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加軍
臨沂市畜牧技術推廣站,山東臨沂 276000
臨沂市地處魯東南部,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4.3 ℃,四季分明。臨沂市擁有豐富人力資源、土地資源和玉米秸稈等粗飼料資源,為大力發(fā)展奶牛業(yè)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2023年奶牛存欄4.78 萬頭,多采用散欄式、栓系式飼養(yǎng)模式,全混合日糧(TMR)飼喂,個別奶牛養(yǎng)殖小區(qū)和合作社以青飼料、優(yōu)質青干草作為補充料。奶牛體內寄生蟲病不但掠奪飼料營養(yǎng),影響飼料轉化率,還延遲奶牛達到預期配種體重的時間,影響繁殖性能,降低產奶量。體表寄生蟲啃咬皮膚,干擾奶牛正常休息,影響舒適度,刺激奶牛產生磨擦、蹭癢行為[1]。因此,定期調查分析奶牛主要寄生蟲病流行情況,探討并制定更有效的驅蟲方案和綜合防控措施,對奶牛健康養(yǎng)殖至關重要。
2022年3月到2023年9月,筆者對河東區(qū)、沂南縣、蘭陵縣、沂水縣的6 個不同規(guī)模奶牛場和10 個散養(yǎng)奶牛合作社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采集不同年齡段的荷斯坦牛、西門塔爾牛肛門內新鮮糞便,編號后置于4 ℃冰箱中保存?zhèn)溆谩S蔑柡褪雏}水漂浮法進行消化道線蟲卵、球蟲卵囊檢測,用麥克馬斯特氏法進行蟲卵計數(shù)。共檢查629 頭奶牛,蟲卵或卵囊陽性奶牛133 頭,陽性率21.1%。其中,球蟲56 例,占42.1%;犢新蛔蟲38 例,占28.6%;隱孢子蟲21 例,占15.8%;莫尼茨絳蟲10 例,占7.5%;片形吸蟲8 例,占6.0%(表1)。
表1 臨沂市奶牛體內寄生蟲檢測情況
奶牛寄生蟲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表1),臨沂市6月齡內犢牛的球蟲感染率高,2月齡內犢新蛔蟲、莫尼茨絳蟲感染率高,但成母牛、干奶牛的感染率較低。河東區(qū)被檢某奶牛場,發(fā)現(xiàn)育成牛、成母牛、干奶牛片形吸蟲感染,經調查詢問,該奶牛場片形吸蟲病為引種時從外地引入。
由表2可知,體表寄生蟲中,隨機抽樣檢查荷斯坦牛382 頭、西門塔爾牛164 頭,共546 頭,感染89頭, 發(fā)病率為16.3%。所有牛體表寄生蟲病中,牛螨蟲病占62.9%,其中,牛疥螨、牛癢螨、牛蠕形螨、牛足螨在荷斯坦牛、西門塔爾牛中均有發(fā)生,荷斯坦牛以牛疥螨、牛癢螨感染率最高,西門塔爾牛未見感染牛蠕形螨、牛足螨。荷斯坦牛中,牛螨蟲、牛皮蠅蛆、牛蜱蟲、牛虱均有不同程度感染,西門塔爾牛常見的主要是牛虱感染。
表2 臨沂市奶牛體表寄生蟲檢測情況
牛球蟲病是由艾美耳屬球蟲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臨床癥狀的一種原蟲性寄生蟲病。目前該病在臨沂市發(fā)病率較高,尤其從2019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農村部公告 第194號》發(fā)布實施,停止生產、進口、經營、使用部分藥物飼料添加劑,并對相關管理政策作出調整以來,莫能菌素作為促生長類藥物飼料添加劑被禁飼,犢牛發(fā)病數(shù)量明顯增加。
2.1.1 病原及流行特點
