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至10歲前,孩子們與世界的連接基本是純感性經(jīng)驗。如果沒有人引導,孩子不會主動去提煉和思考這些感性經(jīng)驗。
到了初中,孩子們大量的時間用在學文化課,與世界連接的時間更是特別少。這個時候他的心智相對成熟,如果能在這個時候讓孩子和世界進行二次連接,他是會思考世界萬物萬象背后的邏輯和蘊含其中的哲理的?!盀槭裁磿@樣?我希望它是什么樣?這個是不是我要的?我喜歡的是什么,或者我要什么?”……孩子們在和世界發(fā)生二次連接時,通常會發(fā)出這些疑問。
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與世界建立連接,從而擁有好的見識,再加上好的文化基礎、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如果在中學這些年能夠二次接觸現(xiàn)實社會,那么到了高三就會明確自己的人生志向。
但很多父母在孩子與世界連接時只想讓孩子看到“好的”,這是中國父母的特色。其實世界的組成本就是多樣的,有富裕有貧窮,有健康有疾病,有成功有落魄。如果只看到金字塔尖那部分,孩子的奮斗目標就會定位在“擁有更好”,可能會失去責任和擔當。
所以,我們特別強調(diào)要讓孩子與真實的世界發(fā)生連接,要在真實的世界里讓孩子去體會酸甜苦辣。比如,孩子們對大沙漠有天然的向往,但是與沙漠相處其實挺辛苦的。當孩子們接觸到身處貧困地區(qū)的孩子,接觸到智力有缺陷或者各種殘障兒童,他會思考世界的多樣性,也會想“我能不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在真實的社會里,其實所有的光鮮背后都有苦、都有難,都有超出想象的付出,甚至犧牲。有了這種體驗與認識,加上理想與信念教育,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將立體、飽滿而深刻。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