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寶大熊貓的忠實粉絲,我覺得有三件關于它的事你必須了解。
第一,它究竟是熊還是貓?現(xiàn)有研究證據(jù)顯示,大約800萬年前,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從熊科動物的共同祖先中獨立出來,因此,“活化石”大熊貓是熊而不是貓。現(xiàn)代人喜歡稱大熊貓為“團子”,可在古代其稱謂都頗具上古神獸的遺風,比如:“貊(mò)”“白羆(pí)”“食鐵獸”等。
第二,治不好的“黑眼圈”。你以為熊貓眼僅僅是為了賣萌?那可就錯了。其實大熊貓的“黑眼圈”有三大作用:一是防護,就像我們在艷陽天氣中戴墨鏡一樣,大熊貓因為眼睛很小且?guī)缀鯖]有眼白,對光線異常敏感,而“黑眼圈”可以增加其眼周皮毛吸收紫外線的面積,從而降低眼睛受到的刺激;二是威懾,當與其他猛獸狹路相逢,對手盯著大熊貓時,往往會因為其“黑眼圈”的“特效”而產(chǎn)生誤解,誤以為自己碰到一個眼睛巨大的怪物,于是倉皇而逃;三是識別,每只大熊貓的“黑眼圈”都有獨一無二的輪廓,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有科學家認為,大熊貓之間可以通過“黑眼圈”相互識別。
第三,為吃而生的“第六指”。據(jù)研究,大熊貓的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無法對握。可它要吃竹子啊,握不住竹竿怎么辦呢?為了“干飯”,“吃貨”大熊貓又進化出“第六指”,學名叫“橈側(cè)籽骨”。這一指沒有指甲,只是個能夠活動的凸起,這下握竹子、抓蘋果時就穩(wěn)當多了。
無論是前些年“功夫熊貓”阿寶的走紅,還是去年冬奧會上火爆的冰墩墩,以及人們對旅美大熊貓丫丫的高度關注,無不體現(xiàn)出國人對大熊貓的喜愛已深入骨髓,刻入基因。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擁有野生大熊貓的國家,我們?yōu)榇烁械津湴恋耐瑫r,也更有責任好好保護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讓它們在自己的家園里繁衍生息,喜樂安康。
指導老師 廖 微
名師點評
本文語言生動流暢,內(nèi)容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字里行間流露出小作者對大熊貓的喜愛之情。小作者別出心裁,從與大熊貓有關的三個“冷知識”入手,通過風趣幽默的語言介紹了大熊貓“忠粉”必須了解的三件事,與標題相得益彰。另外,結(jié)尾部分呼吁國人應該好好保護大熊貓的生存環(huán)境,彰顯了整篇文章的立意,主題得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