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潤
已經聽慣了家鄉(xiāng)晉劇的人們,倏然間對京劇增添了濃厚的興趣,只因一部大型新編歷史京劇《文明太后》的成功問世,該劇的編劇是大同市劇協(xié)副主席、著名劇作家景彥斌。
由景彥斌編劇的京劇《文明太后》入選第十屆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于12月24日和25日亮相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劇場,博得觀眾一片叫好聲。25日上午,在四川大劇院舉行的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專家評議會上,十余位專家學者對這部講述北魏平城的歷史故事給予高度評價。
京劇《文明太后》在2021年入選第九屆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之后,觀眾的受眾熱度還意猶未減,這次又成功入選第十屆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三年一屆的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是中國京劇界精品薈萃、名角云集的國家級藝術盛會,《文明太后》能夠連續(xù)入選兩屆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部戲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精品力作,是中國京劇藝術界充分認可了的劇目,這份榮譽來之不易。
我與景彥斌認識多年,也是他劇本創(chuàng)作最直接的見證者。我們門挨門只隔一堵墻,他長期擔任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我是黨史研究室特聘編輯。
因為距離之近,因為一種感動,盡管筆力不濟,但還是想為我身邊的名人寫點什么,于是,以我手中拙筆書寫名家,怕是有違所望,但還是被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而感動,以一種責任、一種內心的震撼而走進名家,走進景彥斌。
從何著筆?他是作家,著有長篇小說《起義第一將》、人物傳記《紅頂晉商靳偉》;他是影視劇作家,著有京劇《文明太后》、二人臺《杏泉溝》《杏花杏韻》、道情劇《虞仲文》及電視劇《伸出你的手》、電影劇本《慈禧大逃亡》《血祭黃河》等。他是國家機關的科級官員,在他的領導下,完成了二輪《陽高縣志》(1993—2015),《中國共產黨陽高縣歷史》(1921—2021)。但不論哪一種,他都幾近癡迷,攀登高峰是他的境界,而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之路又是境界中的境界,癡迷中的癡迷。
似乎,他癡迷于戲劇,我癡迷于這戲劇的作者,需要更深的讀懂一個人。
其實讀懂名人也難也不難,那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積硅步至千里”,持之以恒,腳踏實地,孜孜以求不斷探索的精神。
在景彥斌工作室,桌上放著書,還有一些剛收到獲獎證書。最上面的是來自江蘇省文旅廳的一份大紅證書,表彰他的劇本《板蕩孤臣》獲得了第二屆紫金戲劇文學獎。
他的桌案上放著的書不少是戲劇類的。我說景主任(習慣了,他是史志辦主任),如果說看書,你一定也夠上這一柜子了,我指著靠墻的書柜。他說,應該還比這多。
是的,何止這一柜子,他已堅持不懈地讀書足有三十年。這里還要從他的童年說起。
1966年8月,景彥斌出生在陽高縣龍泉鎮(zhèn)景家廟村。這時,一場冠以文化的革命運動剛剛開始,首先是文學藝術領域的破舊立新為這場運動拉開序幕。
戲劇界的舞臺古裝戲劇被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代替。京劇的聲樂響徹全國,京劇絲竹鼓板以及高亢的唱腔在景彥斌幼小的心靈打上深刻的烙印。京劇的韻律、唱腔竟是那樣的入心入耳,京劇藝術的魅力像磁鐵般地吸引著他,致使他后來對京劇的喜愛情感獨到,也為他成為劇作家奠定了思想基礎。
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鵑山》等劇目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打磨出的精品戲,每一句唱腔唱詞,每一個場景,以致對景彥斌后來的創(chuàng)作之路都把他帶入一個至高的高起點,就連劇中人物的一招一式都在他腦海形成印象。
