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一提到江南,我們最初的印象: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的美景。的確,江南是溫婉的代名詞,而生于蘇城,長在姑蘇的我們,血液里都流淌著柔軟的性子,吳儂軟語的烙印也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定格。蘇州對于我個人來說,她不僅僅是一個帶著朦朧和詩意的城市,更多的是儲存在記憶中的那一份“軟酥甜”。
我出生在蘇州的一個小村莊,與無錫毗鄰,屋后百米之外就是望虞河,兒時的我是在靜謐的環(huán)境中成長。江南的水是柔軟的,沒有奔騰萬里的氣勢,沒有一瀉千里的震撼,只有歲月靜好地前行,沿著村莊外圍靜靜流淌,由此一半的村莊成為了“里浜”和另一半就是“外浜”了,形成了最常見的,也是最接地氣的人們熟悉的稱呼。對于我來說,除了水鄉(xiāng)水的柔軟,更多的是一種生活舒適的“軟度”。那就是在陣陣雞鳴聲中,伴著炊煙裊裊,人們從清晨慢慢醒來,沐浴著清新的空氣,開始一日的勞作。村上人家都有自留地,不論是沿河還是房前屋后,都有人們勞作的身影。而燒的都是柴火,因此,空氣中充滿著人間煙火氣。秋末初冬時節(jié),剔透的凝露是最美的,懸浮在田地上方,似薄紗,如輕絲,宛如步入了仙境一般,美輪美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為生在水鄉(xiāng)的緣由,守望、保護“綠水”,是幾代人一直努力的目標。人們的生活也依賴著村上這唯一的一條“母親河”。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我和村里的大部分人一樣都喜歡吃水產(chǎn)了。當余暉灑滿水天之際,漁夫會載著悠悠的船兒,帶著滿滿一天的收獲歸來,大人小孩都會來圍觀一番。映入眼簾的有:淡水蝦、小螃蟹、鯽魚、鳑鲏魚、穿條魚以及青魚等。這些也都是我的最愛。當然,我媽媽獨特的手藝也讓我的童年更加“色香味俱全”。酥酥的油炸螃蟹、小魚兒都是童年的美味,那種酥香的記憶一直伴著我一路成長。蘇式熏魚是年夜飯里一直保留的菜式,也是家人們的最愛。在我的記憶中里,江南的“酥”應(yīng)該是這一種令人回味的味道所承載的那一份美好。
水鄉(xiāng)的甜,不僅是水鄉(xiāng)的水甜,而且更是村上人們互幫互助的那一份甜甜的情感,時時刻刻滋養(yǎng)著我們。我居住的村莊不大,雖然只有幾十戶人家,但大家都互相幫襯著,鄉(xiāng)親們都用自己的行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著“遠親不如近鄰”這句箴言金句。雖然不都是同姓人家,但是互幫互助的那一份“甜”不斷感染著大家。
時代變遷的,家鄉(xiāng)人安居樂業(yè)人、生活也全方位改善,生活越來越滋潤,但那一份蘇州獨有的“軟酥甜”,仍舊是每一位蘇州人記憶深處最美妙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