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慶沅
一篇作文,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成功的另一半,應該是有耐人尋味的結尾。但很多人不重視作文的結尾,常犯三個小毛?。阂皇菬o尾癥,寫到哪算哪,作文還沒結尾便結束了;二是口號癥,結尾表決心、喊口號,讓人厭煩;三是離題癥,結尾寫到其他地方去了,與中心無關,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前一篇文章已經說過,古人把作文的開頭比作“鳳頭”,那么,他們把結尾比作什么呢?“豹尾”!意思是好的結尾要做到短小有力,畫龍點睛。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巧設“豹尾”呢?記事記敘文的結尾,常用方法有“自然式”“總結式”“啟發(fā)式”“疑問式”“夢幻式”“引言式”六大種類。寫人記敘文的結尾,常用方法有“總結式”“贊揚式”“抒情式”“議論式”“扣題式”五大種類。這些方法都不錯,都很好用,但一開始練習可以采用更通俗的方法來結尾。
前一篇文章向小朋友們介紹了作文開頭的“提示法”,現(xiàn)在介紹一種與它配套的結尾方法:感應法。它是從前面提到的那些方法中提煉出來的,也是一種打基礎的方法。
“感應法”中的“感應”有兩層含義:一是照應,二是感受。
照應,就是前后關照,呼應配合。就是前面說的話,后面有個著落;后面講的事,前面有所提示、暗示。就是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出的問題、原因或結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將要出現(xiàn)的情況,在前文要有所預示、預告。這樣,作文結構就顯得嚴謹,情節(jié)就顯得周詳、縝密。都有哪些主要的照應形式呢?構思布局時需要考慮哪些方面的照應呢?這里僅從結尾的角度來說,一是照應題目,叫尾題照應;二是照應開頭,叫頭尾照應。這是作文里最重要的兩種照應,也是最基本的兩種照應。
尾題照應,就是使作文的結尾與題目相照應,通常又稱“結尾扣題”,就是結尾點明作文題目的含義。如題目“理發(fā)員叔叔真好”,結尾可以這樣照應:“理發(fā)員叔叔真好,他有一顆熱情為人民服務的心!”題目“我是這樣的人”,結尾可以這樣照應:“我就是這樣一個人,不但長得像男孩子,性格也像男孩子?!弊魑慕Y尾,歸納全文,照應題目,具有強調中心或畫龍點睛的作用,便于抒發(fā)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有利于讀者理解內容,掌握中心,受到感染;具有收攏全文的作用,使作文放得開、收得攏,嚴密緊湊,渾然一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頭尾照應,通常又稱“首尾呼應”,就是對作文開頭敘述的事情、提出的問題及表達的感情,在作文的結尾處都能有所交代、做出回答。這樣,就能使開頭和結尾成為與作文主線、主脈有明顯聯(lián)系的兩端,類似于《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喜歡用的“掎角之勢”,不僅給人以結構完整、嚴謹?shù)母杏X,而且能取得概括全文、突出主題的效果。
頭尾照應可以是形式上的,也可以是感情上的,還可以是情節(jié)上的。形式上的是最直觀的,別人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頭尾照應。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聯(lián)系、呼應開頭的內容,再次使用開頭的重點字或詞,類似我們通常所說的“重復關鍵詞”。
比如有篇題為《我愛小草》的作文,開頭是這樣寫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從小,我就愛讀這首古人贊美小草的詩。因為我熱愛樸實無華的小草,熱愛默默奉獻的小草,熱愛生命力極其頑強的小草?!苯Y尾是這樣寫的:“如今,我對小草的品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因而也就更愛讀古人那首贊美小草的詩。無論是在榮譽面前,還是在黯淡的處境之中,或者在困難當頭的時候,我心里常默誦著它:‘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頭尾照應,都引用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詩句,顯得結構完整、嚴謹,給人以形式上的美感。當然,一篇作文的頭尾,只有形式上的照應是不夠的。而這篇作文不然,在內容上,它也是頭尾照應的?!皹s譽”照應“樸實”,“黯淡”照應“默默”,“困難”照應“頑強”,突出強調了小草的三種品格。所以,這篇作文的頭尾照應是非常成功的。
在結尾寫出自己的感受,能起到點明或升華觀點的作用。建議小朋友們多從課文中學習,用心領會。
比如語文四年級下冊習作例文《頤和園》,開頭是:“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結尾照應開頭,寫出了感受:“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游賞?!?/p>
袁鷹和茅盾兩位著名作家都寫過“白楊”。他們都不約而同采用了“感應法”,不僅頭尾照應,而且都寫出了感受。茅盾《白楊禮贊》的開頭是:“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結尾是:“讓那些……人們去贊美那貴族化的楠木……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吧,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袁鷹的《白楊》,開頭是這樣的:
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
那就是沿著鐵路線的一行白楊樹。每隔幾秒鐘,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
《白楊》的結尾是這樣的:
爸爸摟著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袁鷹由樹及人,通過頭尾照應,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寫出了人物的感受,既寫出了爸爸的志向,又寫出了爸爸的心愿。
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一文的開頭是:“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結尾是:“青藏鐵路這條‘鐵龍在不斷向前,向前,拉薩已經遙遙在望……”《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的開頭是:“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門前?!苯Y尾是:“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闭Z文三年級上冊課文《金色的草地》的開頭是:“我們住在鄉(xiāng)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長滿了蒲公英。當蒲公英盛開的時候,這片草地就變成金色的了?!苯Y尾是:“多么可愛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從那時起,蒲公英成了我們最喜愛的一種花?!?/p>
“感應法”,“應”是形式,“感”是內容;“應”是外殼,“感”是靈魂。照應是帶出感受的照應,感受是照應時流淌的感受。
一篇作文,用“提示法”寫好了開頭,又用“感應法”寫好了結尾,離成為一篇好作文應該就不遠了。(注意:我這篇文章是同時運用了這兩種方法來開頭、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