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曹植以慷慨之語表達了自己的拳拳愛國之心。這樣深摯的家國情懷如綿綿不絕的河流,流淌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中,支撐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起,成為泱泱華夏不屈的脊梁。
揆諸疇昔,無數(shù)中華兒女在不同的時代,無不做出一致的選擇,為祖國獻出汗水、淚水乃至生命。夏完淳隨父抗清,立志報國,為風雨飄搖的國家獻出自己17歲的年輕生命,最終以一句“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完成了對短暫生命的高昂詠嘆;辛棄疾幼年時常隨祖父辛贊“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為“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的深切情志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他們就像一滴滴晶瑩的水珠,匯流成奔涌的江河,匯聚成浩瀚的海洋。這種洶涌的愛國之情,歷經(jīng)千載而彌新。近代中國,風雨飄搖,梁啟超“十年飲冰,難涼熱血”,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又何嘗不是愛國熱情的最好注釋?這種深切的愛國情懷是在面臨外敵時團結(jié)一心頑強抵抗,是對本國文化的深刻認同,是南宋文天祥在面對金兵時臨死前的大節(jié)不改,也是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救濟糧的傲骨錚錚,這是中國人特有的熱血和氣節(jié)。
時代如翻滾不息的流云,又似噴薄欲出的巖漿,在強大的推力作用下,向前、向上發(fā)展。而這股推力并非全都由英雄豪杰賦予,它是一股源于像你我一般小人物的合力。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當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我們不必用“抵制”來抵抗外來的商品和文化的侵略,而應融入世界發(fā)展的潮流,在與擁有不同文化的人們進行友好交流中,堅守中國立場,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中國面孔由無數(shù)懷有滿腔熱血的中華兒女共同構(gòu)成,中國樂章由千百萬中華兒女共同譜寫。我們當如中國女排運動員們那般于低谷中奮發(fā),讓國旗在異國他鄉(xiāng)升起,也當如赴中東參加維和行動的中國官兵,讓榮耀與輝煌在異國他鄉(xiāng)存續(xù)。
發(fā)揚踔厲,英雄氣概,是昂揚的少年意氣的表現(xiàn),亦是家國血脈的傳承。時代的接力棒已然傳至身為青年的我們的手中,“少年心事當拏云”,面對時代拋出的橄欖枝,我們當不忘來時之路。不同的時代應有不同的愛國方式,而當下,我們應當融入時代的浪潮,日益走向世界中心,以理性與熱情共創(chuàng)復興事業(yè)。
吾輩青年,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愿你我都能以青春之姿,不忘來時路,砥礪奮未來!
指導老師:劉建華
■ 教師點評
文章立意恰當,構(gòu)思巧妙,以時間為線,架構(gòu)中間的主體段落,使文章流暢自如。結(jié)構(gòu)上,論點清晰,邏輯層次分明。先總起引出中心論點;接著回顧往昔,舉例論證以奉獻來踐行愛國情懷的仁人志士,展現(xiàn)出中國人特有的熱血和氣節(jié);然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點明普通人的不同愛國方式匯聚成強大的力量;之后,聯(lián)系現(xiàn)實并點題升華,結(jié)合當下,把握青年與時代的關系,點明應“以理性與熱情共創(chuàng)復興事業(yè)”;最后,提出期待和愿景。語言上,綜合運用多種修辭,出句純熟,句式整飭,頗具典雅之美。
■ 素材積累
名句類:
1. 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 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
——三國·曹植《求自試表》
3.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但我的國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滾滾向東,民族的意志永遠向前,向著熱騰騰的太陽,跟你一樣。
——余光中
4. 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從事科學研究,來貢獻給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國和人民。
——[俄]巴甫洛夫
人物素材類:
1. 20世紀30年代,季羨林還在清華大學就讀的時候,就參加了學生抗日請愿活動。當時北京列車為了阻攔學生,故意不發(fā)車,學生便臥軌抗議,季老也是其中的一員。關于愛國,季老曾經(jīng)這樣說:“我生平優(yōu)點不多,但自謂愛國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我的每一?;乙策€會是愛國的?!?/p>
2. 紅十軍的創(chuàng)始人方志敏本是一個“富二代”,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不忍看著山河破碎、國弊民窮,于是決定參加革命來改變家國,卻不幸兵敗被俘。他沒有屈服投降,而是決心獻身理想。他在監(jiān)獄里寫的詩,其實也是他的遺書:“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而生育我們的母親,也會最美地裝飾起來,與世界上各位母親平等地攜手了?!?/p>
3. 在大洋彼岸享受富裕安穩(wěn)生活的錢學森,聽聞新中國成立了,不顧一切想要回到祖國。為此他被人身威脅過,也坐過牢,但終究沖破了層層阻礙,拿到了回程的船票。下船之時,他感慨:“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夠回到祖國的,今天,我終于回來了!”然后,他一頭鉆進沙漠戈壁,無怨無悔地隱姓埋名數(shù)十年,直到“兩彈一星”橫空出世后的很多年,人們才知道他的名字。
4. 任新民,密歇根大學博士,在新中國一窮二白時,他毅然放棄美國優(yōu)越的生活,回國加入“兩彈一星”的征程。1960年,蘇聯(lián)專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國導彈夭折了?!彼麕е鸺l(fā)動機研制組,來到了北京的南苑。那里有一個很破爛的修理廠,而且漏風漏雨,但他和小組成員,卻用著最簡陋的板凳和工棚,硬是讓我國仿制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導彈發(fā)射成功!“東風三號”發(fā)射時,火箭屢次冒煙,經(jīng)過分析以后,他力排眾議,繼續(xù)發(fā)射。“決策錯了我負責”,最終,中程導彈發(fā)射成功!“長征四號”發(fā)射時,他已經(jīng)70歲高齡,堅持力挺新型氫氧發(fā)動機。有領導問,發(fā)射成功有把握嗎?他說:“不成功我負全責,包括坐牢、砍頭!”中國火箭自此踏上新征程。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由他負責領導設計并發(fā)射升空。他被稱為“放衛(wèi)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