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浩亮 劉 芳 謝思維 顧逸文 楊雨燁
頸性高血壓是一種繼發(fā)性高血壓,由于頸項部位肌肉群和椎體失衡累及血管及神經叢而導致血壓升高,可出現(xiàn)眩暈、頭昏、肢體麻木等癥狀[1]。在頸椎病患者人群中,約18%患者出現(xiàn)血壓升高[2]。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廣泛應用于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包括針刺療法。風池穴,因其所處的特殊解剖部位及穴位主治功效,是臨床治療高血壓最常用的穴位之一,研究表明選取風池穴進行針刺治療能有效發(fā)揮降壓作用[3]。然而,電針風池穴對頸性高血壓的治療機制尚不清楚。本實驗采用頸上交感神經節(jié)牽拉法建立家兔頸性高血壓模型,經電針治療后觀測家兔血清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 相關指標及股動脈平均動脈血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變化情況,旨在探討電針風池穴對頸性高血壓模型兔RAAS 指標的影響,以期為針灸治療頸性高血壓提供實驗依據(jù)。
1.1 實驗動物及分組 成年健康新西蘭家兔18 只,普通級,體質量2.3~2.7 kg,雌雄各半,由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生產許可證號:SYXK(浙)2021-0012。單籠飼養(yǎng),保證動物自由飲水和攝食,室內溫度15~25 ℃,相對濕度40%~50%,12 h 明暗交替節(jié)律光照。適應性喂養(yǎng)1 周后進行實驗。將家兔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正常組、模型組和電針組,每組6只。本動物實驗方案經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實驗動物管理與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IACUC-2021 0705-11)。
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SEM 掃描電子顯微鏡(HITACH 公司,型號SU1510)、生物信號采集處理系統(tǒng)(南京美易科技有限公司,型號MedLab-U/4C501H)、life science(深圳市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型號Catalog No:R540IE)、酶標儀(美國Rayto,型號RT-6100);血管緊張素原(angiotensinogen,AGT)、血管緊張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醛固酮(aldosterone,ALD)及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兔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盒(批 號MB -9046A、MB -9060A、MB -9047A、MB -9045A,江蘇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造模方法 參考文獻造模方法[4],通過牽拉頸上交感神經節(jié)法建立兔頸性高血壓模型。正常組不予造模,模型組和電針組于同一時間進行造模。造模方法:家兔麻醉后,置于固定架呈仰臥位。分離股動脈,行股動脈插口,接MedLab 生物信號采集處理系統(tǒng)記錄股動脈血壓。作頸正中切口,暴露雙側頸交感神經和頸上交感神經節(jié),一側頸上交感神經節(jié)穿線備用。每只家兔用20 g 重量向腹側上方牽拉一側頸上交感神經節(jié),牽拉和放松時間均持續(xù)10 min,交替2次。分別于牽拉前和牽拉結束后,記錄股動脈血壓,血壓顯著升高者視為造模成功。
1.4 干預方法 正常組:僅在電針組治療時對家兔給予相同的固定。模型組:造模完成后,僅在電針組治療時對兔給予相同的固定。電針組:造模成功后,即日開始針刺雙側風池穴治療,取穴參照《實驗針灸學》[5],毫針斜刺深度5 mm,電針連接風池穴,選取疏密波,頻率2 Hz,強度2 mA,以家兔安靜無躁動且耳廓輕度煽動或肌肉局部收縮為度。每次治療30 min,1 天1 次,連續(xù)治療7 d。
1.5 觀察指標
1.5.1 體質量測量 分別在造模前、造模后第1、4 及7 天采用電子天平測量各組實驗兔體質量變化。
1.5.2 平均動脈血壓測量 造模前及治療前、后各檢測1 次。分離股動脈,行股動脈插管,接MedLab 生物信號采集處理系統(tǒng)監(jiān)測操作過程中的股動脈收縮壓、舒張壓,測量三次,取平均值,計算平均動脈血壓。
