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晗
《水滸傳》第四回寫魯達三拳打死了鎮(zhèn)關(guān)西以后,從渭州(今甘肅平?jīng)觯┨拥酱菅汩T縣(今山西雁門),因為官府畫影圖形,到處張貼榜文,緝捕得急,他只好在五臺山出家當了和尚,起了個法名叫魯智深。從此,寺院里多了一個和尚,俗世卻少了一個犯罪逃亡的軍官,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這一案子由于無處追查,便此了結(jié)。
在魯達出家之前,趙員外對他說:“已買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闭粘@碚f,度牒是出家人的身份證,應該由替他剃度的寺院填寫然后給他,怎么魯達在沒有出家之前,趙員外的家里就買了一道度牒呢?而且度牒既是出家人的身份證,又怎么可以買賣呢?賣主又是誰呢?
國家出售度牒的情況,唐朝時就有了,但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把度牒交易當成籌集財政收入的手段且純熟運用的一個朝代,賣度牒所得的錢在宋朝政府收入中占據(jù)重要地位。一道度牒的價格因時因地不等,如宋神宗時官價每道賣錢一百三十貫,但在夔州路則賣到三百貫,廣西路則賣到六百五十貫。當時中原一帶米價每斗不過七八十文至一百文。每道度牒折合米約在一百三四十石以上。南宋時每道度牒賣錢一百二十貫至八百貫或折米一百五十石至三百石。
度牒這樣貴,什么人才能買得起?當然只有財主趙員外那樣的人了。
買了度牒,只能出家當和尚、當?shù)朗浚惺裁春锰??花這么多錢出家,說明當時的老百姓甚至部分地主的生活條件,不如當和尚、道士好。
老百姓不必說了,宋代人民負擔特別重。和尚、道士吃十方,寺院有田產(chǎn),當了和尚、道士就不必服兵役、勞役,不出身丁錢米和其他苛捐雜稅,逃避了政府的剝削,吃一碗現(xiàn)成飯,成為不勞而食的合法的游民。
地主呢?雖然對農(nóng)民來說,地主是剝削者,他們的日子過得很滋潤。但是地主階級內(nèi)部,也有矛盾。因為地主也有官民之分,本是地主而又做了官的就有權(quán)有勢,是官戶。至于非官戶的地主,為了保全身家財產(chǎn),得想盡一切辦法變成官戶,要子弟讀書中進士做官,如不行,也得出錢買“官告”,成為名義上的官戶。當時“官告”也可以用錢買,但比度牒更貴。再不,就買張度牒也好。因為寺院田產(chǎn)是可以免租賦的。
在宋朝當和尚、道士還有許多好處,如和尚、道士可以在法律上受優(yōu)待。宋代法律規(guī)定:“僧尼道士女冠,文武官七品以下者,有罪許減贖。”
正因為如此,度牒有廣大的銷路,宋朝政府就大賣度牒,成為生財之道,而且宋朝政府不但出賣,有時候還要強迫攤派呢。
(摘自《讀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