牛球蟲病的病原為艾美耳屬球蟲,以邱氏艾美耳球蟲和牛艾美耳球蟲多見。
球蟲卵囊對外界環(huán)境和一般消毒劑的抵抗力很強,在土壤中可存活4~9 個月,在光照較差的運動場可存活15~18 個月。生存在室外潮濕土壤中的球蟲卵囊,2 年后仍具有一定孢子化能力。但球蟲卵囊不耐高溫、低溫和干燥環(huán)境,超過37 ℃、連續(xù)保持2~3 d,或超過55 ℃,或低溫冷凍,均可被殺死。
球蟲卵囊在22~30 ℃潮濕土壤中,經18~36 h即可發(fā)生孢子化,發(fā)育成具有感染力的孢子化卵囊,被犢牛吞食后,孢子化卵囊釋放子孢子,侵入犢牛腸上皮細胞內進行裂殖生殖,破壞腸黏膜上皮細胞,壞死組織和裂殖過程中產生的毒素被牛吸收而發(fā)病[2]。
牛球蟲病的傳染源是攜帶球蟲卵囊的成年奶牛和犢牛,主要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播,孢子化卵囊污染水草、環(huán)境和用具,被牛食入后,1~14 d內在小腸中繁殖并損傷腸壁黏膜,一般不表現(xiàn)明顯臨床癥狀,15~21 d后,卵囊釋放的子孢子損傷大腸黏膜,并且排出新卵囊。易感牛群主要是21~183日齡的牛,育成奶牛感染率低,成年奶牛幾乎不感染,但常是球蟲的攜帶者。
2.1.2 臨床癥狀
犢牛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消失,在21日齡后出現(xiàn)嚴重腹瀉,糞便中帶有大量腸黏膜組織碎片,有時混有血液,幾天后排糞失禁,糞便惡臭,常在尾巴、后軀部位形成糞球結。慢性病犢身體虛弱,經久不愈終成僵牛;重癥犢牛常因血便而貧血,后期身體極度衰弱,甚至死亡。
2.1.3 治療方案和預防對策
(1)治療方案。氨丙啉、地克珠利、磺胺類等藥物治療寄生蟲病有效[3]。合用鹽酸氨丙啉與磺胺喹噁啉,可擴大抗球蟲范圍,抑制球蟲繁殖和發(fā)育,減輕癥狀,提高療效。可直接使用鹽酸氨丙啉、乙氧酰胺苯甲酯、磺胺喹噁啉預混劑(每1 000 g內含有鹽酸氨丙啉200 g、乙氧酰胺苯甲酯10 g、磺胺喹噁啉120 g)全混合日糧拌料飼喂,喂量可按鹽酸氨丙啉計,25~30 mg/kg·BW,1 次/d,連用3~5 d。腹瀉嚴重的病犢,還要同時補液、強心,糾正酸中毒,可靜脈注射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10%安鈉咖注射液10 mL;5%葡萄糖注射液1 000~1 500 mL,10%氯化鉀注射液50~80 mL,10%維生素C注射液20 mL;5%碳酸氫鈉注射液100~250 mL。
(2)預防措施。1月齡或2月齡、體重小于80 kg犢牛,一次性口服妥曲珠利混懸液(商品名:百球清? 5%)25 mg/kg·BW。同時加強飼養(yǎng)管理,保持牛舍通風干燥、清潔透光,運動場無積水,并定期消毒;加強飼料和飲水衛(wèi)生管理,防止被奶牛糞尿污染;發(fā)現(xiàn)病犢,要及時隔離治療。
犢新蛔蟲病是由弓首科新蛔屬犢新蛔蟲寄生于犢牛小腸內引起的一種線蟲病。據調查,臨沂市犢牛常多發(fā)犢新蛔蟲病。
2.2.1 病原及流行特點
犢新蛔蟲病病原為犢新蛔蟲,是一種常見的腸道線蟲,成蟲寄生于犢牛小腸中,主要危害2~5月齡內的犢牛。犢新蛔蟲成蟲蟲體粗大、柔軟透明,淡黃色,頭端有3 個唇片,4 條縱索,易破裂。雄蟲長11~20 cm,有1 對交合刺;雌蟲長15~30 cm,體前部有生殖孔開口。犢新蛔蟲蟲卵近圓球形,淡黃色,平均大小約63 μm×75 μm,殼厚,外層蜂窩狀,內含1 個胚細胞。蟲卵可越冬存活,對一般化學消毒劑有較強抵抗力,但不耐鮮石灰乳、40 ℃以上高溫,日光直射也可將其殺死。
