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靜峰
(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高校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黨和國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1]。在黨的領導下,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與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方針引領,也是加強黨對高校全面領導的必然要求。進入新時代,國內外形勢愈加復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優(yōu)秀的人才,在高校黨建工作的深入開展下,思想政治教育走到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新節(jié)點上,只有進一步做好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發(fā)展,才能深入提高育人效果,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高校思政教育是培養(yǎng)青年學生政治思想素質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關系到高校辦學方向和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當今世界文化呈多元格局,西方思想文化加速滲透,思政教育涉及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政治屬性。青年大學生易被錯誤的思想文化所鼓動和利用,黨建工作作為學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主導,必須發(fā)揮政治引領作用,確定思政教育的政治方向和立場,聚焦引導學生在蕪雜的信息世界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教師隊伍的建設出發(fā),思政教師的政治素質、政治覺悟和理論水平對教育成效有重要的影響,只有在黨建工作的長效引領下,才能確保教師理想信念不變,政治定力不減。組織領導是思政教育落地見效的重要保證,什么時候黨對高校的領導得到全面加強,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就很順利;什么時候黨對高校的領導弱化,高等教育事業(yè)就難以實現健康發(fā)展。以黨建工作確保思政教育的政治引領,是實現思政教育目標、抵御錯誤思想文化和提高教育效能的先決條件。
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推動黨建思想“下基層”,以思想武裝筑牢基層的“戰(zhàn)斗堡壘”?;鶎狱h組織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和實施協同育人的重要載體和優(yōu)勢渠道,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任務艱巨,高校育人工作面臨的環(huán)境更加復雜嚴峻,以黨建思想武裝和推動基層黨組織建設,發(fā)揮好基層黨組織的紐帶作用,可以有效協調各教育主體,形成育人合力。只有在黨建思想的武裝下,高?;鶎狱h組織才能進一步圍繞選優(yōu)配強院系級黨政領導班子,不斷完善責任議事制度,強化領導班子的整體決策效能,將工作中心放在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上,選拔出黨性強、業(yè)務精、有威信、肯奉獻的黨員學術帶頭人[2];進一步以制度創(chuàng)新激發(fā)思政教學的教科研活力,全面貫徹黨組織應建盡建的要求,探索由校、院、支部三級齊抓共管,由課題組、專業(yè)學系、教科研平臺靈活設置的黨支部建設思路,實現“管班子、管黨建、管思政”三位一體。
高素質時代新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和生力軍,高校黨建工作必須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根本方向,做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本職要務。高校的黨建成果與育人實效是一體兩面的關系,沒有好的黨建成果,育人實效就難以保證。這決定了高校黨建工作不能僅停留在組織建設和領導層面,要重視思政教師隊伍建設、課程思政建設等工作,以高校思政教師、專業(yè)課教師為育人主體,積極推動黨建成果出優(yōu)出新,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寫進教材、帶進課堂、裝進頭腦。教師樹立高度的政治覺悟和政治擔當,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高校師生聽黨話跟黨走,是檢驗高校黨建成果與育人實效的重要標準。以黨建成果為導向,高??梢詷嫿ㄈ珕T、全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整合各方資源,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牢牢把握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雙陣地、正面教育和預防教育相結合,持續(xù)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過硬、理想信念堅定的高素質時代新人。
根據多數高校的黨委體系,黨建工作的主體包括黨委及其下屬的黨建工作部門,以及負責思政教育工作的部門和教師。高校黨委實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對學術組織、群團組織等實行政治領導。在實際工作中,高校黨委及其下屬部門和負責思政教育工作的部門、教師應該加強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推動黨建與思政教育在目標、內容、方法、效果等方面實現一致和協同。但在實際過程中,黨建主體與思政主體也存在脫節(jié)、缺少合力的現象。例如:一些高校的黨建工作部門對思政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缺少深入了解,指導思路不充分,可能出現與教師教學安排相悖的情況,導致教師對黨建工作參與和支持程度不足,削弱了黨建工作的凝聚力。
高校黨建工作涉及多部門層級,如黨委、紀委、組織部、宣傳部、團委等。在實際工作中,這些部門由多人負責,偶爾會有重復辦事、形式主義等現象,“人浮于事”的形式主義風氣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的協同開展。例如:一些高校在按要求完成數量指標的同時,沒有平衡好文件學習、會議召開、數據匯報等形式與實際工作的關系,導致思政教育工作缺少實質性支持和監(jiān)督,黨建活動安排未能因人而異,也會占用教師的課余時間,使他們沒有充足的時間專注于思想理論的深度學習和課程思政的教學研究;發(fā)布的黨建指導文件不夠具體,使教師在具體思政教學層面不易理解和執(zhí)行。
高校黨委是學校最高領導機構,理應發(fā)揮好在學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決策權威,并以此為基礎推動學校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高校存在著黨建體系與行政機構職能交疊、權責模糊的現象,從而對教學工作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一些黨建負責人員同時擔負其他行政職務,可能難以勝任“一崗多責”。例如:黨委宣傳部的人員可能同時負責學校的網絡新聞中心,一手要抓輿情管理和校園網絡環(huán)境建設,一手又要抓黨建宣傳,在工作重心上不易協調與平衡[3];黨建與行政體系交流機制建設不充分,可能導致黨建部門與行政機構在思政教育工作的部署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使教師在具體領會學校政策精神、制訂思政教學方案方面產生困惑或執(zhí)行不到位,從而影響思政教育實效。
