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悉達太子是佛陀釋迦牟尼在家時的身份,他的故事主要記錄在以佛傳為主的佛教典籍中,可以說佛傳是變文中悉達太子故事的不祧之祖。然而變文是佛教中國化的產(chǎn)物,它對悉達太子形象的塑造必然要受到中國文化的制約。在佛傳中,太子舍兜率天宮,俯降迦毗羅衛(wèi)。在敦煌變文里,凈飯王夫婦主動求子,太子順應父母的呼喚來到人間。這一情節(jié)的改編,體現(xiàn)了悉達太子故事的中國化。本文立足于降生情節(jié)的改編,分析這種改編的原因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敦煌變文;佛教中國化;悉達太子故事
[中圖分類號]B948?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15
佛傳對佛陀生平故事進行藝術化創(chuàng)作,為變文中的悉達太子故事提供創(chuàng)作源泉。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僧侶對佛傳中的悉達太子故事進行中國化改編,由此產(chǎn)生了傳唱于各個寺院中的悉達太子故事變文。
一、從“俯降”到“求子”
早期巴利文三藏中,只有只言片語的佛陀生平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經(jīng)集》里的《出家經(jīng)》《精進經(jīng)》和《那羅迦經(jīng)》,這三個片段被稱為“佛陀傳記的濫觴”。[1]此時,帶有恩賜意味的“俯降”已經(jīng)出現(xiàn)?!赌橇_迦經(jīng)》就清楚地提到菩薩為了“人間的利益和幸?!苯瞪卺屽却澹?/p>
無與倫比的寶中之寶菩薩為了人間的利益和幸福,降生在藍毗尼城釋迦村,所以,我們非常高興快樂。[2]
到了佛傳文學大量涌現(xiàn)的時候,佛陀已經(jīng)由現(xiàn)世的人變成了超越世間的神,他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超越性就愈加明顯,他的降生也被賦予了更多神秘色彩?!缎扌斜酒鸾?jīng)》對太子降生的描寫為:
期運之至,當下作佛,于兜術天上,興四種觀:觀視土地、觀視父母、生何國中、教化之宜先當度誰……迦夷衛(wèi)者,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也,過去來今諸佛,皆生此地。[3]
依據(jù)經(jīng)文可知,悉達太子降生之前在兜率天對人間進行了總體考察。他考察土地,選擇生于迦夷衛(wèi),因為“佛之威神,至尊至重,不可生邊地”[3];他考察父母,看到生生世世的生養(yǎng)父母,符合佛教因緣際會的教義;他的降生還決定了哪里的眾生可以先聞佛法,這是利益群生的體現(xiàn)。在《太子瑞應本起經(jīng)》提到擁有美好德行的夫婦才能與悉達太子相匹配:
期運之至,當下作佛,托生天竺迦維羅衛(wèi)國。父王名白凈,聰叡仁賢;夫人曰妙,節(jié)義溫良。[3]
總而言之,佛傳用相當多的筆墨,描述悉達太子降生的前因后果,突出佛陀的崇高地位,最終在降生情節(jié)上,形成了“天道考察人間”、“兒子考察父母”的“俯降”理念。
可在變文中,悉達太子的降生卻主要源自人間的呼喚,準確來說,是父母的呼喚?!断み_太子修道因緣》《太子成道經(jīng)》《太子成道吟詞》都有凈飯王求子的情節(jié)。按《悉達太子修道因緣》:
是時凈梵大王為宮中無太子,憂悶不樂。或于一日之中作一夢,夢見雙陸頻輸。即問大臣:“是何意?”大臣答曰:“既是陛下夢見雙陸頻輸者,為宮中無太子,所以頻輸?!贝笸跤謫柎蟪迹骸叭绾吻蟮锰樱俊贝蟪甲啻笸踉唬骸俺悄嫌幸惶祆肷?,善能求恩乞福。何方便去往求太子,必合容許?!碑敃r大王排比鸞駕,親自便往神邊。[4]
變文中“大王求子”的情節(jié),改變了佛傳對太子降生所持的“俯降”理念,以“人間呼喚天道”的模式取而代之。那么這種轉變又是如何發(fā)生的呢?從大王的夢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雙陸不勝”是則天朝的典故。武則天頻繁夢見“雙陸不勝”,便召狄仁杰為其解夢?!缎绿茣さ胰式芰袀鳌酚涊d曰:
久之,召謂曰:“朕數(shù)夢雙陸不勝,何也?”于是,仁杰與王方慶俱在,二人同辭對曰:“雙陸不勝,無子也……”[5]
