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佳芊
當別人對自己說“不”時,我們往往心里會驟然升起失落與憂慮等負面情緒,因為這意味著我們的觀點被否定、想法被拒絕、訴求得不到滿足、期望得不到正向反饋、事情無法被落實……究其實質(zhì)是個體的身份認同受阻,過度依賴外界的評價標準。
但從長遠來看,這一定是壞事嗎?顯然不是,這取決于我們?nèi)绾卫硇钥创齽e人的“不”。其實,看似否定的事物,往往也潛藏著許多積極的意義。如果將它當作一次警醒,一份重新思考、選擇的機會,它是會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它會讓你重新思考,重新審視問題。
來自他人的“不”,會讓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加深認知。
書籍《被討厭的勇氣》中提道:“如果你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想法,那么你就是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即,以自我為中心?!币虼?,要想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就要放下對外界的過度關注、對自己的過分執(zhí)著。別人拒絕自己,恰好讓我們意識到現(xiàn)實世界無法全然如同期待的那樣暢行無阻,而是存在著邊界與鴻溝。自此,我們看待世界的視角更豐富,內(nèi)心也在慢慢變強大。如范仲淹所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蔽鹨蛲饨绲馁澝阑蚍穸ǘ鴥?nèi)心或喜或悲。
要使自己真正變得堅強成熟,離不開這種自我意識的深化,時刻保持清醒與從容,不害怕收到來自他人的“不”,同時,也不畏懼向他人說出“不”,向自己說出“不”。
我們要有大膽向他人說“不”的底氣。
隨著身心的成熟、閱歷的不斷豐富,我們擁有了辨別是非的能力和拒絕別人的底氣,敢于承擔說“不”的后果,出于理性抑或心底那份對正義與熱愛的守護,我們學會建立起自己與外界的那道屏障。作家伍綺詩在小說《無聲告白》中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做回真正的自己?!毙≌f主人公莉迪亞打破家人如枷鎖般的期待,用生命對強加在自己身上的重負說“不”。
我們更要有對自己說“不”的清醒。
人都是自憐的,主觀情感上對自我天然的那份偏好,阻礙著我們審慎清醒地看待自身。我們需要培養(yǎng)強大的洞察及自省能力,學會對自己的軟弱、拖延、懈怠說“不”,將自己從一個個缺陷的泥淖中拖出來,成為更好的自己,實現(xiàn)從否定自我、坦然正視自我到升華自我。正如同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任何事物都要經(jīng)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fā)展過程。”
讓我們正視“不”的積極價值,在清醒從容中,寬容他人,理解他人,并更新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塑造更健全、獨立的人格,推動自身與他人的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