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麗,遼寧朝陽人。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散文百家》《中國鐵路文藝》《牡丹》等,出版散文集《一路向愛》《人間好日子》《桑之魅》。
青銅氣象
望著藏寶者捧在手上的一把夏代青銅寶劍,我的眼前忽然閃過一幅畫面:蒼蒼青山腳下,冶煉青銅的爐窯赫然佇立,十幾個赤膊上陣的壯漢,正熱火朝天地忙碌著。紅銅和錫宛如激情四溢,和諧甜美的一對新人,含情脈脈地擁坐在爐窯的洞房里。爐底,燃燒的木柴烈焰熊熊。爐頂,浪漫的青煙裊裊升起。隨風飄散的是銅和錫合璧交融的歡聲笑語,還有冶煉者悠長的歌聲。這是夏朝的五月,銅和錫正以涅槃的儀式走向青銅的世界。人類的生活也以青銅的名義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青銅是銅和錫或鉛相親相愛的結晶,像一個超級英雄的橫空出世,立刻為世人所擁戴和熱愛。純銅加錫或鉛熔煉出的合金因為具有高強度、低熔點、好鑄造等特性被人們極度喜愛和迷戀,從容器、兵器、樂器、禮器到車馬器……人類的生活從此被青銅裝飾著。也像一場喜新厭舊的婚變,人們很快就拋棄了人老珠黃的石器時代。而且,在日后一千五百多年漫長的歲月里,華夏民族在和青銅的廝守中始終處在深陷和不能自拔的癡迷里。
青銅容器是夏、商、周時期最主要的器類之一,包括炊器、食器、酒器、盥洗器等等。而處在青銅時代的人們所擁有的青銅器又何止是青銅的容器?實際上,耕種土地、出兵征戰(zhàn)、敬神祭祖等,青銅器處處大顯身手。走進夏、商或周人的生活,就走進了一個青銅的世界,飲食起居處處都被青銅照映著。照明的燈盞、洗漱的用具、盛水盛飯的家什、蒸煮食品的鍋、耕地的鏵犁、挖掘的鏟鎬、收割的鐮刀、打仗的刀劍槍戟、祭祀的器皿、用來祭奠或銘記的大鼎……青銅器是他們生活中的風景,更是他們的依賴。他們在人世上依仗青銅器瀟灑地活了一輩子,離去后,青銅器又作為陪葬隨他們來到地下。幾千年的光陰過去后,他們腐朽得只剩下一堆白骨,而青銅器卻依舊堅硬、鏗鏘。面對那些來自地下的青銅器皿,我總是禁不住想入非非:那蒸煮過鹿肉和麥飯的鼎、簋、鬲和甑或許還在回味著曾經(jīng)的美味?那好看的蟠龍礨和提梁卣也許正在品咂著儲過的酒漿?擺過供品的那些器皿是否仍在回想著神的祥和及祖先的氣定神閑?而那花紋精致的盥洗盆肯定還在翻閱著曾盛滿清水洗過那些纖纖玉手的歲月!至于那些大大小小的編鐘,一定還在默默地憶想著演奏過的《大雅》《小雅》《商頌》等天籟般的樂章。
青銅作為一種文明,詮釋的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zhì)文化發(fā)展階段的輝煌和繁盛。從夏、商、周直到漢唐約兩千六百多年的光陰,青銅器像個不老的神話和我們形影相隨。不管王朝怎么瓦解,江山怎樣易主,青銅之花始終盛開不敗,它的芳香彌漫整個華夏大地,從中原到東北、西北、巴蜀、嶺南、東海漁島甚至西藏,青銅的奇葩富麗繁華。這些青銅之花美輪美奐,以生動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呈現(xiàn)出一個精彩紛呈的青銅藝術世界。尤其是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制作精良,形狀瑰異,花紋唯美,富麗典雅,其精品數(shù)不勝數(shù):后母戊大方鼎、毛公鼎、大克鼎、雙羊尊、勾踐劍、雙雄寶劍、長信宮燈、嵌綠松石臥鹿及被譽為“青銅之冠”的秦嶺一號銅馬車等,都是極其罕見的國寶。
后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為祭祀亡母戊,用一千多公斤的青銅,動用起碼二三百名的工匠鑄造的巨型大鼎。它最初被稱作“司母戊大方鼎”,后來經(jīng)多方論證,現(xiàn)在改叫“后母戊大方鼎”。這個鼎無論器形還是做工都堪稱是青銅器之最,所以它被封為我們國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而讓我感動和感嘆的除了寶鼎本身的與眾不同,還有寶鼎最初的挖掘人護鼎藏鼎的動人故事。當年,為了不讓寶鼎落入日本人的魔掌,河南安陽以吳培文為首的一些農(nóng)民可謂是絞盡腦汁,歷盡千辛萬苦,才將大寶鼎藏好。藏好寶鼎后離開家鄉(xiāng)的吳培文隨即遭到日本人的通緝,長期過著有家不能回的流亡生活。直到抗戰(zhàn)結束,他才回到家鄉(xiāng)。這樣的故事可歌可泣,它彰顯的是中華兒女的機智勇敢與赤膽忠心。這樣純粹的愛國情操,無論何時翻開,它都和青銅一樣,擲地有聲。
