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雯
(沂南縣人民醫(yī)院,山東 臨沂 276300)
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生殖道內部腫瘤。該病癥的發(fā)病率相對較低,但由于該病癥屬于子宮部位惡性腫瘤,故仍舊存在較大的危害性,需要加強重視力度。臨床上將其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低度惡性子宮內膜間質肉瘤,另一種為高度惡性子宮內膜間質肉瘤[1],其中多數(shù)患者為低度惡性子宮內膜間質肉瘤。低度惡性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患者的病情進展較為緩慢,治療難度較低,預后良好,可以有效進行病癥控制。高度惡性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患者其整體的腫瘤惡性程度相對較高,隨著病癥進展容易出現(xiàn)侵襲或轉移情況,患者預后相對較差[2]。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患者多見下腹痛、陰道排液、月經(jīng)量增多等情況,通過盆腔檢查可見明顯的子宮增大,需要加強重視力度,以便于控制病癥進展。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的病位多在子宮內[3],其多伴有明顯的高分化特征,具有多樣化病理形態(tài),導致其病癥診斷難度相對較大,患者發(fā)病后容易出現(xiàn)誤診的情況,造成病情延誤,最終增大整體的治療難度,威脅患者生命健康。臨床研究學者認為,通過對腫瘤病理組織的形態(tài)學開展分析[4],有助于提高該病癥的診斷精準性,降低各種因素對診斷的干擾,同時給予免疫組化法檢測,可以高效進行病癥鑒別,降低其病癥的誤診風險,有助于患者及早開展治療[5],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病理組織形態(tài)學及免疫組化均是臨床上優(yōu)質的診斷方式,可以精準地診斷患者病情,降低各種因素產(chǎn)生的干擾,觀察患者病癥實際情況,鑒別病癥分期,有助于患者病情的確診[6],減少誤診與漏診的幾率,同時可幫助臨床醫(yī)生為患者制定完善的治療方案,及早開展治療,改善患者的預后,降低其疾病復發(fā)的風險[7]。本次研究篩選疑似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患者開展研究(30 例),并篩選子宮高度富于細胞平滑肌瘤患者30 例作為參考,觀察病理組織形態(tài)學及免疫組化檢驗的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研究截取時間為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研究過程中篩選該時段我院收治的疑似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患者作為本次研究樣本支撐數(shù)據(jù)分析(30 例疑似患者),對其開展綜合診斷,將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支撐后續(xù)研究,將30 例疑似患者納入觀察組,對患者開展病理組織形態(tài)學及免疫組化診斷,同時篩選該時間段我院收治的子宮高度富于細胞性平滑肌瘤患者30 例(均已確診)作為研究參考,將其納入對照組,對其開展免疫組化檢查。對照組30 例患者,年齡值范圍:25 ~66 歲,均齡范圍(49.43±2.13)歲;觀察組30 例患者,年齡值范圍:24 ~67 歲,均齡范圍(49.39±2.11)歲。納入標準:(1)全部患者均自愿參與各項數(shù)據(jù)研究,簽署同意書;(2)患者無其他病癥,既往身體健康。排除標準:(1)患者精神障礙;(2)患者存在檢查禁忌。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符合研究要求。
免疫組化SP 法,研究過程中所用的試劑均為本院實驗室提供的相應試劑,符合本次研究要求,在整體檢驗過程中,嚴格按照當前的實際標準規(guī)范進行操作處理,其檢驗結果符合要求。標本處理過程中以甲醛進行固定,通過石蠟進行包埋,標本的切片厚度設置為5 μm,進行HE 染色,染色后通過光鏡輔助觀察結果,其中CD10 的主要表現(xiàn)為胞質反應及細胞膜反應,其他抗體反應則主要表現(xiàn)為細胞質,均為棕黃色。
通過高倍顯微鏡以及免疫組化法對于兩組患者的檢查結果進行合理的觀察與對比分析,給出最終的診斷結果。
(1)觀察患者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病理組織形態(tài)學及免疫組化診斷結果,計算診斷符合率、靈敏度、特異度
(2)觀察患者免疫組化檢查結果,計算MAS、SMA、CD10、Desmin 占比。
