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俗與儒家·民俗與道家

        2024-04-14 12:28:52吉勝利
        延安文學(xué) 2024年2期

        吉勝利

        民俗與儒家

        說儒家而不講“儒教”,這是因為,儒家文化嚴(yán)格說來并不是一種正統(tǒng)的宗教。雖然它享有國教的地位,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始終沒有高于政治的一統(tǒng)宗教,所以儒教歷來是被作為服務(wù)于政治的工具而存在,中國的宗教傳統(tǒng)則是“神道設(shè)教”?!吨芤住び^卦》的“彖傳”中最早反映了這一認(rèn)識:“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矣?!倍@樣的神道思想,它早期其實是由王官派系來把持的,中國春秋以前“學(xué)在官府”的客觀條件,也是造就“學(xué)教合一”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王官派系沒落以后,官學(xué)逐漸散落民間,漸為“諸子”所汲取,而后形成新的契機。時至漢武帝時期,方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新的官學(xué)脫胎而出。而這種新的東西,它其實是一種“國家式的宗教”;在這里面,既有規(guī)范化的制度,也有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手段。這時,儒家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教”。

        從這一點上,儒教,即國家宗教,在中國一開始就罩上了教化之工具的特色。因此它不可能不對民俗產(chǎn)生影響,所以說它是中國民俗的“中軸線”。黑格爾在《哲學(xué)史講演錄》曾說:“中國人有一個國家的宗教,這就是皇帝的宗教,士大夫的宗教。這個宗教尊敬天為最高的力量,特別與以隆重的儀式慶祝一年的季節(jié)的典禮相聯(lián)系?!c這種自然宗教相結(jié)合,就是從孔子那里發(fā)揮出來的道德教訓(xùn)。”“但在中國人那里,道德義務(wù)的本身就是法律、規(guī)律、命令的規(guī)定。所以中國人既沒有我們所謂法律,也沒有我們所謂道德。那乃是一個國家的道德?!薄斑@道德包含有臣對君的義務(wù),子對父、父對子的義務(wù)以及兄弟姊妹間的義務(wù)。這里面有很多優(yōu)良的東西,但當(dāng)中國人如此重視的義務(wù)得到實踐時,這種義務(wù)的實踐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內(nèi)心的情感,不是主觀的自由。”

        誠然,黑格爾是講得頭頭是道,但是他所謂的“實踐只是形式的”和“不是自由的內(nèi)心的情感”這是不充分的,至少反映出他根本不了解也不懂得中國民俗與政治的一體化,是盲人摸象般的見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確言之,中國既有國家宗教——社會性道德,也有民間信仰——祖先祭祀,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一則是“制度化儒學(xué)”,一則是“社會化儒學(xué)”,彼此兼容而并包,是極其復(fù)雜而精微的混合物,絕對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說“制度化儒學(xué)”是國家宗教的話,那么“社會化儒學(xué)”就是民俗文化或民間理念。合起來講,它們是“左右畫圓的體系”——一體不二的循環(huán),簡言之就是一種類自然生態(tài)般的建構(gòu)。下面,我們就對這種復(fù)雜而簡略的神道思想——祖先祭祀、五倫循環(huán)以及儒家六藝等,加以扼要的概述以勾勒之。

        1.孔子與私學(xué)

        據(jù)說,孔子是第一個創(chuàng)設(shè)“私學(xué)”的教育家,門下弟子就有三千多,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他們共同組建了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儒家學(xué)派。相對于王官系而言,他們是新派生的思想,并不具備足夠的權(quán)威,所以要修煉到秦以后,方能完全進入并把持制度性體系。

        不過,孔子不只是第一個創(chuàng)設(shè)“私學(xué)”的教育家。他在《史記》里也被描寫為政治家,是與各世家體系并駕齊驅(qū)的。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dāng)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傳十馀世,學(xué)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的確,孔子后人不但在漢代傳了十余世,而且至今猶存——近八十余世。不能不說,他的確是布衣天子——素王。在這點以上,是無人可比擬的。

        那么,什么是孔子所創(chuàng)的“私學(xué)”?首先需要申明的是,孔子曾講自己是“述而不作”的,因此六經(jīng)與六藝確有可能只是他整理的,并非完全由他制定而后成書。這點,《史記》也講“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所以這完全是有可能的。其次他既然是古籍與文化的整理者,那么所謂的“私學(xué)”其實也是官學(xué)的一種,不同的是,它極有可能是孔子刪節(jié)過的,這點,古人也大多贊同。

        從近代的考古挖掘出土來看,《郭店楚簡》與《上博楚簡》這兩地的文獻(xiàn),至少可以證明,諸子學(xué)說早期的確有可能源自統(tǒng)一的體系——王官。在這些竹簡當(dāng)中,所謂的“諸子”其實并沒太大的區(qū)別,至少簡本《老子》和后來的孔子學(xué)說并不沖突,相反它們某些方面還是共融的。也就是說,這些當(dāng)中的共融性,恰巧有可能反證他們曾經(jīng)是一體的。即他們完全有可能是派生于王官系的。就是因為他們相對于王官,所以“私學(xué)”一詞是名副其實的。

        《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載:“古者圣人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致政,四肢倦惰,耳目聰明衰,禪天下而授賢,退而養(yǎng)其生?!庇纱丝梢姡豕傧荡_以“禪讓”來遞解,他們相互間存在有師徒關(guān)系。這與流傳下來的古籍的記載也完全相符合。也就是說,“任諸子弟,大才藝者大官,小才藝者小官,因而施祿焉,使之足以生,足以死,謂之君,以義使人多”(《竹簡·六德》),量才而用人。這或許就是王官用人制的雛形。