犢新蛔蟲成蟲寄生在犢牛小腸中并產卵,成蟲生活2~5 個月后,與蟲卵一起逐漸從體內排出而成為傳染源。犢新蛔蟲在犢牛小腸中產卵,隨糞便排出,污染飼料和飲水,蛻變成為二期幼蟲,具備感染能力。感染性蟲卵被成年母牛采食后,幼蟲穿過小腸壁,移行于肝、肺、腎、子宮等器官,蛻變發(fā)育為4 期幼蟲,并在胎兒腸中發(fā)育,15~31 d發(fā)育為成蟲。
2.2.2 臨床癥狀
犢牛出生后15~30 d,精神沉郁,不愿吃奶;消化不良,腹脹、腸炎、下痢、腹痛。初期糞便灰白色,較干;后期黃白色,糊狀,帶血,惡臭難聞,貧血消瘦,體虛無力,站立不穩(wěn)。蟲體大量寄生時,可能會集結成團,堵塞腸道,引起蟲源性腸阻塞或腸穿孔,引起死亡[4]。
2.2.3 治療方案和預防對策
(1)治療方案。0.5%莫昔克丁澆潑溶液0.5 mg/kg·BW,澆潑槍沿著奶牛背脊從髻甲到尾根傾注;后備奶牛用伊維菌素注射液0.02 mL/kg·BW(1 mL∶10 mg),1次皮下注射,成年奶牛禁用;或阿苯達唑混懸液0.10~0.15 mL/kg·BW(100 mL∶10 g),1次TMR日糧內服,棄奶期120 h。此外,芬苯達唑等藥物有效,但國內標注棄奶期5 d,美國批準可用于奶牛[5]。
(2)預防措施。該病流行地區(qū),對10~30日齡犢牛進行1 次預防性驅蟲。孕牛在干奶期開始前,使用0.5%莫昔克丁澆潑溶液澆潑,可殺滅體內幼蟲,防止病原侵害胎犢,同時對其他線蟲有良好預防作用。
奶牛隱孢子蟲病是由隱孢子蟲引起的一種主要侵害犢牛、以嚴重帶血腹瀉、厭食為臨床癥狀的原蟲性寄生蟲病,全世界廣泛流行,已成為新生犢牛腸炎腹瀉的最重要原因之一[6],據調查,臨沂市也有不少犢牛發(fā)病。
2.3.1 病原及流行特點
隱孢子蟲種類多,引起奶牛場隱孢子蟲病的主要是小球隱孢子蟲,其次是牛隱孢子蟲、貓隱孢子蟲,主要感染斷奶期犢牛。危害育成牛和成母牛的隱孢子蟲主要是安氏隱孢子蟲,目前臨沂市未發(fā)現(xiàn)該類型隱孢子蟲。
小球隱孢子蟲主要感染哺乳期犢牛,30日齡以上犢牛少見。飲水、飼料、墊料、奶桶和灌胃器等存在隱孢子蟲卵囊時,經口傳入犢牛消化道內,寄生于十二指腸、回腸等處腸上皮細胞內而發(fā)病。無明顯季節(jié)性,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冬季發(fā)病率高。
2.3.2 臨床癥狀
目前國內奶牛場引起犢牛腹瀉的病原有很多,但隱孢子蟲感染占比高。犢牛感染隱孢子蟲卵囊后,潛伏期一般1~7 d。嚴重感染的新生犢牛,多于5~15 日齡出現(xiàn)灰白色、水泥漿樣帶血、黏液的腹瀉。最早可見于3 日齡犢牛,發(fā)病率、致死率均高于50%,有時可達80%或更高。常與輪狀病毒、冠狀病毒、大腸桿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惡化,預后不良。
2.3.3 治療方案和預防對策
(1)治療方案。養(yǎng)殖場可使用市售牛四聯(lián)檢測試劑盒可準確檢測奶牛隱孢子蟲及輪狀病毒、冠狀病毒、大腸桿菌感染,作出確診。目前無特效治療藥物,但使用70%~75%阿奇霉素可溶性粉,1.5~2.2 g/次·d,摻入奶中給病犢人工飲喂,連飲7 d;同時給予補液、糾正酸中毒,有明顯治療效果。
(2)預防措施。規(guī)模化奶牛場實行“犢牛逃跑計劃”,從出生到斷奶前,犢牛遠離母牛,一直單獨飼養(yǎng)在犢牛島內,以免接觸被母牛糞便污染的環(huán)境、用具、牛奶等。犢牛島周邊要加強消毒,在徹底清掃、10%肥皂水沖洗并干燥后,定期消毒。常山酮有顯著預防效果,但國內尚無成熟產品,且毒副作用大。
