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益領域,如何定義和識別“好項目”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中國基金會發(fā)展論壇2024年會“資源流向好項目:卡點、原因及解決方案”平行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北京七悅社會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陶傳進從行動者和資源方的不同視角出發(fā),探討了好項目的標準和識別方法。
分享伊始,陶傳進先用“好項目長什么樣”進行發(fā)問。他稱,大家的討論有兩個不同的視角:一個是行動者,一個是資源方。雙方有很多需要對齊的東西,比如政策、路徑等,但我們今天只關注好項目,“好”的一方面意味著項目有價值,另一方面是能夠解決社會問題,能夠實現捐贈人心目中的目標。咱們相聚到這個話題點。
大家在前面兩個圓桌環(huán)節(jié)已經聽到了各方對于“好項目”的聲音,接下來我來說一下我的理解:
公益領域與商業(yè)領域的不同之處在于,在公益領域花錢不一定能知道買的東西是否有價值。具體來說,一方面,公益領域的價值看不見摸不著,但在商業(yè)領域購買一瓶水,就可以判斷這瓶水口感如何、是否有添加劑等;另一方面,公益項目一般涉及三方交易:資源方、行動者和受益方,資源方出錢交由行動者運作、讓受益方受益,受益方如果就是出資者還能直接感覺到,但資源方通常不直接接受服務,項目的好壞就比較難判斷。
這兩個原因導致好項目的標準特別難,我先從負面角度將問題呈現出來,比如項目運作出現渾水摸魚現象、評估方出具套路化的指標、評估方只注重行政化和流程性的考核監(jiān)管而導致運作方項目效果不好。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再來談談好項目。
第一類——好項目不難被發(fā)現,當前有三種趨勢
資源方親自下場參與運作
一些資源方選擇直接參與項目運作。例如,他們可能在某個街道投放資金,嘗試解決流動兒童或留守兒童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資源方可以引入優(yōu)秀的公益組織或優(yōu)秀社工機構,帶領大家共同解決問題。這種情況下,項目好壞一目了然,不需要評估。如果需要評估,重點在于明晰項目的價值以及說清楚解決問題的方案是什么。
從大范圍的公益到縣域公益和村域公益
隨著縣域和村域公益的興起,村民之間的直接互助成為一種趨勢——村民捐給村民,本地村民捐給本地困難的村民,村莊出去到外地的人捐給留守的人。在村里建設老年人食堂、留守兒童服務中心、兒童活動中心等項目無須評估,捐款人和受益對象都是村民、社區(qū)居民,因而項目好壞的關鍵在于能不能打動村民、居民,能打動對方就會捐款,不能打動就不會捐?,F在互聯網籌款平臺有一些籌款專場,有的做得火熱、有的一般,其實就是公益項目是否能夠打動人,大家根據被打動的程度判斷,也能看到項目的好與壞,不需要評估。每個公益組織都有其周圍的小生態(tài),從志愿者到捐贈人,他們都跟這個情況類似,月捐也是如此。
政府作為出資方
第三種情況的話是政府出資方,七悅之前在北京也評估過,比如殘聯購買服務項目,一開始由市級殘聯負責統一購買,再逐級下放到區(qū)級和街道、社區(qū);民政購買服務的項目也是一樣,比如成都的社區(qū)保障金購買,也是由他們來請公益組織運作,具體如何選擇,他們也越來越能看明白。
在上述三種情況中,尤其是前兩種追求的是項目的產出,而不是對規(guī)范性提出極高的要求。規(guī)范是圍著產出轉的,不是先有規(guī)范再看效果,而是沒有產出和效果的話,那我就不選擇捐了。反之,項目有效并且規(guī)范性合格,那我就愿意捐贈。就像在商場里買東西,首先關注的是東西能否滿足我的需要,接下來關注生產過程的規(guī)范。其次,上述趨勢不看動作的外表,比如服務人次、活動場次等,核心只關注項目是否有效。此外,不需要測量數據,直觀的感受勝過數據指標。村里的老年人來不來食堂,來時是什么狀態(tài),老人能感受到,村民也能看到。這時候項目好不好,會不會運作就可以區(qū)分開了。