        竹簡的內(nèi)容與斷代,學(xué)者們大多肯定為“七十子”時期,也就是說,有可能是公元前二三百年間的東西。它們與他們——“七十子”,至少相距孔子并不遙遠(yuǎn)?!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罚骸翱鬃釉唬骸軜I(yè)身通者七十有七,皆異能之士也?!薄捌呤印本褪呛笕藢λ麄兊目偡Q。太史公曰:“學(xué)者多稱七十子之徒,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則論言?!贝搜陨跏?。從古籍的對比中,我們也能看得出,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是一個學(xué)院的雛形,只不過,遲至漢代才最終成立。

        它沒成立學(xué)院時是“私學(xué)”,成立以后則重屬王官,即如太史公所言“折中于夫子”,而后恢弘于天下。因此,作為私學(xué),在當(dāng)時它是民間的;作為官學(xué),則不管以前還是以后,它都是被壟斷著的。當(dāng)然,這樣的壟斷僅指某些而言,諸如特殊性標(biāo)志、圖像、飾物等等,學(xué)術(shù)則門戶大開,從此進入尋常百姓之家。而這種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東西,你說它對民俗沒有影響,那是不可能的。

        那這種影響是什么呢?其實就是“祭祀”。綜合各方面的考古資料來看,“祭祀”這項活動在古代,是絕對從屬于王官的,民間對它只是一知半解,也可以說毫不知情。想當(dāng)然,他們并不是完全不知道,只是不知道根本的意義?;蚣幢阒懒耍矁H是作為盲目的崇拜,此外一無所知?!抖Y記·祭統(tǒng)》:“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誠然,在這里“祭”作為敬祖的禮儀,使社會的、政治的、倫理的一切秩序得到了明確的等差安排。

        而這種安排,以前它是秘而不宣的,所以,它是王室專屬,民間無從得見,也無從了解。因此,“儒家與民俗”其實預(yù)示著某種解放,即,將王室的祖先擴大為所有民眾的祖先,大家共同從屬于一個系統(tǒng)之內(nèi)?!妒酚洝分袑ⅫS帝囊括為天下的共主,其實就涵蓋著這項意思。這也是文化從屬于心理的必然現(xiàn)象。我們從中須要明白的則是,“禮也者,理也”(《禮記·仲尼燕居》);“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記·樂記》)。也就是說,不管何時何地,禮是要從屬于規(guī)章的;而這樣的規(guī)章,既有社會性秩序的一面,也有心理的感悟的一面,是渾然而然的。從這里順勢而下,我們就將進入孟子的“心學(xué)”領(lǐng)域。

        2.孟子與心學(xué)

        孟子認(rèn)為“人性本善”——這是對中國人“人格”具有嚴(yán)重影響的主題。我們常說一個人孝不孝,首先是考慮他心好不好,這是自古的常識。對此,孟子曾有段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袢苏б娙孀訉⑷胗诰?,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有四肢也?!灿兴亩擞谖艺?,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

        也就是說,孟子認(rèn)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要做到“知其性,則知天矣”,才是人生的立命之道。是故“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誠然,在他這里,心、性、天是三位一體的,三者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所以孟子講“反身而誠”,“萬物皆備于我矣”,“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作為孝、愛之心而言:“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dá)之天下也。”這里所說的“良知”“良能”,就是指天賦的孝與愛的道德意識。人們通過內(nèi)心的自我反省,發(fā)揚“仁”的精神,排除外物對這種道德意識的侵害,使得“存其心”“養(yǎng)其性”發(fā)揚光大起來,這就是“良知”“良能”。

        《禮記·曲禮》:“是故圣人作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睆倪@點來看,孟子的觀點正是如出一轍,皆是以導(dǎo)民向善為己任,在人獸之別上下功夫。辯解人與禽獸的不同,這可以說是儒家的最大特色,也是儒家最大限度所維護的。它代表了由“人”而“仁”的擬象化,是人文心理的意象部分的組成核心。它的影響使得中國人完全從屬于禮教治國,幾乎忘卻了法制的存在。在民俗上,不能不說也受到了沖擊,至少,是心理意義與道德意識兩方面的。

        然而,儒家的最大反對者墨子曾提倡“節(jié)葬”“非命”等數(shù)條來反對儒學(xué)的某些綱要?!赌印す掀吩唬骸叭逯雷阋詥侍煜抡?,四政焉。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又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喪天下。又弦歌鼓舞,習(xí)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又以命為有,貧富壽夭,治亂安危,有極矣,不可損也,為上者行之,必不聽治矣,為下者行之,必不從事矣,此足以喪天下?!睋?jù)現(xiàn)實的民俗而論,“節(jié)葬”是對風(fēng)俗影響較大的一項異議,某些地方可能遵從于儒家,某些地方可能遵從于墨家,是因人、因地而異的。

        在陜北,有“長周年”“短百天”的說法。這里面“周年”可能是取材儒家,“百天”可能是取材墨家,當(dāng)然,也可能兼而有之?!秲x禮·士虞禮》講“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這其實就是古人對周年祭的一種分法?!赌娱g詁》孫詒讓引注曰:“期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有練有祥有禫,故妻喪禫期,兼得三年之稱也。假令遭喪于甲年之末,除禫于丙年之首,前后已涉三年。”禫,即古時喪家除服的祭祀,至此,所有的喪事禮儀全部結(jié)束。練,《儀禮·士虞禮》云:“小祥,練,祭名”,也就是說,它代表頭周年的完畢。所謂“祥”是指古代喪祭,周年祭為“小祥”,兩周年祭為“大祥”。但民俗中一般行三周年祭禮,從初喪設(shè)祭后的第十二個月為頭周年,二十四個月為兩周年,三十六個月為三周年。三周年一過,喪祭儀程就結(jié)束了——當(dāng)然,這里僅指陜北而言;其他,另當(dāng)別論。鄭玄解《儀禮·士虞禮》曾云:“二十四月為再期,其月余日不數(shù),為二十五月。中月而禫,則空月為二十六月,出月禫祭,為二十七月?!庇?,《公羊傳》曰:“三年之喪,實以二十五月?!庇纱丝梢姡湃艘参丛ㄕ?,若依《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這有可能是事實。