1.5.3 血清AGT、AngⅡ、ALD 及NE 檢測 各實驗組家兔經治療處理7 d 后,于清晨空腹外周采血3 mL,3000 r/min 離心15 min 分離血清,低溫保存?zhèn)錂z。使用ELISA 試劑盒檢測血清AGT、AngⅡ、ALD 及NE 水平,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選擇相應的波長,用多功能酶標儀測定樣品的吸光值,并用樣品濃度進行標化。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包建立實驗結果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內比較使用配對t 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家兔體質量比較 造模期間,電針組由于家兔不耐受麻醉藥物劑量而出現(xiàn)麻醉致死1 例。造模前,各組家兔體質量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著飼養(yǎng)時間的增加,正常組家兔體質量呈現(xiàn)逐漸增高的趨勢。造模后1 d,各組家兔組間體質量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造模后4 d,模型組家兔體質量明顯低于正常組(P<0.05),電針組家兔體質量與正常組、模型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造模后7 d,模型組家兔體質量仍明顯低于正常組(P<0.05),電針組與正常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組比較,電針組家兔體質量更高(P<0.05)。見表1。
表1 各組家兔體質量比較(g,±s)
表1 各組家兔體質量比較(g,±s)
注:電針組造模,予毫針斜刺風池穴5 mm,電針疏密波2 Hz 2 mA,固定30 min;模型組造模,固定30 min;正常組固定30 min;與正常組比較,aP<0.05;與模型組比較,bP<0.05
組別正常組模型組電針組兔數(shù)665造模前2385.22±102.04 2372.38±149.14 2392.95±140.45造模后1 d 2504.67±106.11 2389.10±97.33 2411.55±194.83造模后4 d 2508.33±97.78 2371.00±73.11a 2494.17±146.91造模后7 d 2651.00±97.54 2480.83±82.64a 2625.83±138.56b
2.2 各組家兔平均動脈血壓比較 造模前,各組家兔平均動脈血壓均在正常值范圍內,各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造模結束后,模型組、電針組家兔平均動脈血壓較同組造模前均明顯升高(P<0.01);與同期正常組比較,模型組、電針組家兔平均動脈血壓均升高(P<0.01 或P<0.05),且模型組與電針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造模成功。治療7 d 后,模型組家兔平均動脈血壓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P>0.05),電針組家兔平均動脈血壓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兩組組間比較,電針組家兔平均動脈血壓較模型組明顯降低(P<0.05);與同期正常組比較,模型組家兔平均動脈血壓顯著升高(P<0.01),電針組家兔經治療后平均動脈血壓與正常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家兔治療前后平均動脈血壓比較(mmHg,±s)
表2 各組家兔治療前后平均動脈血壓比較(mmHg,±s)
注:電針組造模,予毫針斜刺風池穴5 mm,電針疏密波2 Hz 2 mA,固定30 min;模型組造模,固定30 min;正常組固定30 min;與同組造模前比較,aP<0.01;與同組治療前比較,bP<0.05;與同期正常組比較,cP<0.05,dP<0.01;與同期模型組比較,eP<0.05
組別正常組模型組電針組兔數(shù)665造模前84.33±7.45 80.17±10.21 77.60±9.96治療前80.67±5.28 94.17±7.96ad 89.40±6.19ac治療后79.33±2.66 91.50±6.86d 81.40±4.04be
