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思政課”建設的背景下,以時事為抓手開展課堂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意義。教師以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科學解讀時事的內涵與特點、分析時事的結構與形式、掌握應用時事的原則與方法,通過探索時事的教學與應用,以此實現(xiàn)學科育人價值,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大思政課;時事;課程思政;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21
一、解讀時事的內涵與特點
《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在總體要求中指出“有的課堂教學與現(xiàn)實結合不緊密……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1]。面對新時代課程改革與發(fā)展的問題,教師以時事為抓手進行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將教學與現(xiàn)實緊密結合,能夠更好地突出問題意識和實踐導向,有效提升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時事內涵和特點的正確解讀,是教師首先要面對的問題。
(一)時事的內涵
時事,指最近發(fā)生的國內外大事,可以表現(xiàn)為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多種現(xiàn)象,既可以是典型的某一事件,也可以是復雜的事件集群,主要表現(xiàn)為民眾、社會、社會群體和國家等在處理日常事務和國內外關系方面的重大活動和事件。人們在閱讀和理解、使用時事的時候,也會有“時事政治”的說法,這里的時事政治,是最近某個時間段發(fā)生的國內外政治大事,主要表現(xiàn)為政黨、社會和社會勢力在處理國家生活和國際關系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活動,專指時事中的政治事件、活動和行為。杜威講生活即教育“不僅社會生活本身的經久不衰需要教導和學習,共同生活過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盵2]因此,本文所指的時事,不局限于時事政治,而是時時刻刻在發(fā)生的,與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的重大時事事件。
(二)時事的特點
時事具有鮮明的時效性且關涉多重領域,具有值得分析的意義與價值。時事作為國內外大事之大,體現(xiàn)在其深刻的性質特點層面,具有概括性、全局性和價值性。
1.概括性
時事作為最近發(fā)生的國內外大事之大,首先體現(xiàn)為其“概括性”。時事的概括性,指的是時事的共同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guī)律的反映。例如“黨的二十大精神”,對這一重要時事的學習和把握,不僅要深刻把握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總的戰(zhàn)略安排和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而且要牢牢把握“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fā)揚斗爭精神”的重大原則,除此之外,二十大精神的豐富內涵,體現(xiàn)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這也充分體現(xiàn)出時事事件具有突出的概括性。
2.全局性
時事作為最近發(fā)生的國內外大事之大,還體現(xiàn)為其“全局性”。時事的全局性,指的是時事是關系到民眾、社會、國家的整體性事件,具有全局性影響。并不是當下發(fā)生的熱點事件都能被定義為時事,例如經過媒體炒作放大的網紅個人事件、演員軼事等內容,不足以成為時事而吸取公眾資源的關注。如果類似事件超越個人生活領域,而造成重大影響,涉及道德、法律等層面,則變成時事熱點,具有重要解讀意義。例如某演員在合理合法范圍內,結婚或離婚,改變生活狀態(tài),并不對他人造成影響,這就不屬于時事的范圍。但是,在觸犯道德和法律的情況下,其婚姻生活狀態(tài)改變,并造成重要影響引發(fā)社會關注,則成為一個典型的時事事件。這樣的熱點事件,涉及多范圍多領域,具有全局性,屬于時事的范疇。
3.價值性
時事作為最近發(fā)生的國內外大事之大,還體現(xiàn)為其“價值性”。時事的價值性,指的是時事作為關系到民眾、社會、國家的重要事件,具有被關注的特殊意義,并通過時事的關注,引發(fā)價值領域的探討,可以表現(xiàn)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多重價值層面。作為哲學范疇的價值,表示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與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關系。因此,對于時事而言,其價值性主要體現(xiàn)在被關注的意義上?!叭说谋举|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人作為認識世界的主體,有關注時事的需求。時事的價值性,影響人類認知的價值層面和實踐層面,并造成深遠意義。例如,“雙減”政策的推進落實,引發(fā)社會重點關注,對于其所關涉到的整體育人目標的價值、家校協(xié)作的意義以及高質量課堂教學的意義等,從宏觀架構到微觀落實,都成為“雙減”這一時事的重要價值體現(xiàn)。
二、分析時事的結構與形式
作為教師有必要對時事的結構形式做科學的深度分析,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對于時事發(fā)生所涉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解和把握,繼而進行解讀、分析和應用,從而真正實現(xiàn)以時事為載體展開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展開課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
(一)內容要素
在應用時事之前,要對時事的內涵有所把握,同時對時事的具體結構有所了解,才能夠充分理解時事的內容和價值。時事作為最近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其構成要素因為時事的內容種類差別而有所區(qū)別。時事往往以新聞的方式傳播表達,其內容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六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但是時事與最近發(fā)生的一般事件有所區(qū)別,即具有“概括性、全局性、價值性”。
通過對時事六要素的把握,可以迅速地把握時事的主要內容。這對于每天接觸大量信息的教師而言,快速篩選有用信息,提高閱讀效率,及時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大有裨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時事表達的順序可能有多種方式,存在差異。
(二)結構順序
時事表達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在表達和傳播的過程中,因為傳播方式、傳播主體以及傳播目的的區(qū)別,會有結構順序上的較大差異。時事內容在表達上的結構順序,有以下三個特點:
1.順序結構,表達全面。時事表達的順序結構,即按照時事發(fā)生發(fā)展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是一種把時事表達的六要素順次串起來的結構方式。順序結構的時事表達,內容全面,能夠讓讀者快速捕捉時事的主要內容。
2.亂序結構,突出重點。因為時事事件作為新聞的一種,在傳播中要注意簡潔、凝練,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充分的信息,所以不能報道所有的時事內容,而要強調最有價值的內容,由此就打破了順序結構,突出重點。最重要的信息放在開頭介紹,后面的內容可以根據(jù)重要性依次遞減,也可以根據(jù)受眾關注點靈活排列。
3.聚焦關鍵,綜合表達。時事呈現(xiàn)的方式往往是話題式的,因此在表達上呈現(xiàn)出聚焦關鍵詞的特點,例如“雙減”“碳中和碳達峰”“數(shù)字中國”等,人們圍繞時事的關鍵詞,進行話題式的綜合表達,進行討論、分析和探究等,這也是時事的內容結構上最突出的一個特點。
三、應用時事的原則與方法
教師遵循方向性、客觀性和思辨性的原則,解讀整合時事的關鍵信息,提煉有效價值并融入到學科教學中,一方面對社會有了更真切地關注和融入,另一方面對學科的本質有了更透徹的了解和把握,實現(xiàn)了自我發(fā)展和專業(yè)提升。
(一)應用時事的基本原則
1.方向性
教師進行時事閱讀和應用的首要原則,就是要保持堅定的政治方向,方向出錯,那么理解時事的角度就會出錯,對時事價值意義的解讀就會出錯,對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造成不良影響。教師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不斷推進教育公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tǒng)領教育教學活動,融入時事教育,并著力提升教育教學的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系統(tǒng)性和指導性。
2.客觀性
客觀性,即要在閱讀時事的時候,尊重事實,保持理性,不受時事傳播媒體的有意導向。時事在傳播中,因為傳播者基于新聞價值或傳播利益的考量,會對時事六要素中的個別因素做重點突出,從而吸引眼球,增加時事的熱度和關注。因此,教師要注意保持客觀性,多渠道獲取時事信息,保證獲取真實信息并對時事進行客觀性分析和探究,引導學生“樹立主體意識、批判和反思意識,有利于養(yǎng)成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理性精神”。[4]
3.思辨性
教師要時刻保持思辨的能力,運用演繹與歸納、分析與綜合、推理和論證等邏輯思辨方法,對時事進行分析。只有充分運用邏輯的方法,辯證的方法,才能夠分清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探究復雜問題的本質,不斷澄清一個又一個時事背后的價值意義,從而在不斷認識事物和不斷創(chuàng)造事物的過程中前進。將時事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問題的探究和分析中,實現(xiàn)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和自由全面的發(fā)展。
(二)應用時事的基本方法
1.解讀整合關鍵信息
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結構和方式發(fā)生變化,即實現(xiàn)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yǎng)的多元統(tǒng)一。這種多元統(tǒng)一的根基,則是真實的社會生活。只有面對真實情境、面對真實問題,才能讓學生得到真正的能力提升和素養(yǎng)養(yǎng)成,實現(xiàn)全面自由發(fā)展。時事以真實的問題呈現(xiàn)在教師面前,但是這些信息具有復雜性,需要教師進行科學解讀與整合。由于時事本身的特點,時事在內容和結構上都不像簡單的新聞那樣條理分明、頭緒清楚。時事涉及的內容都比較復雜,牽涉的人物也較多,存在的問題也多種多樣,這就需要分清時事中哪些是基本事實,哪些是傳播者的判斷分析,哪些是時事背后所反映的問題和價值意義。
教師在對時事進行基本要素、結構形式和價值意義進行合理解讀之后,要充分選用全面而多渠道的時事信息,不能局限于短平快的視頻和簡訊的呈現(xiàn)方式,也不能單一化采取個別媒體的報道信息?;趯W科育人功能的體現(xiàn),并充分考慮到對學生的表現(xiàn)性評價,在教師的指導和設計下,對時事資料進行分析、整合,提煉關鍵有效信息,可以采用“口頭報告、項目調查、角色扮演、時事日志、時事小報或論文、藝術作品、社會實踐”等方式合理應用到學科教學之中。因為時事信息的內容非常豐富、角度各異、表達方式多樣,所以特別需要教師的科學指導,以幫助學生提取時事中的關鍵信息。所謂關鍵,需要教師做到心中有數(shù),教師要設計并提取分析學科教學所需的時事信息,對學生在解讀和整合時事信息時,出現(xiàn)的偏頗及時進行糾正。
2.提煉時事有效價值
時事的有效價值,一方面是時事本身蘊含的關鍵內容,一方面是時事對社會需求的滿足,因此,時事價值是時事內容本身所包含的滿足社會需求的素質的總和。一個客觀存在或發(fā)生的事實,能否成為時事熱點,然后被關注和傳播,主要取決于兩點: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樣的方式與公眾的利益相關聯(lián);二是能否滿足人們的感官需要。在這里,所謂的公眾利益既包括經濟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榮譽、審美等社會價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則是人們對事物的好奇、趣味等心理滿足,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好奇趣味并不是低俗、庸俗和粗俗等獵奇行為,也不是滿足少數(shù)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作為教師,當時事指向學科的教育教學時,那么提煉時事的有效價值,還需要考慮時事在學科中的結合與融入,提煉時事價值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對接。針對同一時事的理解分析和應用,不同的學科教師,解讀傾向存在差異。
四、結語
在“大思政課”背景下,讀時事用時事的目的在于,將時事的內容要素、結構順序和價值意義,與具體的學科有機融合,打造具有學科特色的時事教學案例,從內容、形式和價值層面協(xié)調統(tǒng)一促進學科教學的多維發(fā)展。以時事的教學應用為路徑充分關照學科價值,指向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指向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EB/OL].2022-07-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2]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一)[M].人民出版社,2012:135.
[4]吳素燕.讓時政教學開啟理性精神之門[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29):26-28.
基金項目:北京教育學院2023年重點關注課題,項目名稱:新時代北京市中小學思政課建設中的教學路徑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ZDGZ2023-01)
作者簡介:石雙華(1986.6-),女,漢族,河北衡水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