1983年,還在讀高中的景彥斌就開始劇本創(chuàng)作,而且還給上海京劇院編劇黎中城先生寫信,黎中城先生是京劇《杜鵑山》編劇之一,是久負盛名的劇作家,還是孩子的景彥斌就敢給先生寫信,這是個多么大膽的舉動,足見他的自信和執(zhí)著。不料先生回信了,信中滿是鼓勵,并說了些中肯的話,指出了些創(chuàng)作上的意見。就是這封回信給年輕的景彥斌注入了堅定的創(chuàng)作信念。
1983年7月,17歲的景彥斌走出校門步入社會。這應該還是個不涉世事的貪玩年齡,不少的同齡人大街上閑來逛去貪玩打游戲,即使想掙錢,寧肯搬磚當小工、做個小買賣也比困在書堆里強,而景彥斌卻偏偏又一頭扎進書堆,搞起他的劇本創(chuàng)作了。
于是,在家中,在熾熱的長夏,一條農家炕,一張小方飯桌,一支水筆和鋪開的紙張開始創(chuàng)作。如果比作是一場戰(zhàn)役,那么前邊是零敲碎打的游擊戰(zhàn),而此時是進入了戰(zhàn)役的實施階段,進入了沖鋒號吹響后的沖鋒。
小屋迎街,母親坐在街門口,做著針線活,納著鞋底,而更重要的是守護,伴著兒子,讓他抬頭第一眼看到的是母親的身影。
路過門口的人們說,那么大的小子了,不打發(fā)出去掙錢,賣豬娃收羊皮也能養(yǎng)活了自己,整天坐那兒,能寫出個啥。母親說,管他哩,讓他寫去吧,寫不出他自己就出去了。母親嘴上這樣說,心底對兒子充滿了期待,她堅信。
景彥斌第一次就把目標定在一個致高的高度上,他要寫發(fā)生在山西古戰(zhàn)場上的秦趙長平之戰(zhàn)的故事。這是中國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改寫歷史的關鍵戰(zhàn)役,也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殘酷、最壯烈的重大戰(zhàn)役。寫這樣的大型歷史題材劇本,即使是一個成熟的作家也會猶豫怯步,而對于初學者的景彥斌就把它確定為開門之作,作為一座攻克的山頭。
尋找書籍資料,請教教過他的幾位一中老師,探究那一時代的歷史史料。打開思路,立起題綱,剖析推敲秦趙長平之戰(zhàn)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什么,不就是雙方的換將么,趙國明來換趙括易廉頗,而秦國暗中用白起易王龁,把雙方換帥立為主題,就以這個主題為中心展開編寫。經歷了酷暑與嚴冬,三萬字的大型新編歷史劇《雙易帥》終于成稿。
1984年7月,一雙剛走出校門的腳怯生生地邁進行政機關的門,景彥斌懷揣著《雙易帥》和另外幾部習作來到縣文化局,意在報考劇團編劇。副局長李國維,資深編劇、兼雁北地區(qū)劇協(xié)副主席的趙生局長等領導輪流閱過,看著桌上的劇本,再看著眼前這個還滿臉稚氣的小青年,很是驚訝,不到二十歲呀,后生可畏。問尋了創(chuàng)作經過和本人意見,趙局長當即決定,去縣文化館搞創(chuàng)作去吧!工資36元。從此,景彥斌走上了專業(yè)創(chuàng)作之路。
不久,在雁北地區(qū)文化局召開的劇本創(chuàng)作會議上,景彥斌的《雙易帥》再次引起了與會領導和專家們的高度重視。對該劇予以充分肯定,認為是一部成功之作,同時提出幾點不足之處和改進的意見。景彥斌如沐春風,信心倍增,對劇本作再次修改,定稿改名《長平遺恨》,之后參加雁北地區(qū)1986年度劇本征文,榮獲劇本創(chuàng)作獎。
1987年雁北藝校招生,景彥斌被破格錄取,主修劇本創(chuàng)作。
在此其間,相繼在《劇本選》刊物上發(fā)表了反映唐代和隋朝末年歷史風云的大型新編歷史劇《上官婉兒》、《紅顏劫》,引起不小轟動,成為雁同地區(qū)最年輕的編劇。
人生的路上有成功的喜悅,同樣也有煩惱與坎坷。景彥斌一度時期情緒低落,劇本創(chuàng)作陷入了低潮時,已是上海京劇院院長的黎中城先生來信說,不要走太多的彎路,如果立志創(chuàng)作,就要堅持,即使機遇未到也不松懈、不放棄。黎先生的鼓勵增添了他繼續(xù)寫下去的信心。面對戲劇市場不景氣的低迷現象,景彥斌開拓新思路,自學了長春電影制片廠的影視函授教材,相繼寫出了影視劇本《慈禧逃亡》和《伸出你的手》。
電視劇本《伸出你的手》講述在九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某個城市,一個女強人在事業(yè)、家庭、婚姻問題上經歷的酸甜苦辣,呼吁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婦女工作。在1991年3月5日“三八”婦女節(jié)前夕,中央電視臺一套晚間播放了電視劇《伸出你的手》。