        墨子最反對的是“三年之喪”。他認(rèn)為,如是則“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而后“衣食之財必不足”,不足則“并為淫暴,而不可勝禁也”。所以“便其習(xí)而義其俗”,“然則葬埋之有節(jié)矣”?!俄n非子·顯學(xué)》講,“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喪三月”,就是這個意思。又“夫是墨子之儉,將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將非墨子之戾也。今孝戾、侈儉俱在儒、墨,而上兼禮之?!睋?jù)此,“兼禮之”其實就是合而用之。它已說明在喪禮儀程上,至少,先秦之世就已儒墨相兼了。

        不僅如此,墨子非儒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儒者“倍本棄事而安怠傲,貪于飲食,惰于作務(wù)”(《非儒下》);非樂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樂只從事于身口耳目之享樂,使丈夫為之,廢丈夫耕稼樹藝之時,使婦人為之,廢婦人紡績織纴之事。他反對禮樂,反對奢侈浪費,反對厚葬久喪,這都是從現(xiàn)實生活角度考慮的。所以他的反對在民俗意義上,是影響著先秦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和風(fēng)俗的,是完全具備外在而真實的、合乎情理的意義的。不管怎么說,他是從民生角度,注重民俗以至產(chǎn)業(yè)的第一人?!斗菢飞稀罚骸懊裼腥迹吼囌卟坏檬?,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必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薄@就是墨子的俗情。

        《大戴禮·盛得》云:“凡不孝,生于不仁愛也;不仁愛,生于喪祭之禮不明。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致仁愛故能致喪祭。”《論語·為政》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由此可見,孝道在儒家而言,確實是與喪葬相聯(lián)系的,并且,是內(nèi)在仁愛的一種外在化表現(xiàn)。換言之,也是外在禮儀的一種內(nèi)在化——理。這也就是為什么《禮記》子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jié)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jié)不作?!彼砹恕爸贫仍谟诙Y,文為在于禮”,已然成為一種約束性的東西。也就是說,儒家從祭法、喪葬乃至制度(禮儀)中,延伸出了一種具備某種超越性的“自律”。

        這種“自律”,我們可以主觀地稱之為“天理”,也可以客觀地稱之為“心理”??偠灾敲献右院蟮漠a(chǎn)物?!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骸靶闹徽撸我??謂理也,義也?!薄皬钠浯篌w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贝嗣魅耸录蠢?,理即“心之所同然”,舍心性則無以為人(仁)。《禮記·樂記》:“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薄叭松o,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币簿褪钦f,“神”即心神,心滅則“天理滅矣”。所謂“天理”,不過仁心而已。擴而充之曰道,收而斂之曰心,合“內(nèi)圣外王”而一之,是謂之“君子儒”?!?dāng)自律成為一種民俗的時候,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古代沒有法制產(chǎn)生。因為人們踐守于自律,所以從根本上忽略了它的必要。也或許,它只存在于“非民俗性制約”的地方。

        3.六藝、六經(jīng)與民生

        何謂“六藝”?熊十力《十力語要》講:“六藝者:一曰禮。凡修己治國與網(wǎng)維社會之大經(jīng)大法皆具焉。二曰樂。制樂器、正音律、譜詩歌,于是而樂備?!簧?。修弓矢而教人習(xí)射,所以講武事而御外爭也。四曰御。車乘之用,平時則利交通,戰(zhàn)時則為軍備。五曰書。即語言文字之學(xué)。六曰數(shù),即算學(xué)?!彼母爬梢哉f是籠統(tǒng)的,但不失簡潔明了。據(jù)實而言,儒家本即如此。所以從社會學(xué)角度來看,這仿佛是有些孤單。但是,它僅是指儒系而言的,并不包括也涵蓋不了其它。

        有關(guān)先秦以前的學(xué)校,《孟子·滕文公上》曾講:“設(shè)為庠序?qū)W校以教之;庠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xué)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笨梢姡艜r所謂的學(xué)校是包含有養(yǎng)育、教育和撫育之意的;在這里,學(xué)習(xí)禮儀以明人倫,這或許是課程的主題?!抖Y記·保傅》曾講:“帝入東學(xué),尚親而貴仁;入西學(xué),尚賢而貴德;入南學(xué),尚齒而貴位;入北學(xué),尚貴而尊爵;入太學(xué),承師而問道?!边@里所講,顯然是帝王之學(xué)府了,它誠然與百姓無緣了,所以,它從根本上并不能算作學(xué)校。這也與當(dāng)時百姓的民生狀況不符?!稘h書·藝文志》:“古之學(xué)者耕且養(yǎng),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jīng)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jīng)立也?!边@里所講反倒有可能是事實。它至少說明了,普通的學(xué)人是需要自給自足的,而且三年才通一藝,所以“三十而立”是必然現(xiàn)象。

        《周禮·師氏》曾講:“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边@里的“國子”既有王孫之意,也含有庶民的情形。所以,從育教上它還是具備了學(xué)校的某些雛形。當(dāng)然,學(xué)不及庶民,這是孔子以前的實情。為了育俗而化民風(fēng),王室以學(xué)府為教化,這并非不可能的?!妒酚洝と辶至袀鳌饭珜O弘曾諫言:“聞三代之道,鄉(xiāng)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內(nèi)及外。”可見,這既是一種政治手段,也是一種影響民風(fēng)的策略。

