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劉的孩子明憲從小跟著家人參加各種活動。小劉本身的修養(yǎng)很好,也常教誨明憲生氣的壞處,期勉明憲做個“不生氣的好孩子”。但是明憲一直以來的個性很天真、單純,表達能力稍弱,功課跟不太上,比較容易出狀況,因此常受同學(xué)欺負。妹妹個性直接,表達也比明憲流暢,所以明憲凡事都要看妹妹的眼色,很少有自己的主張。
最近明憲的老師發(fā)現(xiàn),明憲不斷挑起一些同學(xué)之間的沖突,告誡、處罰之后,還是沒有改善的跡象。寫聯(lián)絡(luò)簿請家長嚴加管教,但父母在家里告誡、處罰,還是效果不彰。于是,明憲老師約時間跟明憲咨商。老師要跟明憲談?wù)勊男那?,明憲總是講高興的事,問他對同學(xué)之間的沖突有什么看法,他說:“我根本就不在意,他們都說我‘阿達阿達’,我不理他們就好了!”
這下子,連老師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因為明憲很樂觀、正向,大家也都很想幫助明憲,但是問題依然沒解決……
相對來說,中國社會并不鼓勵情緒表達,所以,孩子可能錯誤地內(nèi)化了社會隱含的價值觀:不可以生氣!但卻用非常正向的說辭包裝著。明憲比較天真、單純,可能自我察覺不夠,更深化了這樣的傾向,從而造成情緒管理方面的困難。
我個人在幫孩子進行情緒教育時,常遇到困難。因為這個社會容許人表達負面情緒的方式真的很少。甚至,適當(dāng)?shù)谋磉_負面情緒,譬如即使是用口語表達“我很生氣!”大人也會覺得煩,開始進行壓抑情緒表達的動作。
如果孩子從小一有負面情緒,就被父母打斷或轉(zhuǎn)移,這對孩子的情緒控制不利。一個人需要經(jīng)歷多次完整的情緒發(fā)展流程,從情緒的開始、到頂點、緩和、收尾,才知道如何掌控情緒。我們大人所能提供的幫助,是要去陪伴與支持,盡可能幫孩子營造一個空間,來體驗情緒,也教導(dǎo)孩子控制情緒的方式。
一個健康的人,是對情緒敏感,但又知道如何控制它。常知道怎么表達與宣泄,來維持內(nèi)在的平衡。以明憲的例子來說,有兩個明顯的壓力源:人際關(guān)系、師長的處罰。不管對象是妹妹或是同學(xué),都看得出明憲在應(yīng)對上有些困難,這容易造成長期的情緒累積。此外,處罰本來就是施加某些壓力,讓孩子感覺到恐懼而減少不良行為的手段。師長常使用處罰,一定會加重孩子的情緒負擔(dān)。學(xué)校處罰常用罰寫或悔過書,再加上原本的課業(yè)、考試壓力,勢必讓孩子不堪負荷。情緒常累積又沒辦法好好處理、宣泄,到了一個時間點,自然會開始產(chǎn)生警訊。把前因后果搞清楚了,輔導(dǎo)老師才能協(xié)同導(dǎo)師、家長,一起幫助明憲。
第一步,明憲的人際互動、語言表達弱,功課跟不太上,容易出狀況,應(yīng)到醫(yī)院求診,以厘清原因。正確地了解明憲,才能給予最適當(dāng)?shù)膸椭?/p>
第二步,平常要多跟明憲談心情。父母多陪伴明憲,跟明憲聊天,談?wù)勆畲笮∈?。父母?yīng)該改變觀念,也該以身作則——人都會生氣,只是要用適當(dāng)?shù)姆绞奖磉_,要懂得宣泄。爸爸、媽媽平常講話要多使用情緒詞匯,也可以用心情日記的方式,請明憲寫下開心與不開心的事。這個步驟的成效,差不多要半年,才會比較明顯。
第三步,協(xié)助明憲紓解負面情緒。情緒很主觀,每件事對人造成的影響都不同,我們要予以尊重。明憲只要能具體表達,因為什么事導(dǎo)致什么負面情緒,我們就應(yīng)該陪伴明憲處理。有些事可以解決或改變,那就跟明憲討論如何改善;有些事無法改變,可以陪明憲多運動、到戶外散心,學(xué)習(xí)放松與轉(zhuǎn)念的技巧。比如先把拳頭握緊,然后慢慢放開,或是練習(xí)深呼吸。還有,用正向的想法面對挑戰(zhàn),“下次同學(xué)再叫我‘阿達’,我就要告訴他,我會把這件事告訴老師與爸爸媽媽。然后,雖然還是會有點不高興,我可以做我喜歡的事,像是畫畫、去教室外面走一走,這樣會好一點!”
第四步,人際互動的問題,只有幫助某一個人是不夠的。妹妹與同學(xué)都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如何與明憲相處,這也是機會教育,對相關(guān)人的未來人際關(guān)系會有正面的助益。
了解與接受自己的情緒,而非壓抑,更能幫助我們掌握真實的自己,促進更順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