成就感讓景彥斌心情激奮,他要感謝地、縣兩級文化部門的領導,感謝專家學者或面授或通過其他方式給予的支持鼓勵。
2000年5月“五一”長假其間,景彥斌去上海拜見一直支持著他卻17年未曾謀面的黎中城先生。黎先生拿出他幾乎囊括全國各類最高獎項的京劇連臺本戲《貍貓換太子》精裝全套影碟,簽上名贈送給景彥斌。全國政協(xié)委員、省電視藝術家協(xié)會主席兼省文史館館長、著名劇作家華而實先生(電影《知音》,電視劇《上黨戰(zhàn)役》編?。瑢⑺膬蓛灾饕操浰徒o了他。還有大同市作協(xié)主席、國家一級編劇李秀峰,國家一級編劇王頌等老師都給了他莫大的幫助。
這時,他的一部以抗戰(zhàn)為背景的重大軍事題材電影劇本《血祭黃河》也隨之脫稿。
這則故事截取了歷史轉折時期的一段大事記,塑造了一個為維護民族尊嚴,毅然將叛國投敵、甘愿認賊作父的頂頭上司送上斷頭臺的民族英雄——高樹勛。
劇本通過專家之手,轉到了京城影視圈。制片主任蔡力平看到劇本后,與景彥斌進行了探索性的交流,建議在此基礎上,應該再加上高樹勛將軍后來邯鄲起義那一段,寫成一部長篇,這樣更顯厚實。
一部四萬字的電影劇本改編成長篇小說,估計也要上到30萬字,景彥斌深知改寫的難度,但他還是毅然接受。
為了獲得更為詳實的資料,他北上張家口,南下滄州,繞濟南,奔邯鄲。又二次南下,過黃河,駐足平頂山,到達高將軍當年屯軍的豫西伏牛山……一路的艱辛難以言述,從北京到滄州鹽山,買不上座位,在火車上人擠人的站了一夜。但在臨近渤海灣的河北省鹽山縣,與將軍后人們在高將軍的故居遺址,一邊喝著帶有苦味兒的熱茶,一邊回憶著將軍的生平故事,一路的艱辛得以收獲的慰藉。
2004年春節(jié),經過三年多的辛勤努力,一部長篇巨著《起義第一將》終于完成。小說反映了高樹勛將軍從1930年中原大戰(zhàn)失敗歸順蔣介石后,為實現老長官馮玉祥“救國救民”之主張,歷經第二次、第三次“圍剿”中央紅軍,參與組建抗日同盟軍、華北抗日、臺兒莊大戰(zhàn)、深入冀南敵后等重大事件。高樹勛一直在不斷地尋求中國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在國共兩黨內戰(zhàn)的最前沿,毅然決然率國民黨第十一戰(zhàn)區(qū)新八軍、河北民軍共一萬多人投向了人民的懷抱。并由鄧小平、薄一波介紹,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過程。高樹勛是解放戰(zhàn)爭開始后,第一個起義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其舉動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該書于2005年9月由中國臺海出版社出版。
2005年12月8日《人民日報》文藝版向全國的讀者推薦了長篇小說《起義第一將》,文章稱該書“從一個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視角,再現整個中華民族抵抗日寇入侵的完整過程”。
隨后,景彥斌應大同市政協(xié)等部門邀請,參與編寫《古都大同》系列叢書。在浩繁的史籍中尋覓、研究古代大同歷史時,北魏王朝,特別是改寫中國歷史的一代杰出女政治家文明太后(馮太后)進入他的視野。
公元1600年前的山西大同,是北魏帝國驍勇剽悍的拓跋鐵騎,縱馬馳騁,關山飛渡,西控烏丸,東跨遼河,拓土開疆,縱橫萬里,于公元398年定下的國都。
就在這方人生舞臺上,馮雁從一個原本身世卑微的罪臣之女,由地獄的邊緣一步步走向了權力的峰巔。她有著過人的膽識和謀略,也有著不為人知的孤獨寂寞和驚恐不安。在那天下紛爭、狼煙斷續(xù)、英雄輩出的南北朝時期,她沖破帷幕重重、詭譎奇異的后宮生活,旋轉乾坤,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方向,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使北魏王朝在迅速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之后,很快完成了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并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華夏民族大融合,也為隨后的華夏統(tǒng)一、隋唐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明太后,堪稱千古一后!