鼎最早是蒸煮食品的器具,后作為禮器在夏、商、周時期成了國家政權的象征,用來區(qū)別上、下、貴、賤等級。各級貴族等級不同,使用鼎的數(shù)量也不同,所以鼎也是身份地位的重要標志。當時的周朝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士用一鼎;普通平民百姓,是絕對不可以使用鼎的。百姓用鼎會招致殺身之禍。這些鼎形狀、花紋相似,但大小不同,它們的尺寸依次遞減地排列起來,就是所謂的“列鼎”。這套制度被稱作“列鼎制度”,在西周時期成熟并得到嚴格地執(zhí)行。
而青銅兵器的制造一直受到統(tǒng)治階級高度重視。生產(chǎn)兵器的地方都是官營手工業(yè)部門。青銅兵器的擁有量在當時凸顯著國家的軍事實力。《左傳》中有一則故事,說公元前642年,鄭文公到楚國拜訪楚成王。成王一高興,就表示賜給他二百多公斤的青銅。但大話剛出口,他就后悔了,因為他感覺人家要是拿這么多的“賜金”去做兵器的話,無疑增強了對方的軍事實力。但話已說出,又不好反悔,沒辦法,他就與鄭文公約定:這些青銅送給鄭國,只能用來鑄鐘,不能鑄兵器。于是,鄭文公帶著這些青銅回到鄭國后,當真鑄了三口大鐘。
青銅器在鐵器時代到來之前,始終和國家的發(fā)展、百姓的生活緊緊相連,它離百姓很近,貼心貼意地近。但到了今天,那些來自古朝舊事里的青銅器卻成了束之高閣的天價古董寶貝。仿佛一個凡夫俗子,躲進深山老林,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修煉,忽然就脫胎換骨,成了高高在上的神。這個神在不經(jīng)意間被世間有緣人撞見,神所處時代的精神、物質(zhì)和文化等諸多因素就從它的體貌特征里顯現(xiàn)出來。雖然它始終守口如瓶,但我還是依稀看到了每件青銅自身的故事和故事背后千姿百態(tài)的人物。望著家鄉(xiāng)出土的一件酒器上面鑄有“父丁孤竹礨”的字樣,孤竹國這個北方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國家立刻在眼前復活,這個國家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耙凝R讓國”和“不食周粟”兩件事讓他們成了賢良和忠貞的楷模。他們的行為和精神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贊揚和歌頌,他們的品性甚至還影響到了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家。伯夷和叔齊雖然因為不食周粟,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中,但他們的精神不朽,就像青銅,不管何時何地,扣一扣,回聲總是清新悅耳。
我的家鄉(xiāng)遼西朝陽雖然地處北方,但青銅器出土也多達上萬件。這些出土以朝陽縣魏營子和喀左縣居多,而喀左作為古代孤竹國的領地,出土的青銅器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都令人叫絕,其中“燕侯盂”和“蟠龍獸面紋礨”還上了1982年國家郵電部發(fā)行的以青銅器精品為內(nèi)容的郵票??ψ蟮倪@些青銅器藏在地下,離現(xiàn)世很近,只隔了薄薄一層土的距離,最初出土的十幾件青銅器,要么是農(nóng)民犁地時翻出來的,要么就是他們挖石頭時碰到的。也正是這無意間的相遇,人們才知道在喀左的這些地方,埋藏了大量的青銅器。和魏營子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不同的是,這里的出土是窖藏的形式,所以在規(guī)模上較龐大。這龐大的青銅隊伍映襯的是古代孤竹國繁榮發(fā)達的歷史。