        《荀子·王制》:“論禮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fēng)俗,兼覆而調(diào)一之,辟公之事也。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順比從服,天王之事也。故政事亂,則冢宰之罪也;國家失俗,則辟公之過也;天下不一,諸侯俗反,則天王非其人也?!币簿褪钦f,在荀子這里“移風(fēng)易俗”是關(guān)系著國家存亡的;它雖然歸諸侯所管轄,但是“國家失俗”三亂之一也;所以“習(xí)俗移志,安久移質(zhì)”。換言之,其意就是說風(fēng)俗習(xí)慣會改變?nèi)说囊庵?,久而安之,還會改變?nèi)说谋举|(zhì)。所以“注錯習(xí)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荀子·儒效》)。

        在荀子看來,“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旦暮積謂之歲,至高謂之天,至下謂之地,宇中六指謂之極,涂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這是積俗的成效?!肮嗜酥?jǐn)注錯,慎習(xí)俗,大積靡,則為君子矣;縱性情而不足學(xué)問,則為小人矣?!薄肮适ト艘舱撸酥e也”,依此,所以化俗也。誠然,從荀子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民俗涉政的雛形,雖然不完整,但是,卻也充分顯現(xiàn)出民俗與政治的關(guān)系。“并一而不二”,這是指“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也就是說,唯有兩者的結(jié)合,“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

        可見,“育教化俗”是儒家歷來的想法,它或許是不實際的,但從漢以后所置用的方式上,也不能不說影響了民俗。至少,從修身角度講是這樣的。不管是兩漢的經(jīng)學(xué),還是兩宋的理學(xué),都受到了這種理念的輻射。它使得中國民俗在某些程度上致力于修身,這是毋庸置疑的。所謂“內(nèi)圣外王之道”或“內(nèi)圣開外王”,其實就是民俗化政的一種;不同的是,它是需要民間作為集體來推動的;而這樣的措施先產(chǎn)于內(nèi)心,而后付諸實踐,所以它是禮教的一種;由于它是心境中開辟而出的,是以從屬于修身的范疇,由每人律己而集體,由集體而群眾化,最終,滿街走的都是圣人。當(dāng)然,這是不可能的。它是儒家的一種育禮教化民俗的想法。它是民俗作為育政的一種反饋,是《禮記·禮運篇》“圣人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理念的延伸。

        在禮樂與修身之外,其實還存在著武功、勞作和文職等學(xué)業(yè),不同的是,由于古人著重治心,故而等閑視之?!墩撜Z》中“樊遲請學(xué)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xué)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fù)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這就是佐證之一。在儒者看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所以“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而儒者欲為大人,是以勞于心而不勞于力。

        不勞于力,這其實是錯的,否則射御之道何來?況且孔子也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證明他也曾經(jīng)是勞過力的。又“吾不試,故藝”,是不被選用才習(xí)文的。這也就是說,通過制藝而不致于力,是從孔子開始的一廂情愿。至少,在以前不是這個樣子?!岸嗄鼙墒隆?,說明他曾經(jīng)是長期勞作過的;反之,他是一個私生子,也就不可能獲得過多的優(yōu)裕條件——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說他不懂軍事,這也是錯的?!缎l(wèi)靈公篇》:“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鬃訉υ唬骸薅怪拢瑒t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睆倪@里看,孔子好像是不懂軍事,實則是蒙混靈公而已??组T弟子冉有曾大敗齊師,《史記》講:“冉有為季室將,與齊戰(zhàn)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軍旅,學(xué)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學(xué)之孔子?!边@不就是證明嗎?至少說明冉有的用兵孔子可能是指點過的,否則冉有也不會無風(fēng)起浪的??鬃蛹热粚⑸?、御作為課業(yè)授徒,這本身也證明他是擅長武功的。否則何以“善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說明他還是懂軍事的。

        《禮記·經(jīng)解》云:“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yuǎn),《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薄笆枪省抖Y》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dá)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簿褪钦f,六藝與六經(jīng)雖不完全匹配,但是它們是周流相生的;在這當(dāng)中,背反諧和兩不相勝,終即始,始即終,若循環(huán)之無端也?!稘h書·藝文志》:“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故無訓(xùn)也;《書》以廣聽,知之術(shù)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本褪沁@個意思。

        顯然,儒家的治學(xué)體系,是有些形而上的。但是,它還是導(dǎo)民育俗的,就是有些繁瑣,好像又不切實際。而這其實是因為它在為大同理念做準(zhǔn)備。它想營造一個循環(huán)無間的理想國。在這個有機的社會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者有所終,壯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保ā抖Y記·禮運》)據(jù)此,從理想而言它是合乎情理的,依現(xiàn)實而論它是假想的。誠然,這就是另類而大型的“桃花源記”。

        六藝、六經(jīng)若拋開它作為科舉取士的手段來看,它可能真的完全從屬于“形而上學(xué)”的體系,這是唯心思想的主要弊端之一。但正由于它是唯心的,所以也就勢必嚴(yán)重影響民心乃至民俗民風(fēng)。因此,儒學(xué)、六藝與民生,在過去,它們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并協(xié)作的,而且,有過一體融會的構(gòu)想。雖然最終沒能完成,但是民生意義深遠(yuǎn)。它具備了某些人道思想的雛形,不再以君王為念,這是難能可貴的。

        民俗與道家

        從學(xué)術(shù)的意義上講,道家早于道教,而且彼此各有體系,某些方面也互不相干。道家在先秦而言,多指“隱者”,如老聃、莊周、楊朱、關(guān)尹等,以及子路所遇見的“荷蓧丈人”之流。他們是特立獨行的自由主義者?!墩撜Z·微子》曾云:“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問:‘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敝傅木褪撬麄儭?/p>

