4人,中級專業(yè)技術職稱的5人。課題組的主要任務是:選擇合適的專家,初步構建評估指標體系,設計專家意見征詢表,實施專家咨詢,收集、綜合專家意見并對結果進行反饋和分析。
2? 初步構建評估指標體系
在分析、梳理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剖析地方醫(yī)學院校青年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主要構成要素。課題組圍繞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要素多次進行深入討論,初步從教學學術觀念、教育教學知識、教育教學能力、教學學術研究與交流四個維度,構建了4項一級指標、10項二級指標、25項三級指標的評估指標體系。
3? 專家咨詢
采用專家咨詢法即德爾菲法,通過微信、郵件向29位專家發(fā)放第一輪專家意見咨詢表。首輪咨詢,重點向專家介紹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方法及初步建構的評估指標體系,請專家對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可行性進行評價,并提出修改或優(yōu)化的建議。采用李克特(Rensis A. Likert)5分量表法對專家意見進行量化分析,對指標的科學性、可行性按5、4、3、2、1進行賦值。收集、綜合獲取的首輪專家意見后,課題組提出指標體系修改意見,并請專家進行第二輪咨詢?;厥盏诙唽<乙庖娮稍儽砗?,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綜合、分析,專家意見基本趨于一致,由此建構地方醫(yī)學院校青年教師教學學術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基本框架。
(三)? 統(tǒng)計分析指標處理
主要統(tǒng)計分析專家的積極程度、專家的權威程度、專家的協(xié)調程度三項數(shù)據(jù)。專家的積極程度用問卷的回收率表示,發(fā)放的問卷回收越多,代表專家的積極程度越高。一般認為,回收率達到70%以上,專家的積極性較好。專家的權威程度用專家權威系數(shù)(Cr)表示,專家的權威系數(shù)由判斷依據(jù)(Ca)和熟悉程度(Cs)決定。一般認為,專家權威系數(shù)(Cr)大于0.7即認為研究結果可靠。專家的協(xié)調程度通常用變異系數(shù)(Cv)和肯德爾系數(shù)(W)表示。一般認為,變異系數(shù)小于0.25表示專家意見協(xié)調程度較高,肯德爾系數(shù)達到0.5左右時咨詢即可終止。
二? 結果
(一)? 專家基本情況
29位專家分別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qū)6所地方醫(yī)學院校的教學一線或教務處、教師發(fā)展中心、人事處等教學管理崗位,具有一定代表性。從專家學歷和職稱來看,具有博士學位的專家20人,占專家總人數(shù)的68.97%,教授和副教授職稱的人數(shù)占比100%,其中博士研究生導師7人,其他專家均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專家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從教齡看,有20位專家的教齡超過20年,專家組成員具有豐富的教學研究、教學管理和教學實踐經驗。
(二)? 專家的積極程度
總結問卷調查可發(fā)現(xiàn),專家積極程度較高,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專家積極程度
(三)? 專家的權威程度
總結問卷調查可發(fā)現(xiàn),參與咨詢的專家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咨詢意見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和可靠性。具體內容見表2。
表2? 專家權威程度
(四)? 專家的協(xié)調程度
總結問卷調查可發(fā)現(xiàn),參與咨詢專家的意見協(xié)調程度較好,專家意見趨向一致。具體內容見表3。
表3? 專家協(xié)調程度
(五)? 專家咨詢結果
課題組根據(jù)第一輪專家咨詢結果和修改意見,分析專家打分的百分比、平均值、眾數(shù)和中數(shù)分析各指標項的重要程度和專家意見的集中程度[8],修改了1個二級指標,增加了2個三級指標,刪除了1個三級指標,合并了2個意義相關的三級指標,將一個指向不明確的三級指標拆解為2個明確的三級指標,優(yōu)化了4項三級指標的名稱。通過兩輪專家咨詢,確定了由4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和26個三級指標構成的地方醫(yī)學院校青年教師教學學術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4。
三? 討論
(一)? 地方醫(yī)學院校教師教學學術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具有科學性與先進性
本課題按專家調查法即德爾菲法的實施步驟,通過兩輪專家咨詢,將收集、綜合的第一輪專家意見反饋給各位專家做為第二輪咨詢的依據(jù),讓專家再次進行咨詢并發(fā)表意見,最終得到一個一致、可靠的方案[9]。參與咨詢的專家共有29位,符合專家人數(shù)一般在20~50個的要求,且參與咨詢的專家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研究經歷、高等教育管理經驗,對教學學術有一定的了解。從咨詢過程來看,專家的積極程度、權威程度較高,為咨詢結果的信度、效度提供了基本保證。第二輪專家咨詢的變異系數(shù)(Cv)波動減小、肯德爾系數(shù)(W)增加,說明專家意見趨于一致,專家意見的協(xié)調程度好。
