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莎,劉鳳娟,孫曉燕,王 艷,楊曉倩,崔閃閃
(河南省胸科醫(yī)院 鄭州大學附屬胸科醫(yī)院 河南鄭州450000)
心房顫動指心房喪失規(guī)則有序的電活動,代之以快速無序的顫動波,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現(xiàn)象,與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等各類心血管疾病及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心房顫動患者常以心悸煩躁、胸悶氣短、頭暈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若未采取及時有效治療,心臟的長期不規(guī)則律動,則引發(fā)心臟結構的改變,損傷心臟泵血功能,導致心排出量下降,誘發(fā)心力衰竭[1]。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臟泵血功能的減退,全身組織基礎代謝下降,常出現(xiàn)呼吸困難、活動受限、體液潴留等不適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危害患者生命安全[2]。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由于擔心預后,情緒往往緊張與焦慮,再加之自我保健與自護技能的缺乏,造成患者服藥依從性下降、康復意識薄弱、延續(xù)不良的生活作息習慣,均不利于改善患者病情,所以需重視對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3]。常規(guī)健康教育雖涉及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相關疾病基礎知識,但未考慮患者不同階段性心理及認知,因此干預效果有限。行為轉變階段模式[4]由美國心理學家Prochas Ra于1984年提出,該理論認為人的行為轉變屬于一個復雜、漸進、連續(xù)的過程,并將整個過程分為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維持階段共5個階段。以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的健康教育則是以該理論模式為指導,分階段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從而達到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為了探尋更加優(yōu)質的健康教育方式,本研究主要探討以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在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預后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0月1日~2022年6月30日收治的75例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jīng)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檢查確診為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者[5];②了解干預方式并自愿加入者。排除標準:①患有惡性腫瘤者;②干預中途依從性較差者;③嚴重意識障礙,不能配合評估工作順利完成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38例和對照組37例。觀察組男19例、女19例,年齡24~82(54.18±5.33)歲;心率70~163(125.12±10.28)次/min;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6]心功能分級:Ⅱ級15例,Ⅲ級15例,Ⅳ級8例;臨床癥狀:胸悶氣喘25例,心悸13例,活動受限16例。對照組男18例、女19例,年齡36~87(53.97±5.61)歲;心率70~162(124.07±10.31)次/min;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6例,Ⅲ級13例,Ⅳ級8例;臨床癥狀:胸悶氣喘26例,心悸12例,活動受限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健康教育。入院后,采用口頭健康教育。發(fā)放《心血管疾病防治手冊》等方式給予飲食、運動、用藥等指導。出院后,通過定時電話隨訪方式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囑患者2個月后來院復診,中途不適隨診。觀察組采取以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①組建行為轉變階段模式健康教育小組:由1名護士長、3名護士共同實施干預,護士長主要負責為所有成員培訓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相關理論知識及統(tǒng)籌安排干預計劃;3名護士主要負責評估患者基礎情況,開展基于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的健康教育。所有成員均已通過相關考核。②建立個性化檔案:患者入院后,采用床邊訪問的方式,評估患者健康素養(yǎng)、服藥依從性、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狀況等一般情況,并將收集的資料匯編成冊。③開展干預計劃:a.前意向階段。此階段患者對于自我行為的健康與否以及不健康行為的危害之大缺乏正確認知,尚未形成自我改變意識,同時對于外界的勸說建議充滿質疑甚至抵觸。護士在患者入院時真誠的自我介紹并帶患者熟悉病房環(huán)境,患者入院后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情感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同時建立微信群,添加患者微信并邀請患者及家屬入群,在群內(nèi)發(fā)送相關心房顫動伴心力衰竭的發(fā)病機制、遵醫(yī)囑服藥重要性、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自我健康管理的意義等趣味動畫,喚醒患者自我改變意識。干預至入院后第2天。b.意向階段。于入院后第3天開展講座,通過幻燈片形式向患者展示熬夜、飲酒、高脂高鈉飲食、情緒易怒等不良生活習慣是如何引發(fā)心房顫動伴心力衰竭逐漸惡化的原理,并再次強調(diào)提升健康素養(yǎng)、加強自我管理、積極調(diào)整負性情緒的重要性;鼓勵患者表達在疾病管理中所遇到的困難并給予鼓勵與支持;向患者推送心血管疾病防治公眾號,拓寬患者了解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的渠道。講座早晚各1次,每次40 min。c.準備階段。入院后第4天,邀請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預后良好患者現(xiàn)身說法和通過分享成功案例的方式,向患者展示愉悅的心情、適當?shù)倪\動、合理的用藥、健康的飲食等對于疾病康復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患者行為改變的動力與信心。d.行動階段。入院后第5天開展行動指導,指導患者采取個性化運動方式,對于NYHA心功能Ⅰ級患者指導其慢跑,NYHA心功能Ⅱ級和Ⅲ級患者指導其散步或瑜伽,瑜伽方法為端坐,雙膝盤旋彎曲,髖外展,雙足足心相對,雙手十指相扣,環(huán)抱雙足足掌,配合呼吸,抖動雙膝。運動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指導情緒焦慮患者正念呼吸,學會情緒管理,正念呼吸方法為:選取舒適的姿勢,閉眼,專注于氣流經(jīng)過鼻腔時溫度的變化,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起伏變化,正念呼吸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指導患者以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低鈉等清淡飲食為主,保持大便通暢。督促患者科學用藥,嚴格遵醫(yī)囑確保用藥頻次、劑量及用藥時間。此階段對于執(zhí)行力強且依從性高患者給予及時表揚,對于未按要求完成者,詢問原因后給予鼓勵與心理支持。行動階段干預至出院前1 d。e.維持階段?;颊叱鲈汉?鼓勵患者每日將運動、飲食、服藥等情況打卡上傳至微信,鼓勵患者及時通過微信反饋自身在疾病管理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干預人員幫助耐心分析并給予支持。維持階段持續(xù)2個月。囑患者2個月后來院復診,評估患者各項指標改善情況,中途不適隨診。