而華夏民族的歷史有近兩千年的時光為青銅所映照,該是怎樣的輝煌和榮耀??!前段時間,研讀青銅文化的系列書籍,內(nèi)心掀起潮來潮往的感動。仿佛是參加了一場青銅文化的盛宴,中國古代青銅器獨有的魅力和風范,讓人回味無窮。中國青銅器的數(shù)量之大無人能比,在整個青銅時代,青銅器多得無法計數(shù),就像天上的星星,布滿整個夜空,燦燦地耀眼。而中國青銅器的分布之廣,也讓人瞠目。華夏大地,萬里河山,從南到北青銅遍布,這讓同樣處在青銅時代的別國他邦望塵莫及。最為可貴的是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不光做工考究,還很多都有銘文,這也是文化藝術發(fā)達和繁榮的體現(xiàn)。這些銘文在彰顯歷史的同時,也讓中國古代的青銅器看上去更加典雅和高貴。另外,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多容器,而其他國家的青銅器則多兵器。容器來自生活,兵器出自戰(zhàn)爭,這讓我們看到,在古老的青銅時代,中華民族就是個崇尚和平、安居樂業(yè)的民族。
青銅之器,氣象萬千。它來自古代,連著百姓生活和江山社稷,但無論是出自人間煙火的青銅容器還是來自古戰(zhàn)場上的青銅兵器,抑或發(fā)自祭壇的青銅禮器,它們都盡顯神秘、深沉和厚重。和一件古代青銅器對視,會看見歷史和人類社會諸多絢爛綺麗的景象,那是由青銅繪制的一幅又一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這個畫卷從夏商周畫起直到漢唐才依依不舍地收筆,它看上去精彩絕倫,氣勢磅礴。這巨幅的畫卷鋪展在華夏民族歷史的長廊里,顯得那么神圣和輝煌。
陶的盛宴
從古到今,陶陪著華夏兒女走過多少滄桑的歲月,可翻翻先人生活的軌跡,我們卻無從找到史上第一只陶來自何處,誕生于何時。多年前,只是在湖南的一個山洞里,借助碳-14的測定,隱約知曉,那里有一片陶在距今約1.8萬年甚至更早的年代里存在過。1.8萬年,何其遙遠,但那也未必是第一只陶的遺片。人類有許多無從查詢的歷史,陶也一樣。但不管陶誕生在哪個年代,它都是人類生活的一個奇跡??梢韵胂?,第一個制陶的人,怎樣獨具匠心地將泥巴捏成缽體,又怎樣別出心裁地放置火上煅燒。也許,第一次他失敗了,但沒有氣餒,接下來的不懈努力,帶來的是成功的巨大驚喜。經(jīng)過日夜的煎熬,在某個云霞漫天的早晨,他終于含淚將陶捧出時,那是怎樣的激動和幸福??!
從此,陶就走進了人類的生活。豆、盆、碗、筒杯、勺、盤、缸、甑、釜、小壺、大壺、扁壺、缽、罐……這些浴火成器的造物雖然簡樸,卻給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將人類文明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在朝陽市博物館里,就有家鄉(xiāng)出土的各種陶器。尤其是來自大唐的釉陶俑,仿佛是一個陶俑大世界,從造型到數(shù)量都十分顯眼,有栩栩如生的釉陶駱駝、肥碩的陶牛、溫順的綿羊、吐著舌頭的家狗、鎮(zhèn)墓的怪獸、樣子生動的舞馬、神態(tài)自若的騎馬男女俑、面目威嚴的天王俑、滿臉絡腮胡子眉眼闊大的胡人俑、動作夸張的擊鼓騎馬俑、神色安詳?shù)挠蕴諏m女俑、婀娜多姿的彩繪陶仕女俑、威武的男儀仗俑、演奏各種樂器的彩繪陶伎樂俑等千姿百態(tài),不勝枚舉。還有遼代造型奇特的釉陶火焰紋雞冠壺、綠釉陶環(huán)梁雞冠壺、帶有各種圖案的釉陶鳳首瓶、長頸瓶、各種造型的執(zhí)壺、各類釉陶的托盤、缽、碗等,讓人眼花繚亂。這些陶制品都顯示出高超的制造水平,它精湛的制作工藝甚至可以與現(xiàn)代技藝相媲美。而來自5500多年前牛河梁紅山文化時期的陶器更是叫人流連忘返,它們的質(zhì)樸和純粹,會讓我近乎蒼白、遲鈍的想象力變得靈巧和鮮活許多:新石器時代,那些青煙裊裊的陶窯,或許就坐落在家門口的小河邊。