2.3 各組家兔治療后血清AGT、AngⅡ、ALD 和NE水平比較 治療后,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家兔血清AGT、ALD 及NE 含量均升高(P<0.05 或P<0.01),AngⅡ含量與正常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電針組家兔血清AGT、AngⅡ、ALD 及NE 水平與正常組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與模型組比較,電針組家兔血清ALD 明顯降低(P<0.05),血清AGT、AngⅡ及NE 含量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3 各組家兔治療后血清AGT、AngⅡ、ALD 及NE 含量比較(pg/mL,±s)
表3 各組家兔治療后血清AGT、AngⅡ、ALD 及NE 含量比較(pg/mL,±s)
注:電針組造模,予毫針斜刺風池穴5 mm,電針疏密波2 Hz 2 mA,固定30 min;模型組造模,固定30 min;正常組固定30 min;AGT 為血管緊張素原;AngⅡ為血管緊張素Ⅱ;ALD 為醛固酮;NE 為去甲腎上腺素;與正常組比較,aP<0.05,bP<0.01;與模型組比較,cP<0.05
組別正常組模型組電針組兔數(shù)665 AGT 71.81±17.40 126.82±43.95b 95.12±26.18 AngⅡ86.04±20.03 118.67±45.62 91.53±17.53 ALD 103.33±29.83 160.07±38.14a 116.32±36.86c NE 19.29±4.48 32.34±12.49a 23.89±8.71
頸性高血壓以眩暈為主要癥狀,可歸于中醫(yī)學“眩暈”病范疇,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為其常見中醫(yī)證型。風池穴是臨床改善眩暈癥狀及發(fā)揮降壓作用的常用穴位[6]。風池穴為足少陽膽經穴位,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會于風池,又稱“諸陽之會”[3]。風性宣散,其性屬木;而池屬水,能夠濡養(yǎng)風木,故風池穴具平肝熄風之效,可治療內外風動[7]。
RAAS 是調節(jié)血壓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實現(xiàn)循環(huán)血容量、水鹽代謝以及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性的調控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AngⅡ是RAAS 系統(tǒng)中導致血壓升高的最主要效應物質,可與對應靶器官或組織的AngⅡ1 型受體結合,直接作用于小動脈,引起平滑肌收縮;刺激腎上腺皮質球狀帶,促進ALD 分泌引起水鈉潴留,增加血容量;同時刺激交感神經元,使NE 分泌增加[8-9]。高血壓狀態(tài)下血清AngⅡ、ALD 含量明顯升高,兩者水平檢測對于診斷與治療繼發(fā)性高血壓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目前對于RAAS 系統(tǒng)降壓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原發(fā)性高血壓領域,電針治療能夠降低AngⅡ、ALD 及NE 水平,從而降低血壓[10]。相關研究證實針刺可降低高血壓動物模型腎素活性,減少AngⅡ、ALD 含量,使血管擴張,外周阻力下降,對RAAS 起到良性調節(jié)作用,從而達到降壓目的[11]。臨床選取風池穴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效果顯著,可以減少血液中腫瘤壞死因子-α 等炎性因子分泌,緩解血管纖維化,從而改善血壓狀況[12]。對于頸性高血壓主要以臨床研究為主,目前其公認發(fā)病機制為因頸部肌肉及骨關節(jié)失衡引發(fā)血管及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導致血壓升高,可選取風池穴等頸部穴位進行針刺、針刀及正骨等治療,松解頸部肌群并恢復軟組織力學平衡狀態(tài),從而解除頸部血管及神經受壓情況,達到降壓目的[13-16]。研究發(fā)現(xiàn)電針風池穴能夠改善實驗小鼠腦供血量,以緩解其因動脈供血不足引發(fā)的頭痛癥狀[17]。針刺風池穴能夠平衡頸區(qū)肌群,改善其緊張度從而緩解神經及血管壓迫以發(fā)揮降壓作用[18]。
本研究結果顯示,電針風池穴能夠有效降低頸性高血壓家兔平均動脈血壓,同時能夠維持家兔血清AngⅡ、ALD 以及NE 含量處于正常穩(wěn)定范圍,并降低其血清AGT 含量。因此,我們推測:電針風池穴改善頸性高血壓模型兔血壓的機制不僅與緩解頸部肌群痙攣、改善血管及神經受壓情況相關,與抑制RAAS 系統(tǒng)活性亦存在關聯(lián),但由于實驗樣本量受限,具有偶然性及誤差,仍需要進一步擴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