(二)? 地方醫(yī)學院校教師教學學術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目的是提升醫(yī)學院校教育教學質量
地方醫(yī)學院校是培育服務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建設“健康中國”高素質醫(yī)學人才的主陣地。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生力軍和核心力量。但近年來,地方醫(yī)學院校“重科研輕教學”之風盛行,部分青年教師存在教學熱情下降、難以平衡科研與教學工作,導致教育教學質量下降的問題。教學學術能力是教師在教育理論指導下,自覺按照學術研究方式從事教學研究,在開發(fā)課程與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實踐活動、總結與升華教學實踐經驗、將探索成果進行理論化與公開化的過程中,推動自身教學發(fā)展的一種能力。“教學學術”理論強調教學是一種學術類型,是知識傳播的學術。經過多年研究,教學學術實現(xiàn)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其價值被世界各國的學者、教師以及學校所認可。
本課題建構的地方醫(yī)學院校青年教師教學學術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和權重分配比例表明,教學學術觀念、教育教學知識、教育教學能力、教學學術研究與交流能力四個維度的指標重要程度有細微的差異。其中,教學學術觀念是前提,權重為0.2;教育教學知識是是基礎,權重為0.3;教育教學能力是關鍵,權重為0.25;教學學術研究與交流能力是本質體現(xiàn),權重為0.25??紤]到地方醫(yī)學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育服務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醫(yī)學人才,為體現(xiàn)地方醫(yī)學院校教學學術能力不同于直屬醫(yī)學院校的特點,在指標體系的教育教學知識維度,設立了“民族醫(yī)藥知識”“民族文化知識”2個三級指標,以增強青年教師知識的全面性和適用性。
地方醫(yī)學院校教師教學學術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一定程度上揭開了教學學術能力這個黑箱。盡管多數(shù)學者和院校認識到教師的教學學術能力對于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性,但對教學學術能力究竟由哪些要素構成、如何提升教師的教學學術能力一直存在著模糊認識和困境。本課題的研究成果,找到了提升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突破口,既有利于教師本人通過對照檢查發(fā)現(xiàn)自身教學學術能力的弱項和不足,也有利于各級組織根據(jù)青年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現(xiàn)狀采取針對性措施固強補弱,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學術能力。
此外,青年教師教學學術能力指標體系的建構,揭示出教學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術類型,教學學術能力是傳統(tǒng)教育教學能力與學術能力的有機融合,有利于教師轉變傳統(tǒng)的學術和教學觀念,樹立專業(yè)發(fā)展理念。根據(jù)個人情況有針對性地發(fā)展教學或科研,讓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職業(yè)發(fā)展,從而為提升服務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高素質醫(yī)學人才奠定師資基礎。
參考文獻:
[1] 博耶.關于美國教育改革的演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72-79.
[2] RICE R E. Toward a broader conception of cholarship:The American context[J]. Research and higher Education: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1992:117-129.
[3] TRIGWELL K, MARTIN E, BENJAMIN J, et al. Scholarship of teaching:A model[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0,19:155-168.
[4] 俞信,于倩.著力提高大學教師的教學學術水平[J].中國高等教育,2000(Z1):25-27.
[5] 周光禮,馬海泉.教學學術能力:大學教師發(fā)展與評價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34(8):37-47.
[6] 李志河,劉芷秀,聶建文.高校在線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遠程教育雜志,2020,38(5):81-89.
[7] NIEDERBERGER M, KOBERICH S. Coming to consensus:the Delphi technique[J].Eur J Cardiovasc Nurs,2021,20(7):692-695.
[8] 屈京樓,朱亞鑫,曲波.德爾菲法在醫(yī)學教育研究中的應用[J].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19,39(3):227-230.
[9] 周三多.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