        道教則始于東漢,《三國志·張魯傳》載:“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倍拔宥访椎馈薄疤降馈奔礊樽钤绲牡澜探M織形式。又《后漢書·劉焉傳》云:“(張)魯,字公旗,初,祖父陵,順帝時客于蜀,學(xué)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之米賊?!睆囊陨鲜妨峡矗澜趟坪跏窃醋詵|漢末,但是至今爭論不休??偠灾?,它決計是早不到西漢的。這也是學(xué)術(shù)界目前的公論。

        道家與道教的主要區(qū)別,則在于對宇宙乃至事物的詮釋。前者注重精神與文化的協(xié)從,后者則盲目寄托于冥想,所以,從本質(zhì)上是有區(qū)別的。莊子的神人理念是寄托于小說性質(zhì)的文學(xué)描述。道教則不同,他們相信并信奉仙人的存在?!短浇?jīng)》則是把仙分為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等數(shù)種。前四種為他們所信奉,并說,“神人主天,真人主地,先人主風(fēng)雨,道人主教化吉兇”。對此,葛洪的《神仙傳》也講:“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蛻,謂之尸解仙?!闭\然,他們均以先秦道家的文學(xué)性創(chuàng)作為自己鋪底。這點可以從莊子的《逍遙游》與《大宗師》等篇來了解。

        《逍遙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大宗師》云:“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鋵嫴粔簦溆X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恢f生,不知惡死?!湟灰蕴鞛橥?,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币陨蟽商帲罢呖梢哉f是文學(xué)性創(chuàng)作的結(jié)果,后者可以說是精神化信仰的雛形,兩者構(gòu)成了道家——莊周系的獨特表達(dá)方式。而莊子對神人以寓言式的冥想性描述,則是引發(fā)仙道信仰的初起。但是從《大宗師》的另一段文字則可以看出,其所謂“真人”,實則指的是一種心理的境界。

        “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后也?!痹倏础肚f子·人間世》:“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之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碧热酥眯模苓_(dá)此境界,有此狀態(tài),則亦可以謂之神人。當(dāng)然,這也屬于喻會式的:神人所代表的,是人對自身精神的提煉;也就是說,亦是屬于心理意義上的“一種詮釋”。這點,可以用《管子》來解答,《管子·內(nèi)業(yè)篇》有云:“心全于中,形全于外……謂之圣人?!珰馊缟?,萬物備存。……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又“凡心之形,過知失生。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灰讱?,變不易智,惟執(zhí)一之君子能為此。”以上這些都是在明確表明“神人”這一理念絕對是從屬于心理的,是古人對心境中人物的擬像,也是一種由精神寄托中所迸發(fā)出來的意象性描述。

        《荀子·解蔽》中曾講:“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睋?jù)此可知,由心而神,由神而心,最后由“心神”來代表神,這是源發(fā)道家、始成儒家的心學(xué)特色。它是唯中國所獨有的人文心理,是一種“非現(xiàn)代心理學(xué)的心理學(xué)”;它不同于當(dāng)下的分解式解析,而是以人心人性為主體;所以,它不同于西方的以往與現(xiàn)在,是以人為本的——《郭店楚墓竹簡》:“天生百物,人為貴”,就是這個意思。再者,《管子·心術(shù)》云:“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闭\然,所謂“神明”亦即古人對心理的一種描述。《荀子·解蔽》講“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這亦是一項佐證。

        總之,在民俗日常中所出現(xiàn)的神、仙以及鬼怪,它們?nèi)际穷愃朴诤笕藢Α吧衩鳌币辉~的曲解一般,也是伴隨著隱晦性的會意而外延的——心理意象。

        1.老子、莊周與民俗

        老子講“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垂裳而治天下,這其實就是“政治民俗”的一種。在古代政治思想史中,治民一般分為兩種決策:一種是愚民——以老子為主,一種是化民——以孔子為主。最終,是由二者間的協(xié)作來完成了兩千余年的人治方略。

        道家出于史官,它是王官學(xué)系的末流之一,所以就難免沿用三代或三代以前的舊制,將“政治民俗化”其實就是三代的人治之一。顧炎武《日知錄》言:“垂衣裳而天下治,變質(zhì)而之文也,自黃帝、堯、舜始也,故于此有通變宜民之論?!币簿褪钦f,導(dǎo)民育俗,在三代是變更民生的重要手段,《周易》“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因之,“茍非其人,道不虛行”,“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垂衣裳而天下治,這其實就是民俗安定而后反饋政治的結(jié)果之一。它就是老子所倡“無為政治”的前身。不同的是,老子有感于“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的局面,所以“絕圣棄智,利民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以“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來“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而后“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也就是為何“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徙”的原因。

        老子的“愚民政策”顯然是行不通的。但是,他的以柔化民思想?yún)s不能不說影響了后世的民俗。昔日,漢代初期的重民、尚農(nóng)思想,在這方面多少就是受了他的影響。而“以柔化民”則就是所謂的“黃老之術(shù)”——從政治思想而言。

        這種思想被老子描述為“水”,也就是說,老百姓像水一樣,必須因勢利導(dǎo),否則“民常不畏死”,將有兵燹而起矣?!盾髯印ぐЧ罚骸熬?,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就是這一思想的繼承。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極力要講:“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彼J(rèn)為,“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所以“使夫知者不敢為也”,而后“為無為,則無不治”焉。

        顯然,老子大的思想被政客所汲取,而小的則被民間所融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的不擾民思想在人治時代,畢竟是發(fā)揮了應(yīng)有的作用。譬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這些對君王而言,既是對他們的反愚,也是對弱民的不得已的呵護。在那個王權(quán)掌政的時代長河里,作為“隱君子”,他又能如何!所以愚民、愚君以育俗,效法三代,這就是他——史者僅能從筆端而從事的了。