在漫長的歲月里,遼西的先人就那么一抔土、一把泥、一身汗地做著這些形狀不同,花紋和色彩各異的陶器。從祭天的桶形器到生活中的各類器皿,再到神態(tài)逼真的陶俑,件件端莊美妙,件件叫人嘆服。陶在紅山先人的心目中是神圣和神奇的,桶形器作為通天的禮器于積石冢里現(xiàn)身,讓我們看到蠻荒時代先民生活的虔誠和神秘,也引發(fā)無數(shù)的猜想與好奇,那個用陶制桶形器作陪葬的男人是誰?是作為人神溝通的使者巫師嗎?在紛繁的陶片里他的身份總是神秘莫測。牛河梁唯一的神是紅山女神,紅山女神在女神廟里享受著人間香火,也用母性的光輝照亮人們的智慧。人們制陶、磨玉的技藝如此高超,是一個奇跡。看那些花紋唯美的大肚陶罐,想到女神和她福佑下的子民,會被一種力量和情懷所感動。陶罐盛下四季的光陰,盛下生活的苦辣酸甜,多像母性的胸懷,豁達、包容地凸顯著。
時光流逝,陶在逝去的歲月中日漸蒼涼和岑寂。生活中,那些顏色青灰、外表粗糙丑陋的盆盆罐罐,被我母親叫做瓦盆或瓦罐。抬頭看看房脊,它們和成年累月在房頂上櫛風沐雨的青瓦確實如出一轍。那些年,家里的陶器是兩個被稱作大盆和二盆的巨型盆,且不作盛粥盛飯的器具,只是長年在西廂閑屋的大炕上放著,里面裝著長滿黑霉的醬引子或其他五谷雜糧。還有兩個體形迥異、肚大嘴小的陶罐,是早年的物件,棄在西廂的地下,像兩段陷在塵埃里的陳舊光陰,看一眼,便會深陷在復古的情緒里。望著它們的斑斑銹跡,還會在深陷的歲月里想起祖先,那個攜家?guī)Э趶纳綎|來遼西逃荒的中年男人,在兩山夾一溝的向陽處,脫坯蓋房子,開荒種地。一日三餐,靠稀粥爛菜糊口,陶作為飲食家什,奉獻著貼心貼意的溫暖!他一輩子的財產(chǎn),除了兩間茅草房,就是犁杖、鎬頭、鋤頭和大大小小的陶具。那些陶器有盛水盛飯的、喂雞喂狗的,還有作便盆的……這些粗黑丑陋的器皿在艱澀、蒼白的生活中各司其職。陶陪著他過了一輩子,末了,他帶著陶走進墳墓。多年以后,在移墳深耕的機器轟鳴聲中,這些陶以碎片的形式和他的尸骨一起呈現(xiàn)在后人的面前時,那份貧瘠歲月里生活的簡潔和純粹,依然在陶片里擲地有聲。那是家族里最早的陶,它跟隨先人從生到死,不離不棄。它出身泥土,浴火成器,最終又回歸泥土,演繹著自然輪回之道。
實際上,當陶以流傳或地下葬品的形式呈現(xiàn)在面前時,我們也就走進了一場陶的盛宴。從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開始制陶直到今天,這火與土的藝術和華夏民族一起走過了千年萬年的時光,人們的生活中始終被陶裝飾著、充盈著。從人間煙火里的鍋碗瓢盆到用來陪葬的陶俑再到建筑用的磚、瓦,人們花樣翻新地創(chuàng)造著陶的世界。最初的陶器制作質(zhì)樸純粹,器型以日用為主,豆、盆、碗、鐘、筒杯、勺、盤、缸、甑、釜、小壺、大壺、扁壺、缽、罐等都是生活里的家什,簡單實用。但是后來隨著制陶業(yè)的發(fā)展,手法越來越嫻熟,技藝越來越精湛,人們制造出的陶器型莊重,紋飾精美,稱得上是藝術精品,這些陶器除了實用價值還有較高的欣賞價值。瀏覽中國陶器發(fā)展史,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各個時期的陶器制品像一朵朵亮麗的奇葩,繽紛絢爛地盛開著,芳姿卓韻盡顯: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萬多年的灰陶,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從規(guī)模到數(shù)量,從外觀到質(zhì)地都令人驚嘆。這是一場陶的盛宴!這場盛宴從1萬多年前延續(xù)而來,可謂花樣翻新,歷久彌珍?;姨铡⒓t陶、彩陶、黑陶、白陶、硬陶、釉陶也像不斷進化的人類歷史,一路風光走來。
翻閱陶的歷史,我們感動于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是啊,時光漫漫,陶影悠悠,陶陪伴著人類,從古到今,走過一條漫長的路,歷經(jīng)神秘、繁華、鼎盛和如今的沒落與岑寂,令人回望時總是無比唏噓感慨。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