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旭彬
明太祖朱元璋撰寫的《御制大誥續(xù)編》第五十五條賦予了本地耆老及英壯豪杰之士抓捕禍害富戶平民之胥吏的權力,《御制大誥續(xù)編》第五十九條也重申了這種權力。
此類案例中,最耐人尋味的,是發(fā)生在嘉定縣的“沈顯二案”。
嘉定縣有百姓名叫沈顯二,他與鄰居周官二合作,將禍害本地百姓的里長顧匡捆綁起來,準備送往京城。走到蘇州閶門,當?shù)亍瓣人蕖保ǖ赂咄氐睦先耍┎苜F五出來給他們講和,沈顯二收“鈔一十五貫,綢一匹,銀釵銀鐲等物”后,當場就把顧匡給放了。
顧匡回家后,思前想后,膽戰(zhàn)心驚,覺得既然可以被沈顯二綁縛送京一次,便可以被張顯二、劉顯二綁縛送京第二次、第三次。最后,他決定化被動為主動,自行前去京城自首,希望以此來保住性命,逃脫一死。
曹貴五得到消息后,也是嚇得不輕,覺得自己做了中間人勸顧匡拿錢給沈顯二消災,顧匡去自首,必然要牽出自己。于是,曹貴五也決定與顧匡一同前去京城自首。
周官二得到消息后,也加入了他們的自首隊伍。四人當中,沈顯二最后得知消息。聽說三人已經(jīng)出發(fā),沈顯二星夜趕路,終于在淳化鎮(zhèn)追上。沈顯二向三人提出也要加入自首的行列,結果卻被顧、周、曹三人給綁了起來。原來,這三人一路同行,已結成了小團體。他們決定把沈顯二當做“騙人財物”的害民者押往京城。
事情還沒完。四個人進了京城,將押解“害民豪強”的報告遞了上去,沈顯二卻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跑掉了。通政司讓他們把害民者押到衙門里去受審,周官二、曹貴五二人私下計議,又將里長顧匡給綁了起來。通政司接到的報告里說顧匡是良民,現(xiàn)在卻被綁起來成了害民者,于是審問周、曹二人究竟怎么回事。周官二只好說出實情:“顧匡本是我們原拿的人,沈顯二受財脫放,我等各人畏懼事發(fā),一同赴京出首。不期沈顯二續(xù)后趕來,我等一見沈顯二到,卻將沈顯二作騙人財物綁縛前來,故意隱下前情。今沈顯二扭脫在逃,我等又將原拿顧匡綁縛首告?!?/p>
最后,朱元璋的判決是:這四個人實在是“奸頑”到了極點,“皆梟令示眾,籍沒其家”。
朱元璋關心的是“奸頑”。但對沈顯二等人來說,驅動他們在整個案子中做出種種“奸頑”舉動的,正是朱元璋一手打造的“抓捕害民者”權力所帶來的巨大恐懼。在朱元璋的鼓勵下,所有的官員、胥吏、富戶、平民,都可以是被抓捕的對象——官員下鄉(xiāng)可以抓,胥吏必定是害民者,富戶可以變成“豪民”,平民也可以是“幫虎”。只要有矛盾、有沖突、有積怨、有欲望,“豪民”“幫虎”這類帽子便可以滿天飛。畢竟,“明察秋毫”的朱元璋只有一個。
這場“抓捕害民者”運動,沒有將明帝國變成朗朗乾坤。相反,它以制度的形式,不斷催生著人性中最惡劣的部分。
(摘自《活在洪武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