研究中對30 例疑似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患者進行綜合診斷,確診27 例陽性,3 例陰性,將此結果作為金標準參考。經(jīng)病理組織形態(tài)學診斷,結果檢出陽性患者27例,陰性患者3 例,但結果中存在誤診與漏診情況,其中假陽性1 例(誤診)、假陰性1 例(漏診),計算診斷符合率、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93.33%、96.30%、66.67%;經(jīng)免疫組化診斷,結果檢出陽性患者28 例,陰性患者2 例,其中包含漏診與誤診情況,假陰性1 例(漏診),假陽性2 例(誤診),計算診斷符合率、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90.00%、96.30%、33.33%,兩種診斷結果數(shù)值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病理組織形態(tài)學及免疫組化診斷結果
免疫組化檢查結果中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受檢者免疫組化檢查結果對比[n(%)]
子宮內膜間質肉瘤實際上是指來源于子宮內膜間質細胞的腫瘤。該病癥根據(jù)當前的組織學與臨床特征可劃分為低度惡性子宮內膜間質肉瘤和高度惡性子宮內膜間質肉瘤。多數(shù)患者為低度類型[8],該類病癥發(fā)展相對較為緩慢,患者治療效果良好,且預后良好;高度惡性類型患者的病情發(fā)展較快,治療難度相對較大,且患者容易出現(xiàn)轉移、侵襲情況[9],需要及時進行針對性治療,以降低病癥對人體產(chǎn)生的危害性。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該病癥的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其起源于子宮頸內膜的間質細胞,發(fā)病后可見明顯的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貧血、陰道排液、月經(jīng)增多、下腹痛等情況[10],少部分患者可見明顯的宮頸口或陰道內脆軟、易出血的息肉樣腫物,伴有明顯臭味,子宮增大,對于患者日常生活產(chǎn)生的影響較為明顯,需要及時進行檢查,及時確診[11],開展針對性治療。臨床上診斷該病癥可以通過病理組織形態(tài)學以及免疫組化法進行診斷。該方式具有較強的診斷優(yōu)勢,可以精準地診斷患者的病情,對于患者腫瘤組織的形態(tài)學特征進行分析,合理進行病癥類型鑒別,與其他病癥進行合理的區(qū)分[12],以降低患者病癥誤診與漏診風險,達到預期的診斷目標。子宮高度富于細胞性平滑肌瘤與子宮內膜間質肉瘤存在明顯的相似性,其病癥鑒別難度較大[13]。通過病理組織形態(tài)學以及免疫組化法可以明確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的特點,低度類型患者腫瘤內部可見明顯的脈管瘤栓或者螺旋小動脈情況,其腫瘤浸潤可致肌層整體,邊界相對較為模糊,患者不伴有出血傾向或者壞死情況[14];而對于高度類型的患者來說,則可見明顯的腫瘤細胞大小不同情況,具有較強的異形特征,浸潤至子宮的內壁組織,呈結節(jié)狀,患者伴有明顯的出血傾向與壞死情況。其中CD10 是較為常見的淋巴母細胞性抗原[15],對于當前的局部肽水平可以有效進行調節(jié),刺激細胞介質或應答,呈現(xiàn)在激素敏感較高的細胞中,利用該抗體可以有效地進行病癥鑒別,降低各種因素對于病癥診斷產(chǎn)生的干擾,以達到精準診斷的目的。同時子宮高度富于細胞性平滑肌瘤與其病癥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內部腫瘤呈灰白色質地,無粗糙與細膩表現(xiàn),彌漫性分布,可以根據(jù)其特征進行合理的判斷,降低誤診與漏診風險,及早進行確診,保證患者獲得及時治療,盡早恢復健康。
研究結果中30 例疑似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患者開展綜合診斷確診27 例陽性,3 例陰性(結果作為金標準參考),經(jīng)病理組織形態(tài)學診斷,結果檢出陽性患者27 例,陰性患者3 例,但結果中存在誤診與漏診情況,經(jīng)免疫組化診斷,結果檢出陽性患者28 例,陰性患者2 例,其中包含漏診與誤診情況,兩種診斷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診斷方式效果顯著,可以精準診斷患者病癥,觀察其病癥,盡可能減少各種因素對診斷產(chǎn)生的干擾,提高診斷精準度,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免疫組化檢查結果中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該檢查方式可以有效地對病癥類型進行鑒別,通過相關的數(shù)據(jù)分析,觀察患者癥狀特征,進行合理區(qū)分,有助于患者病情確診,盡早開展治療,改善患者預后,促使患者盡早恢復健康。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間質肉瘤診斷中病理組織形態(tài)學及免疫組化診斷價值顯著,可以有效避免各種因素產(chǎn)生的干擾,降低患者誤診與漏診風險,明確患者臨床疾病分期,促使患者及時確診,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