1.3 觀察指標 ①健康素養(yǎng):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健康素養(yǎng),采用孫浩林等[7]編制的中文版健康素養(yǎng)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包含信息獲取能力、交流互動能力、改善健康意愿、經(jīng)濟支持意愿共4個維度,共24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制,分數(shù)范圍為24~120分,分數(shù)與健康素養(yǎng)呈正相關。②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采用心力衰竭自我護理指數(shù)量表(SCHFI)[8]進行評估,該量表包含自我護理維持、自我護理管理、自我護理信心3方面,總分為300分,分數(shù)與自我管理能力呈正相關。③應對方式: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應對方式,采用醫(yī)學應對問卷(MCMQ)[9]進行評估,該量表包含面對、回避、屈服3個方面,面對分數(shù)為8~32分,回避分數(shù)為7~28分,屈服分數(shù)為5~20分,分數(shù)與面對呈正相關,與回避、屈服呈負相關。④運動耐力:比較兩組干預前后運動耐力,采用6分鐘步行距離試驗(6MWT)[10]進行評估,評估方法為選取一條長度為30 m且較為平坦、安全的走道,每隔1 m處放置1標志物,指導患者來回行走6 min,測量患者所行走的距離,距離與運動耐力呈正相關。⑤預后:比較兩組預后情況,采用心血管不良事件進行評估,分別從因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再次入院、NYHA心功能等級上升、惡性心律失常3個方面進行比較。
2.1 兩組干預前后健康素養(yǎng)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健康素養(yǎng)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SCHFI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CHFI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MCMQ、6MWT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MCMQ、6MWT評分比較
2.4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心房顫動與心力衰竭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特征及相似的危險因素,互為因果且相互惡化[11]。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所造成的活動受限、呼吸困難等癥狀不僅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還引發(fā)嚴重心理負擔,而良好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改變錯誤認知、轉變不良生活習慣、調(diào)節(jié)不良情緒等,故對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以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充分考慮患者不同階段的心理認知變化,階段性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指導,更能發(fā)揮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12]。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健康素養(yǎng)、SCHF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以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為基礎的健康教育能提升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素養(yǎng)、自我管理能力。究其原因:以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的健康教育在前意向階段與意向階段考慮到此階段患者對自我健康行為缺乏正確認知,且對干預人員的勸導與宣傳教育有抵觸與反感心理,故此階段干預人員主動自我介紹、帶領患者熟悉病房環(huán)境、密切與患者溝通交流、開展健康教育講座,有利于提升護患信任度,加強患者依從性,幫助患者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拒絕飲酒、熬夜、生悶氣等錯誤生活方式,從而提升患者健康素養(yǎng)。在準備階段,以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的健康教育鼓勵患者表達出在自我管理中所遇到的困難,干預人員給予及時幫助與支持,有利于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同時邀請預后良好患者現(xiàn)身說法,主動克服自我管理時所面臨的阻礙,進一步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干預后,觀察組面對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回避、屈服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觀察組采用以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可改善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應對方式。究其原因:以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的健康教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前意向階段充分考慮患者可能存在抵觸與反感心理,故加強與患者情感交流、帶患者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等,可減輕患者內(nèi)心恐懼與孤獨感,使其積極面對疾病;在意向階段與準備階段,考慮患者可能還未形成強烈改變不健康行為的意識,所以通過開展健康講座及邀請預后良好患者現(xiàn)身說法,有利于提升患者健康意識,認知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的危害,加強自我改變決心,從而有效減輕其回避、屈服心理;而在行動階段,根據(jù)NYHA心功能分級不同,指導患者選取適合的運動方式,如散步、瑜伽、慢跑等,有利于提升患者面對健康生活方式的勇氣,減輕回避、屈服心理,從而改善應對方式。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6MWT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觀察組采用以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可提升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耐力。究其原因:以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的健康教育在行為階段,以患者NYHA心功能分級為依據(jù),指導患者選取散步、瑜伽、慢跑等不同強度的合適的方式進行運動,有利于提升患者運動中的耐受力,增強運動效果;同時,瑜伽、慢跑等有氧運動有利于提升四肢力量、增強肌肉耐力、增進心肺功能等,從而有效提升運動耐力。在維持階段,鼓勵患者每日通過微信反饋運動情況,可以督促患者完成運動訓練,提升運動效果,進一步提升運動耐力。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以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減少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究其原因:以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分階段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在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及準備階段通過轉變患者健康意識,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可以提升患者在行動階段及維持階段的依從性;而在行動階段通過指導患者慢跑、瑜伽等有氧運動,可以提升患者心肌收縮能力,增強心肌泵血功能,從而降低再次心力衰竭入院、惡性心律失常等發(fā)生率[13]。飲食方面指導患者低脂低鈉清淡飲食,有利于大便通暢,減少因用力排便誘發(fā)心力衰竭。此外,心理干預指導患者正念呼吸,可以提升患者自主調(diào)節(jié)負性情緒的能力,緩解因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所造成的心力衰竭加重,進一步減少不良預后[14]。
綜上所述,將以行為轉變階段模式為基礎的健康教育應用于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可提升其健康素養(yǎng)、自我管理能力及運動耐力,改善應對方式,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適合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