上述三種情況屬于未來的趨勢,也屬于典型的“我出錢,我就要買到好東西”,這是公益“交易”,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資源方與運作方交易后,將公益產品(項目)生產出來遞送給受益人。
第二類情形,“遠方之間”的公益供需
“遠方的”資源方搞不清公益項目的價值,即便資源方找到一個信得過的公益組織,即便公益組織的錢花對地方,但這個錢花得好不好資源方也搞不清楚。而作為評估方,我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要將項目拿到捐贈人和資源方的面前一起討論,將項目好壞如何、發(fā)展?jié)摿蛣恿υ谀膬?,全部拿出來分解清楚,讓資源方看明白。如果評估方能夠勝任,那么這是對資源方最好的服務,讓資源方充分了解項目,也讓他們能夠憑著自己的眼光來選擇好的項目。
如果資源方愿意陪伴公益組織成長,甚至都不需要評估方,在陪伴式成長的過程中,資源方可以清晰地看到項目理念和運作規(guī)范,以及項目創(chuàng)新、運作方的熱情等,這時候項目好與壞一目了然了。這是第二類情況,即需要在“遠方的”的資源方和“近端的”運作方的公益供需之間加一個環(huán)節(jié),讓資源方能選準、選好項目,這時候項目只要符合公益的屬性,其好壞標準不是固定的。
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
最后,無論是運作方還是資源方,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是希望社會越來越好。雖然大家對于“好”的表述不一樣,但內心的標準是一樣的。今天4位參與圓桌的資源方表述的差異很大,但是內心一樣的是希望社會好、希望人好。最開始的“好”表現在生活別太困難、別看不起病、別上不起學、別吃不上飯,當下這一塊兒越來越好解決了,于是目標開始升高,我們希望有溫暖,但這個標準也不夠高。我們希望人人平等。平等已經是當前比較高的目標追求了,我們格外需要平等,只有平等之后才能顯示出人是什么,不平等會顯示出你在哪個層級,平等之后會顯示出我們是什么,這時候大家會知道我是誰,好多東西會被不平等和類別的對立給掩蓋。
我們還會追求更高的目標,就是人要有自主空間,要有自由度,其中最大的自由度是參與公共空間、參與公共事務,公共參與不是上臺表演、不是拍照匯報,而是讓居民真正參與,使居民成為社區(qū)的主人,社區(qū)是大家共同的家園。我以社區(qū)為例,實際上學校、社會舞臺都應如此,這時候每個人還原為獨立的個體,我們是在通過公益做這個事。
所有的資源方都希望能夠選到有上述追求的運作方,但是實現上述目標的話,難度太大了。我們現在需要通過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和積累,逐步形成有效的方法與技術,擁有技術以后才能讓錢花得有效。
最后一點兒還有一層含義是,我們一起拿錢來創(chuàng)新、探索、前行,在前行的過程中影響捐贈人,包括第一類情況中提到的三種捐贈人。雖然他們能自動選擇好的項目,但因為這類項目依舊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所以,如果我們可以尋找、呈現更好的項目,項目價值與資源方內心的期盼相吻合,就能慢慢打動資源方,也會推動整個公益領域往“好項目”的方向走。這是我們內心的期待與期盼。
到了這一步,我們就不需要再強調資源方和運作方的平等,并不是因為有錢就高人一等,強調平等關系是因為看不到好項目好在哪里。而當資源方能夠看到好項目好在哪里,資源方和運作方之間會是共建、平等、緊密的伙伴關系,雙方關系不平等不是道德、倫理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好項目標準在哪兒出了問題。所以,如果我們一同探索、將好項目說明白,那么整個公益領域就會起來,我們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社會也會越來越好。
(來源|南都公益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