        《史記·老子列傳》最后曰:“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誠然,此老子非彼老子——太上老君,而是真實存在過的人。至少,他沒有像全真教以后的道士那般終身不娶。而太平道、五斗米、正一教的不廢婚姻制,這或許也是與真實的老子有關(guān)。它們從屬于對“生”的信仰——“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以有不絕子嗣之意。而這點上莊子尤為突出,傳說中他有過數(shù)次婚姻。下面,我們就聊一聊他。

        《史記》講:“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xué)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馀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因“其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這也就是說,他至少是一個恣意妄為的逍遙者,所以“終生不仕,以快吾志焉”。

        他雖然自漆園小吏之后再沒當(dāng)什么大官,但是卻足以笑傲王侯、咆哮山林,誠然一派宗師氣象。所以他對民俗的影響,是具有個性化的。也就是說,在我們每人心底的空間里,誰人又不潛存著莊子般的傲骨?——誰與莊子接近,誰就是逍遙者。

        《逍遙游》講:“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徙南冥,這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講的“大者之逍遙”。而小者則不同,它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是“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的主,代表了“小者之游”。大者因為逍遙而忘了游,小者因為游而無法逍遙,唯獨“泛愛萬物,天地一體”者,始可謂“逍遙游”。莊子“夢寐以求”的就是要做這樣的人。

        《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當(dāng)一個人將自我與非自我兩者皆可拋時,便是大宗師的狀態(tài)?!洞笞趲煛分v“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就是這個意思。當(dāng)你忘卻一切的時候,你就是純;“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處處自然皆道場。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以“純”為“生”而言的;這樣的生,代表了道作為純而分裂,一切的過程又都是同一種形式所構(gòu)成,所以,這也是純的一種——易,《周易》“生生之謂易”就是這個意思。

        簡言之,道家思想就是“三一為宗”,無一無三,復(fù)歸無極。其以天、地、人三者諧和以致太平;精、氣、神混元而歸一;有一則三,有三則生,有生則易,易以歸元,歸元而后三一滅,滅則無極相生,一三復(fù)出,渾圓若周而復(fù)始?!读凶印ぬ烊稹罚骸胺蛴行紊跓o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氣、形、質(zhì)具而未相離,故曰渾論。渾論者,言萬物相渾論而未相雜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fù)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睋?jù)此,這其實就是道家的進化論。不同于西方的是,它或許更近似于樸素主義,即,非唯心亦非唯物的、以“純”為態(tài)的思想。它代表了一種人文辯證法則的出現(xiàn),是民俗中信氣、養(yǎng)神的源頭。在漢畫像石、剪紙和傳統(tǒng)繪畫等題材中,屢見不鮮的渾圓體的構(gòu)圖方案,人由變化而生,神由人化而成形,這都是受道家辯證論的影響。它們是這種以純?yōu)闃闼枷氲男睦硪庀蟮耐庠诔尚?,即“神仙、神?心理意識的藝術(shù)性創(chuàng)下的客觀諸形態(tài)”。

        再者,《莊子·至樂》最后一節(jié)曰:“種有幾,得水則為繼,得水土之際則為蛙蠙之衣,生于陵屯則為陵舄,陵舄得郁棲則為烏足,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為蟲,生于灶下,其狀若脫,其名鴝掇。鴝掇千日為鳥,其名為乾余骨,乾余骨之沫為斯彌,斯彌為食醯。頤輅生乎食醯,黃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又反入于機。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鄙蚶ā秹粝P談·辯證一》云:“《莊子》:‘程生馬。嘗觀《文子注》:‘秦人謂豹曰程。予至延州,人至今謂虎豹為‘程,蓋言‘蟲也。方言如此,抑亦舊俗也?!贝_然,陜北說書曾有“蟲生人”一句;據(jù)此而言,道家進化論或與文字方言辯解有關(guān),不一定確有所指;或,與莊子本身用詞有關(guān),僅代表他本人意圖。莊子的出生地——蒙,有人指“在今河南省商丘附近,向北四十里處便是了”(錢穆《莊老通辨》);也有人認(rèn)為,蒙——“今山東省蒙陰縣也”(楊伯峻《莊子·前言》,岳麓書社版)。案:莊子本宋國人,宋被楚所敗,所以亦算楚人,因此,從地址沿革來講,其確有可能屬河南商丘人。有學(xué)者曾認(rèn)為“莊子之古跡于唐宋后僅興于安徽蒙城,于河南蒙城已無可考,此乃文化南移所造成”——潘雨廷《論莊子的思想結(jié)構(gòu)》。依筆者所見,其確有可能是河南人,河南與陜西鄰近,兩地方言難免互動,程、豹、蟲是以諧取,而意義隨時就遷。

        復(fù)次。民間也有傳說,太宗世民小名“虎兒”,因故避帝諱,是以易虎為蟲。演義小說中稱虎者為“大蟲”,即源自此。總而言之,道家、民俗和方言三者間的總匯,曾經(jīng)是影響社會的非主流之一,雖然有些已移風(fēng)易俗、事過境遷,但是主體精神——“道”卻至今未曾變更過,在“知道、說道、一道”等習(xí)俗性名詞中,我們隨時可以感受到“道”的無處不在。

        2.早期道教民俗制

        首先,需要申明的是,此處所謂的“早期道教”,實指“太平道”與“五斗米”而發(fā),并不包括后來意義上的;也就是說,筆者僅討論有據(jù)可查的《太平經(jīng)》,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史料,其它的暫且不究。