莫尼茨絳蟲病是由裸頭科莫尼茨屬的莫尼茨絳蟲寄生在奶牛小腸中引起的。據調查,臨沂市牛莫尼茨絳蟲主要存在個別奶牛養(yǎng)殖小區(qū)和合作社的犢牛,規(guī)?;膛鑫匆姲l(fā)生。
2.4.1 病原及流行特點
我國常見的莫尼茨絳蟲有擴展莫尼茨絳蟲和貝氏莫尼茨絳蟲2 種。其中,貝氏莫尼茨絳蟲寄生于犢牛。2 種蟲體均呈乳白色,節(jié)片狀。蟲卵圓形、四角形或三角形,卵內有被梨形器包圍的六鉤蚴。絳蟲成蟲在牛小腸中寄生,其成熟的孕卵節(jié)片隨糞便排出,蟲卵逸出,被地螨吞食發(fā)育成似囊尾蚴,附著在水草上,被牛吞食進入腸道后逐漸發(fā)育為成蟲,犢牛易感。
2.4.2 臨床癥狀
該寄生蟲病主要影響1.5~8月齡犢牛。病犢消化不良、腹瀉、貧血、消瘦,隨糞便排出絳蟲(圖1)或絳蟲的孕卵節(jié)片??湛谀パ溃诮怯信菽?,有時異食。
圖1 犢牛隨糞便排出的貝氏莫尼茨絳蟲
2.4.3 治療方案和預防對策
(1)治療方案。5%芬苯達唑粉0.10~0.15 g/kg·BW,1 次TMR日糧中內服,棄奶期120 h。此外,氯硝柳胺、阿苯達唑、丙硫苯咪唑等也有效,但要注意休藥期和棄奶期。
(2)預防措施。養(yǎng)殖場不使用有地螨的草地牧草,牛糞必須集中收集并堆積發(fā)酵。
片形吸蟲病是多種動物共患的三類動物疫病,以肝片吸蟲病感染率最高,分布最廣。本次調查檢出片形吸蟲病是從南方引進奶牛帶來的。
2.5.1 病原及流行特點
肝片吸蟲病是由肝片吸蟲寄生在奶牛肝臟、膽管中而引起一種寄生蟲病,多數(shù)出現(xiàn)在南方水草豐茂的沼澤地帶和奶牛場,中間宿主是椎實螺[7]。新鮮的肝片吸蟲蟲體呈棕紅色,柳葉狀,大?。?~13) mm×(20~30) mm。成蟲產卵于膽管中,隨膽汁進入腸管,隨糞便排出體外后,依次形成毛蚴、尾蚴、囊蚴,被奶牛吞食,幼蟲經十二指腸膽管開口或經血流、經腹腔進入肝膽管,從童蟲發(fā)育為成蟲。成蟲在肝膽管中可存活5 年。
易感動物為牛和羊,犢牛和羔羊感染后癥狀嚴重。由于從毛蚴到尾蚴發(fā)育過程中,必須借助中間宿主椎實螺才能完成,因此,奶牛肝片吸蟲病的發(fā)病有明顯地區(qū)性,低洼、沼澤、湖泊、草灘等地奶牛場容易感染,且多雨年份流行更明顯,夏季多發(fā)。
2.5.2 臨床癥狀
輕微感染或成年奶牛感染時,癥狀不明顯。嚴重感染的奶?;驙倥J秤麥p退,反芻減少,逐漸消瘦,經常發(fā)生瘤胃臌氣、貧血、水腫,有時出現(xiàn)下痢和腹瀉。后期精神沉郁,奶牛產奶量下降,妊娠的??沙霈F(xiàn)流產。有時呈急、慢性肝炎,可視黏膜黃染,最后衰竭死亡。
2.5.3 治療方案和防控對策
(1)治療方案。硝氯酚片0.03~0.07 片/kg·BW(0.1 g/片),1 次內服,休藥期28 d。
(2)預防措施。奶牛場周邊改造低洼地,填埋死塘;水面放養(yǎng)鴨、鵝滅螺;每年3~5 月份,水塘中潑灑1∶50 000硫酸銅溶液,或在水塘中放置生石灰等滅螺。最好不用低洼、潮濕地雜草作為奶牛補充飼料,或充分曬干后喂用。飲用自來水,不飲死塘水。糞便收集堆積發(fā)酵。該病流行地區(qū)定期預防性驅蟲。
本次寄生蟲病調查中,臨沂市奶牛體表寄生蟲發(fā)病情況較普遍,尤其是螨蟲發(fā)病較多,牛皮蠅蛆、蜱蟲和牛虱也不同程度發(fā)生。
3.1.1 螨病