變文中出現(xiàn)與“雙陸不勝”典故相似的劇情,可以看出則天朝的故事在社會上流傳很廣,也說明變文強大的包容力和吸收力。此外,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與“漢明感夢”作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它其實是對“漢明感夢”這一神話的延續(xù)。《廣弘明集·歸正篇》載:“明帝永平三年,上夢神人,金身六丈,項有日光。寐已,問諸臣。傅毅對詔:‘有佛出于天竺。乃遣使往……”[6]這就是“漢明感夢”的核心情節(jié)。從時間上看,“漢明感夢”的神話很早就出現(xiàn)了?!赌沧永砘笳摗份d:“問曰:‘漢地始聞佛道,其所從出邪?答曰:‘昔孝明皇帝夢見神人……”[7]西晉王度提出“漢明感夢,初傳其道”[8],從此“歷代人士多從此說”[9]。唐初反佛派先鋒傅奕也持有“漢明帝假托夢想,始立胡神”[10]的觀點。法琳《辨正論》用“漢明感夢”的記載來說明“中國有沙門自此始也?!盵3]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測,有唐一代,僧俗二眾對佛教傳入中國的普遍認知來自于“漢明感夢”的神話:漢朝明帝夢中感應,大臣傅毅解答疑惑,明帝派遣使者,從此佛教開始在中國傳播。
葉舒憲《金枝玉葉——比較神話學的中國視角》分析薩利姆·阿布的文化認同性,提出思考文化認同問題的核心是“某種被神話化的歷史或共同文化遺產(chǎn)”[11]。他認為:“神話性的文化遺產(chǎn)被眾多民族的龐大集團共同擁有時,文化認同性為‘民族性的解釋就有必要跳出單一民族的界限,升格到‘國族層面上來?!盵11]同樣,當“漢明感夢,初傳其道”被僧俗二眾廣泛接受的時候,它就上升為這一群體共同認知,具有廣泛的認同性。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我們再審視變文中的“大王求子”,就會發(fā)現(xiàn)它對“漢明感夢”的繼承:漢明帝感夢→凈飯大王感夢,傅毅解答疑問→大臣解惑,遣使→求子,佛教開始傳入→太子降生。這種繼承應該是自發(fā)的,它源自僧人對“漢明感夢,初傳其道”的認同??傊瑥姆鸾痰慕嵌葋砜?,“漢明感夢”和“大王求子”都意味著有新的事物即將來臨,且這種來臨必然是積極的。
佛傳故事和敦煌變文是兩種文化體系下的產(chǎn)物。變文雖受到佛教的深厚影響,但它至始至終都是佛教中國化的產(chǎn)物。在親子關系的處理上,它淡化了悉達太子的神性,使他不再有選擇父母的權力,從而抬高了父母的地位??偟膩碚f,這樣的處理方式是佛教向中國傳統(tǒng)孝親文化靠近的表現(xiàn)之一。
二、大孝觀視域下的“求子”
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就已經(jīng)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文明體,它以血緣為紐帶,忠孝為核心,建立起一套獨有的政治、文化、思想體系?!胺鸾桃谥型辽姘l(fā)展,必須回應來自傳統(tǒng)思想的挑戰(zhàn)?!盵12]佛教護法派構建大孝觀以回應這種挑戰(zhàn)。
最初,中國人對佛教的質疑體現(xiàn)在剃頭帶來的視覺沖擊上:剃頭斷發(fā)不合圣人之語,不是孝子該有的行為?!赌沧永砘笳摗酚涊d時人對沙門斷發(fā)剃頭的質疑:
問曰:“《孝經(jīng)》言:‘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曾子臨沒,‘啟予手,啟予足。今沙門剃頭,何其違圣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7]
孫綽《喻道論》也提到:
或難曰:“而沙門之道,委離所生,棄親即疏;刓剃須發(fā),殘其天貌;生廢色養(yǎng),終絕血食。骨肉之親,等之行路,背理傷情,莫此之甚?!盵7]
針對外形上的質疑,牟子和孫綽引經(jīng)據(jù)典,用不合乎“孝道”卻受到人們尊崇的例子進行反駁。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損毀外在的形象,而達到追求更高道德水平的目的,可以謂之“茍有大德,不拘于小”[7]。之后,牟子率先提出“出世間”的“大孝”觀念:
須大拏……至于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世。是不為孝,是不為仁,孰為仁孝哉?[7]
孫綽延續(xù)“大孝”的觀點。在他看來,佛陀出家修行,得無上菩提,達到個人成就巔峰的同時,開悟群生,拔幽冥之苦,為萬世景仰的楷模,以顯父母,這顯然不是世俗之孝能達到的境界:
三達六通,正覺無上。雅身丈六,金色焜曜,光遏日月,聲協(xié)八風,相三十二,好姿八十,形偉群有,神足無方。于是游步三界之表,恣化無窮之境……還照本國,廣敷法音;父王感悟,亦升道場;以此榮親,何孝如之?[7]
至此,佛教“大孝”觀基本定型。佛教之孝不局限于世俗的供養(yǎng),更要救濟三途之苦。劉勰言:“瞬息盡養(yǎng),則無濟幽靈;學道拔親,則冥苦永滅?!盵7]到了唐代,法琳把儒家的世俗之孝看成“小孝”和“中孝”,不遺余力地贊揚佛教的“大孝”:
故教之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也;教之以忠,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化周萬國,乃明辟之至仁,形于四海,實圣王之巨孝。[3]
“大孝”觀一直延續(xù)了下來。明末憨山大師指出世俗的盡孝只會招來無明之苦,而力贊佛陀出家的“大孝”:
茍不舍至貴,割大愛,何以博長劫不朽之業(yè)乎?故稱之曰:“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盵13]
佛教“大孝”觀的直接來源是佛教護法運動,但它的思想根源卻能在中國本土的文獻中找到。對于中國人來說,單純的“贍養(yǎng)”是低等的盡孝。《論語》提到子游問孝,孔子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14]《禮記》提到曾子對“孝”的看法:“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參直養(yǎng)者也,安能為孝乎?”[14]《孝經(jīng)》也對“孝”提出了更高等級的要求:“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盵14]因此,在佛教傳入后,護法派能夠利用中國本土原有的思想來創(chuàng)造佛教“大孝”觀。從“大孝”觀來看,“求子”是最巧妙的改寫。這樣一來,悉達太子在父母的呼喚下來到人間,他通過出家修行的方式覺悟成佛,流布法音,為后世敬仰,從而達成“顯父母”成就。這至始至終以父母為核心的行為,不僅是佛教“大孝”觀的體現(xiàn),也符合中國文化對“孝之終”的要求。
三、結語
綜上所述,變文中悉達太子故事降生情節(jié)的改編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既體現(xiàn)了變文吸收民間故事,貼近人民群眾的說唱文學性質,也蘊含了佛教徒對“漢明感夢,初傳其道”的認可。更重要的是,在父母求子行為感召下降生的悉達太子,更符合佛教的“大孝”觀和中國文化“以顯父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郭良鋆.佛陀形象的演變[J].南亞研究,1990(3):73-79+4.
[2]郭良鋆,譯.經(jīng)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17.
[3]日本東京大藏經(jīng)刊行會.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M].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1(3):463a-b+473b-(52)479a+529b.
[4]黃征,張涌泉,校注.敦煌變文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469.
[5][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4):4212.
[6][唐]釋道宣.宋思溪藏本廣弘明集[M].北京:國家圖書出版社,2018(1):16.
[7]劉立夫,魏建中,胡勇,譯注.弘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3:23-46+178+538.
[8][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2:352.
[9]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7.
[10][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8):2715-2716.
[11]葉舒憲.金枝玉葉比較神話學的中國視角[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8
[12]王月清.中國佛教孝親觀初探[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
[13]曹越,主編.孔宏,點校.憨山,著述.明清四大高僧文集·憨山老人夢游集[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76.
[14](清)紀昀,永瑢,等編撰,臺灣商務印書館發(fā)行.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195):543+(116):282+(182)40.
作者簡介:付麗穎(1996.3-),女,侗族,貴州銅仁人,碩士,研究方向:佛教與中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