        昔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后天下大亂,為持續(xù)并完善其政策,起義者曾出臺一系列的條文;而這些政策的或保留或易俗,都對民俗有著深遠(yuǎn)的影響。譬如就俗語“太平”一詞而言,據(jù)《太平經(jīng)·卷·四八》的解釋大致是:“太者大也,言其積大如天,無有大如天者。平者言治,太平均,凡事悉治,無復(fù)不平?!本痛硕摚枰忉尩氖恰熬弊忠涣x?!读凶印珕枴吩v:“均,天下之至理也,連于形物亦然?!边@也就是說,它們有“秤物平施”的意味,而這也與起義者的同富理想相貫聯(lián)。

        《太平經(jīng)·六罪十治決》:“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而不肯力為之,反致饑寒,負(fù)其先人之體。而輕休其力,不為力可得衣食,反常自言愁苦饑寒。但常仰多財家,須而后生,罪不除也?;蛏砑醋?,或流后生。所以然者,天地乃生凡財物可以養(yǎng)人者,各自隨力聚之,取而不窮?!逼湟鉃?,既然從具有天生的勞動能力出發(fā),就應(yīng)該人人從事勞動,不勞動就是很大的罪行;因此或坐牢,或流放,都是在所難免的——在他們的治罪意義上;而大自然早就賜予了豐富的資源,只要人可以努力,不但可以滿足所需,而且是無窮無盡的。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刻苦耐勞、勇敢勤奮的這種民俗傳統(tǒng),在第二世紀(jì)表達(dá)農(nóng)民要求的文獻(xiàn)中,得到了鮮明的反映。

        這也就是說,天所賦予的勞動力,為每人最基本的原始性財富,故生民從此出發(fā),才可能博取均稱從而同等地生活。當(dāng)然,他們也反對富裕之后的“為富不仁”。其言:“或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罪不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所以然者,此乃中和之財物也,天地所以行仁也,以相推通周足,令人不窮。今反聚而斷絕之,使不得徧也,與天地和氣為仇。或身即坐,或流后生,會不得久聚也。”可見,在他們看來,財富乃天地賦予生民共有的,因此,“不得久聚”以獨富一人一戶,理當(dāng)周濟窮困百姓之民;而后不與天地相仇,是乃和氣一團,生民太平。

        當(dāng)然,所謂太平也是建立在育俗化民的基礎(chǔ)之上的,如說:“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強反欺弱者,或后生反欺老者,皆為逆,故天不久祐之。何也?然智者當(dāng)苞養(yǎng)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強當(dāng)養(yǎng)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后生者當(dāng)養(yǎng)老者,反欺之,三逆也。”《老子》曾講:“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馀。孰能以有馀奉天下?唯有道者。”這其實就是“三逆”的原形——“損有馀補不足?!碧降浪凰枷耄鋵嵰彩菍Α敖鹩駶M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一種延續(xù)。因此希望能夠做到“常善救人,故人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物無棄物”的理想境界。他們企圖以恢復(fù)三代淳樸來解決問題,而這點也與老子相同:“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徙遠(yuǎn)。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莊子·馬蹄》:“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dāng)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烏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睋?jù)此可知,道教制民約俗的法則,起初都是源自老莊之學(xué)的。也就是說,它強調(diào)的是一種歸順自然的理念,祈求從遺失的往日的純樸中尋求新的民俗性制約。當(dāng)然,它所祈求的這種制約是以自然法則的先天條件為依據(jù)的?!疤斓仉m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民俗約政”在政治史的后半部其實是并不常見的,因為它往往難免與新政權(quán)的建立產(chǎn)生一些矛盾。換言之,即是說自己勢必因政治性的裁決而放棄早期的平均理念,從而新政既不能換俗也不能移風(fēng),自相矛盾使之內(nèi)部隨勢瓦解。譬如,太平天國的失敗就是史證之一。所以說農(nóng)民革命的民俗性執(zhí)法是有根本性錯誤的,它盲目地將制度、法則和人情混為一談,這是無序而亂的必然?!稘h書·劉焉傳》:“張魯祖父陵,順帝時,客于蜀,學(xué)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其來學(xué)者,初名鬼卒,后號祭酒。祭酒部領(lǐng)眾者名理頭。皆教以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庇纱丝梢?,在漢中建立政權(quán)的張魯,其所采取的就是“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的民俗性制約;而《張魯傳》云長官“號祭酒,各領(lǐng)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亦為佐證之一。

        此外,“義舍”及“義米肉”也是其民俗性政策之一。義舍是免費提供住宿的旅舍。在義舍免費供應(yīng)米肉,任“量腹取足”,按各人需要自行取用。據(jù)古籍而言,它是“宗教+軍團”式的群體性供給制,實行財產(chǎn)共有、共同消費勞動所余,完全類似于英人莫爾所創(chuàng)的“烏托邦”,這就如同一個中國式的“理想國”的藍(lán)圖。這樣的宏遠(yuǎn)藍(lán)圖“五斗米”與“太平道”雖然并未能實現(xiàn),但是其畢竟沖擊了腐朽的東漢王朝,在此后的民生與民俗當(dāng)中留下了“天下太平”這句醒目的民俗學(xué)的標(biāo)志性諺語。

        3.道教、民俗、神話——神化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言:“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fēng),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訖隋,特多神鬼志怪之書。其書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雖非如釋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為小說,蓋當(dāng)時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闭\如魯迅所言,文人小說之興起,是神話故事得以流傳的重要原因。然“神仙之說盛行”則是源自道教而張;神仙家的出現(xiàn),將道家、道教與民俗融會為一談,成就了神鬼志怪式民俗:寓言故事。