室外路燈閃爍,萬籟俱寂的夜,景彥斌的辦公室仍然亮著燈。辦公桌上鋪開的稿紙上,京劇《文明太后》的韻味漸行濃烈,北魏風云再度飄過。
這部戲著重反映了晉朝八王之亂后,中國北方經歷了“五胡十六國”120 年的戰(zhàn)亂,田園荒蕪,民不聊生。拓跋鮮卑統(tǒng)一北方后,沿襲下的貴族舊制“跑馬禁田”愈演愈烈。百姓走投無路揭竿而起,大魏政權岌岌可危,統(tǒng)一了的中國北方面臨再度分裂的危險。
在此關鍵時刻,英明、果敢的文明太后 (馮太后),與以其養(yǎng)子獻文帝拓跋弘為首的保守勢力展開生死對決,穩(wěn)定了大魏根基;同時教育引導其孫孝文帝,團結鮮卑、漢族等各族大臣,大力推行“均田制”“俸祿制”和“三長制”,使北魏走向繁榮、走向鼎盛,為隨后的華夏統(tǒng)一、隋唐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寫北魏的戲似乎都寫過了,其中不乏有名家之作,之前的晉劇《宏圖大業(yè)》、北路梆子《平城賦》和話劇《北魏風飏》等,講述的都是同一個故事同一個人,此種情形下,再寫北魏的故事,大大小小的情節(jié)都是熟悉的路徑和熟悉的面孔,繼續(xù)寫下去,無疑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過去上演過的劇情,一個個明爭暗斗的謀略,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場景,歷史事件的焦點大同小異,所歌所述都可謂經典宏觀?,F實面前,他有點遲疑,一時間陷入難以抉擇的境地,也考慮過是否另換其他的內容。經過一段慎重思考,他還是堅持順著這條路走下去,在熟悉的門庭內,在紛雜的宮庭爭紛中尋找新的蹊徑,尋找新的切入點。他像行走在茫茫黑夜里的夜行者,終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文明太后的一個雛形輪廓在腦海形成,他要濃墨重彩她人生最華彩的一段樂章。
這是個再攀高峰的過程。對于北魏這段歷史,景彥斌尋找最接近史實的資料,閱讀與北魏相關的史料書籍,甚至一些演義的篇章都不放過,北魏這段文化寬泛深長。他曾登上方山馮太后的永固陵,實地尋找來自拓拔氏族的靈感,尋求新的突破點;他曾無數次地走進大同市博物館、圖書館,追尋北魏拓跋氏族最清晰的挺進中原的行進軌跡。確定抽取最能代表改制中之精髓的一段,截取了馮雁、馮皇后、馮太后人生中的一個精彩片段,揭示唯有改革的必然性,圍繞發(fā)展生產的均田與禁田改制入手,只有改革才能真正走出嘎仙洞,走出狹隘,走向大光明,完成民族大融合,推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文明太后》劇本初稿完成于2015年10月,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臺劇創(chuàng)作資助,當年年底山西省京劇院組建劇組,由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盧昂教授執(zhí)導,北京京劇院戲曲音樂家朱紹玉作曲,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弟子、山西省京劇院當家旦角單娜擔綱主演。2019年3月底在太原“驚艷”亮相。此后7年來,京劇院組織召開了8次國家級戲劇專家研討會,劇本大小修改18稿,推出了4個演出版本。演出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出具有鮮明時代印記,濃郁鮮卑風情,沖突劇烈、激情澎湃、蒼勁有力、史詩恢弘的抒情歷史京劇”。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首屆主席、中央文史館館員仲呈祥評點,“編劇的歷史觀正確。劇本大氣厚重,通過再現馮太后改革的艱難,幫助我們照亮昨天、看清今天、洞察明天”;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認為,“劇情跌宕起伏,結構好、情感抓人,人物也有性格,文辭古樸”;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戲曲學會會長薛若琳表示“作者尊重史實,文學形象豐富飽滿,馮太后的形象立起來了,值得期待”。
功夫不負有心人。京劇《文明太后》繼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臺劇項目資助后,又相繼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臺劇滾動資助項目、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實現了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大滿貫”;2020年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chuàng)作工程 ”百年百部創(chuàng)作計劃重點扶持作品,連續(xù)入選文化和旅游部第九屆、第十屆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優(yōu)秀劇目展演。還曾榮獲山西省第十七屆“杏花獎”最高獎——新創(chuàng)劇目獎,編劇景彥斌還榮獲了單項獎——編劇獎。
2019年底,景彥斌被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評為“山西省基層宣傳思想文化(文化創(chuàng)作類)優(yōu)秀人才”;2022年5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千人計劃”第五屆高級編劇研修班“優(yōu)秀學員”。中國文聯《中國文藝評論》2023年第8期雜志發(fā)表山西省文聯原常務副主席、山西省作家藝術家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著名文藝評論家韓玉峰先生專訪文章,將景彥斌列入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西省戲劇創(chuàng)作“在全國影響不凡”的十大編劇之一。
“丹青難寫是精神”,在中國大地上,無數勞動者以勞動精神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盀闅v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景彥斌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仍舊任重道遠,他表示,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放眼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每個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將無我,以筆為馬,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