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需要充分發(fā)揮黨委領導、行政管理、廣大師生參與等多元主體運作,形成共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具體而言:一是要堅持和加強黨委對思政教育的領導,統(tǒng)籌規(guī)劃、統(tǒng)一部署、統(tǒng)一指導,堅持黨管辦學方向、黨管意識形態(tài)、黨管干部人才,黨建部門要與思政教育部門通力協作,在思政教學的決策上達成一致。二是要加大行政管理對思政教育的支持,以校長負責制為工作關鍵,落實民主集中制下的“三重一大”,充分調動高校各行政部門如財務部門、后勤保障部門、技術設備部門等,打破壁壘,優(yōu)化流程,為黨建引領下思政教育的開展提供必要的物力支持,營造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黨建部門要重視教師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可以基于實際調研向教師隊伍提出建議,幫助其更好地完成黨建工作目標,也可以為打通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的理念交流渠道,構建思政教學的經驗分享平臺,促進對話,鼓勵創(chuàng)新;教師應積極參與黨建活動,根據切身體會對黨建內容獻言獻策,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與黨建、感受黨建,協助開展黨建工作。
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要實現協同育人,需要科學的運行機制。各部門按照職能分工,明確權責范圍,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形成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牽頭抓總,院系落實推進的工作格局。黨委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發(fā)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履行好參與學校決策、監(jiān)督二級黨組織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職能;黨建部門要切實制訂并監(jiān)督執(zhí)行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的基本協作方案,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和教育管理;行政部門要為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協同發(fā)展提供物質條件和制度保障,做好學生管理和教務安排,優(yōu)化教學科研環(huán)境和服務水平;各院系、教研部門要負責開展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和相關學科研究,帶動教師隊伍提升思政水平和學術影響力。
治校之要,首在用人。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需要自上而下的人才支撐,關鍵要抓好上下“兩支隊伍”。一是黨建工作隊伍。黨建工作者是將黨組織與廣大師生聯系起來的紐帶,要求高校黨委堅持以提高黨建工作水平和質量為目標,“以專為主,專兼結合”,培養(yǎng)一批政治素質高、業(yè)務能力強、服務意識好的黨務干部。“以專為主”就是要用好黨建專業(yè)人才,以黨性鮮明、經驗豐富、業(yè)務熟練的黨建骨干為協同育人的總指揮?!皩<娼Y合”就是要充分發(fā)揮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的頭雁作用,重視教師黨員、預備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對黨建工作的補充作用,擴大黨建工作隊伍的覆蓋面,從中選拔優(yōu)秀青年人才,持續(xù)選優(yōu)配強黨建工作隊伍[4]。二是教師隊伍。教師隊伍既包括高校思政課的專任教師,也包括非思政專業(yè)的教師。對于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要做到“以德為先,德才并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和研究,培養(yǎng)一批德才兼?zhèn)?、教學相長、愛崗敬業(yè)的育人教師,還要從完善教師職稱評價制度、落實教師待遇保障制度、開展教師培訓和交流活動、搭建教師成長平臺著手,不斷激發(fā)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創(chuàng)造活力,凝聚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強大合力。
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需要完善評價手段和機制,形成由點及面的評價效果。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到黨內思想政治評價和思政教學評價相統(tǒng)一,避免出現評價標準不一致、評價結果不公正、評價反饋不及時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將培育教師思政素養(yǎng)的目標融入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例如:黨建部門可以根據教師的思政學習情況和思政教學效果,制訂高校黨員教師的思想政治表現的具體評價方案,將其納入年度考核和職稱評定等激勵機制中。評價方式可以采用分層動態(tài)評價,即從學生個體、班級群體、院系單位等方面綜合獲取評價意見,利用長線評價動態(tài)打分機制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既要考察教師在思想政治方面是否堅定正確,在業(yè)務工作方面是否勤奮盡責,在隊伍建設方面是否團結協作;又要考察教師在課堂思政教學方面是否方法靈活,意識形態(tài)教育效果是否顯著等。此外,還要圍繞評價工作,建立有效的評價反饋機制。評價反饋機制應該包括定期通報、個別談話、集體研討等方式,既要鼓勵教師在思想覺悟、教學教研方面的進步,也要及時向教師反饋評價結果和意見建議,指出其不足之處,激發(fā)教師的自我完善意識和自我進步的動力。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立德不息,樹人不止,高校的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永遠處在進行時。有效推進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深刻意識到高校校園“主戰(zhàn)場”的重要性,從治理體系、部門分工、人才建設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入手,構建科學合理、規(guī)范有效、動態(tài)適應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培育“真學、真信、真懂、真用”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