        說“神話”,中國神話多為寓言;說寓言,中國寓言多為故事。從故事講起,從史料磨牙,這是研究神話與民俗的必然。中國古代神話與古代民俗水乳交融,同質(zhì)共體,民俗決定神話的內(nèi)涵,神話反映民俗的特色。道教作為我國本土宗教,它所構(gòu)想出來的超越現(xiàn)實生活之上的神仙世界,與傳統(tǒng)民俗(寓言)的虛構(gòu)藝術(shù)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并往往賦予神話鮮明的浪漫主義特征。仙道異聞是古代神話常見的題材類型,道教仙境為神話故事提供了難以擺脫的磁場,因此它集中反映并折射出了相應(yīng)的民俗,這里有敘述者所能想到和找到的一切。

        仙家故事最早見于《史記》。《封禪書》中李少君說:“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也就是在《史記》以后,神與仙兼并一名統(tǒng)稱神仙?!斗舛U書》中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睋?jù)此可見,神與仙基本互通,可以相互僭稱。嵇康《養(yǎng)生論》云:“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xué)所能致。至于導(dǎo)養(yǎng)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馀歲,下可數(shù)百年,可有之耳?!币簿褪钦f,在古人看來,神與仙皆意味著長壽,千年不死、長命百歲,因此也就成為了帝王乃至民間的期盼。

        誠然,是養(yǎng)生文化導(dǎo)演了神仙這一劇目。是以掉過頭來,我們可以再從《黃帝內(nèi)經(jīng)》講起?!渡瞎盘煺嬲摗伏S帝有云:“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始,此其道生(案:《莊子·秋水》亦云“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似取義相同)。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diào)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dá)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處于天地之和,從八風(fēng)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nèi)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wù),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百數(shù)。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庇纱丝梢?,其所謂“真人、圣人、賢人”悉皆近似神仙一流,從屬于一種非人的狀態(tài)。我們則可把這種由人而非的狀態(tài)稱之為“早期神話的原型”,即心理上的原型。也就是說,它是萌生于“養(yǎng)生”這種心理的,所以它浮想聯(lián)翩,意象連綿,寓意超越生死者為仙為神——誠言之,是一種由類推性而外延的辯證所造就。

        有關(guān)這種類推的段式,我們可以從《莊子》中找到?!洞笞趲煛罚骸胺虻烙星橛行牛瑹o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章于上古而不為老。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維斗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昆侖;馮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小處大;黃帝得之,以登云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边@些與《內(nèi)經(jīng)》不同的是,它屬于倒推——即由道推人,而不是由人推道,所以和神化相比是有些理性成分的。而且從考證上斷言,《莊子》也是早于《內(nèi)經(jīng)》的,《內(nèi)經(jīng)》中的真人也分明是抄襲于《大宗師》的。不過,《莊子》多了一些人文法則,具有“道化論”的特色。

        眾所周知,“進化論”是由西方人達(dá)爾文從學(xué)術(shù)觀點上提出的,它客觀地綜合了事物、自然與人之間的演化規(guī)律,是目前科學(xué)界普遍公認(rèn)的真理——自然演變方面。不同于此的是,兩千多年以前的中國人莊子,也提出了形而上的“道化論”,這雖然沒有太多的科學(xué)依據(jù),但是,在那個普遍處于神話的時代里,能有“卵生蟲、蟲生物、物生人”這樣的觀點,也可以說是空前獨后的。并且他又說“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這也是很值得后人思考的。這樣的“機”,筆者并不欲將它等同于基因,但是它確實絕非出于神話構(gòu)思,而極有可能是源自一種“樸素主義”,這種主義的變異就是“道化論”的出現(xiàn)。所以,他講“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而誰人一旦得到、了解或掌握了它,就可以順其自然而然之,圓成其所欲——《至樂》“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其實就是對這種“道”的另一種解釋。

        我們再回過頭來聯(lián)接一下神話。神話,說穿了其實就是一種“道述將為天下裂”的變故。在這種變而裂的過程當(dāng)中,沉溺于說道性的,就演變成了神話;沉溺于“道問學(xué)”的,就演變成了人文;沉溺于“玄之又玄”的,則是“道化萬物”的初始?!肚f子·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shù)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yǎng),民之理也。”誠然,萬物皆原于一,一以貫之,是謂道術(shù)。故“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教,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大小精粗,其運無乎不在”,貯于民心而發(fā)焉。

        民心擬天為像,是謂“上帝”——《詩經(jīng)》;擬父母為陰陽,是謂乾坤——《周易》;擬心為道,是謂“神明”——《荀子》。比物而類推,以至于機者,是謂神話(化)。神話,“神而話之”之謂也;神化,“神而化之”之謂也。道陰陽,參天地,明四時,畫八卦而意象,夫是之謂神。神,心神,引而申者也。話,言談,引而論之也。話不過化,神不過語,以訛傳訛,天下神話?!肚f子·天道》:“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爆F(xiàn)今,西北仍有不少方言把說話叫做“言傳”,這其實就是早期神話的翻版:語言文學(xué),即一種單純的語言敘事性表達(dá)方式,但它是說話而言傳之,所以近似于今天的說書,然而卻又無文字性記錄,故民俗就順勢謂之神話。

        責(zé)任編輯:高權(quán)

        亚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天天射色综合|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小12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在线观看av国产自拍| 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福利|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 澳门毛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无码 制服 丝袜 自拍|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wy|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欧美一区|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日本成熟妇人高潮aⅴ| 亚洲av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久久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激情亚洲综合熟女婷婷| 偷拍美女上厕所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高清播放|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2020丨| 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少妇连续高潮爽到抽搐| 亚洲精品国产av天美传媒| 亚洲AV毛片无码成人区httP| 日本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三级吃奶头添泬|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最新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波多野结衣| 精品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 | 专区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 |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