螨病又稱疥癬,俗稱癩病,是最常見、流行最廣泛的奶牛體表寄生蟲性皮膚病,臨床常見的有疥螨、癢螨、足螨和蠕形螨。疥螨寄生在牛皮膚角質層下,挖掘隧道并在隧道內發(fā)育、繁殖,成蟲體表有大量小刺,前端有蹄鐵形口器,一般先在奶牛面部、背部以及尾根等皮膚柔軟、毛短的部位感染,以后向周圍蔓延擴散。癢螨寄生在牛的皮膚表面,有圓錐形口器,感染始于奶牛的背、腹、臀和肩胛部兩側等被毛稠密、溫濕度較恒定部位。泌乳奶牛會陰、乳房、臀部和尾部周圍等處常見足螨。蠕形螨具有宿主專一性,只寄生在牛皮膚,主要通過母體傳給犢牛。
感染蠕形螨的奶牛初期無臨床癥狀,但抵抗力下降或出現(xiàn)免疫缺陷時,可在頸、肩、腹部等處觸摸到數(shù)量和大小不一的結節(jié)和丘疹,多數(shù)直徑在0.5~1.0 cm,且有正常毛發(fā)覆蓋[8]。
奶牛感染疥螨、癢螨、足螨后,毛囊均可受到不同程度破壞,表現(xiàn)皮毛板結,局部脫毛,皮損甚至破潰,嚴重瘙癢、濕疹性皮炎,患病范圍依次向周圍擴散。螨蟲滋擾使奶牛煩躁不安,蹭癢、舔毛,甩料、甩尾,影響采食、休息和舒適度,進而影響產奶性能和皮張質量。
3.1.2 牛皮蠅蛆病
牛皮蠅蛆病是由牛皮蠅和紋皮蠅的幼蟲寄生在牛背部皮下組織而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牛皮蠅、紋皮蠅的發(fā)育均屬完全變態(tài),經卵、幼蟲、蛹和蠅4 個階段完成發(fā)育史。雌蠅飛翔產卵時,牛煩躁不安,噴鼻蹴踢,影響采食;幼蟲鉆入皮膚后,瘙癢,奶牛撞擊頸枷,皮膚受損,局部疼痛,在咽、食道等部位移行時可引起咽炎、食道炎。同時,幼蟲在繁殖過程中產生毒素,被牛吸收后導致產奶量下降,犢牛貧血、消瘦、發(fā)育不良。
3.1.3 蜱蟲病
蜱蟲種類多,常見的是軟蜱,雌蟲個體可達(4.8~5.8) mm×(7.2~8.8) mm,吸血前為淺灰色,吸飽血后呈灰黑色、芝麻狀大小。常寄生于奶牛皮膚較薄、柔軟、隱蔽的部位,如尾根窩、會陰部、腹股溝等處,叮咬、吸食血液,病牛不安、蹭癢、局部過敏反應,紅疹、脫毛,貧血消瘦,影響采食和產奶。
3.1.4 牛虱病
牛虱有血虱和毛虱,在頭、頸、肩胛、腋下和腹部等寄生部位皮膚表面完成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用刺吸口器啃咬皮膚、吸食血液,造成牛劇癢、舔毛、脫毛,消瘦貧血,犢牛發(fā)育不良,泌乳牛產奶量下降。
3.2.1 治療方案
后備奶牛螨蟲病可用伊維菌素注射液0.02 mL/kg·BW(1 mL∶10 mg),一次皮下注射,成年奶牛禁用。使用0.5%莫昔克丁澆潑溶液0.5 mg/kg·BW,澆潑槍沿著奶牛背脊從髻甲到尾根傾注;或使用乙酰氨基阿維菌素澆潑劑0.5 mg/kg·BW,沿奶牛背脊,從髻甲到尾根漸漸傾注,無棄奶期[9]。
驅殺牛皮蠅蛆、蜱蟲、牛虱等寄生性節(jié)肢動物,可用5%氰戊菊酯溶液,以12 ℃溫水1∶(250~500) 倍稀釋,噴霧。此外,雙甲脒、氯氰碘柳胺鈉、碘醚柳胺等藥物有效。
3.2.2 預防措施
保持牛舍清潔衛(wèi)生,干燥通風,定期對牛舍、用具清掃消毒;疑似病牛隔離飼養(yǎng);經常刷拭牛體,保持干凈衛(wèi)生;每年春、秋兩季進行全群預防性驅蟲。
為更有效防控奶牛場寄生蟲病,保證奶牛健康和牛奶質量,建議奶牛場針對寄生蟲病發(fā)生和流行情況,參照推薦驅蟲程序(表3),每年春、秋兩季各進行一次全面預防性驅蟲。我國南方地區(qū)多雨潮濕,易發(fā)生奶牛片形吸蟲病,奶牛場如有片形吸蟲病感染史,應在此程序基礎上,增加1 次片形吸蟲預防性驅蟲,可選用吡喹酮片內服,1 次量1.0~3.5 片/10 kg·BW(0.1 g/片)。
表3 奶牛場推薦驅蟲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