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因此,愛國便成了世間最深沉、最恒久、最動人的情感,成了一個人的立德之本、立功之源。家國情懷,是對自己的國家和人民所體現(xiàn)出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xiàn)出的理想追求,是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其精髓是責任與擔當,是個人理想和祖國前途、民族命運緊密聯(lián)系的奮斗與拼搏。千百年來,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使得家國情懷鐫刻進國人的心靈深處。
1.經(jīng)典素材
弦高犒師:小舉動,大情懷
公元前628年,一代雄主晉文公病逝。秦穆公自認天下再無人能與他爭雄,決定攻下鄭國,揮師中原,成就霸權。
秦穆公任命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為主將、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為副將,領兵車300輛偷襲鄭國。一位叫弦高的鄭國商人趕著牛群到洛邑去販賣,剛好遇上遠程奔襲的秦軍。他暗中觀察后判定秦軍是來偷襲鄭國的,但此刻通報鄭國顯然來不及了,于是他一面派人連夜趕回鄭國向鄭穆公報告,一面把牛群趕到秦兵營地,謊稱自己是鄭國使臣,要求見秦國主將。孟明視親自接見了弦高,弦高說他是奉鄭國國君之命來慰勞秦軍的,特獻上4張熟牛皮和12頭肥牛。孟明視一看鄭國使臣跑來犒勞秦軍,說明鄭國已獲悉秦軍行動機密,偷襲是行不通了。孟明視當即改變主意,取消襲擊鄭國的計劃,率軍返回秦國。
※多維解讀
角度一:境遇有不同,能力有大小,但愛國無貴賤
救國護國,歷史上似乎從來都是豪杰的事,因為他們多有遠大抱負,有卓越能力,有超群智慧。普通人,能經(jīng)營好自己的家庭,不給國家和社會添堵添亂,或許就是對國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實際上,愛國是一種情感,是一種責任,并非某類人的專屬。弦高,一個普通商人,可當他預判自己的國家遇到的危機后,立即想如何化解這場危機。他一面派人報信,一面送東西犒勞秦軍,巧妙周旋,幫助鄭國免遭劫難。他的行為不正說明只要有一顆愛國之心,普通人也能有所作為的道理嗎?
角度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國家是由無數(shù)個小家庭組成的,每一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愛國自然便成了人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每個人都與國家風雨同舟,同心同德,國家必定興盛富強;反之,朝秦暮楚,離心離德,國家就會分崩離析。沒有了國家,何來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正所謂:“覆巢之下,復有完卵呼?”弦高自是明白此理,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內涵。新時代,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藍圖中,我們都應樹立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擔當,奉獻光和熱。
角度三:位卑未敢忘憂國
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有保家衛(wèi)國的意識,即使崗位平凡、地位低微,也絕不可忘掉家國責任。商人弦高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我雖位卑,但我不乏大濟同胞的慈悲之心;我雖位卑,但我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赤子之心。
※ 速用示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睆墓胖两瘢瑦蹏褪且粋€永恒的話題。無論是入獄被折磨得“面額焦爛不可辨”卻怒斥庸奴的史可法,還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弦高;無論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大漢名將霍去病,還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范仲淹;無論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還是“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他們都視愛國為第一精神支柱,都以自己的行動書寫愛國的丹書,留下廣為傳頌的佳話。(歐陽靜蕾)
2.時新素材
鮑衛(wèi)忠:以民為本,大愛至簡
2023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執(zhí)行局原局長鮑衛(wèi)忠“時代楷?!狈Q號。
鮑衛(wèi)忠扎根基層24年,踏遍佤山大地,辦案行程達上萬公里。他始終奮斗在執(zhí)法辦案、服務群眾的最前沿,為人民燃盡光熱,用一生踐行著守護司法公平正義的錚錚誓言,也用一生的善良溫暖著人間。在一次案件執(zhí)行中,案件申請人急等用錢,可被執(zhí)行人也的確家徒四壁。面對這樣的情況,鮑衛(wèi)忠法官沒有簡單地選擇案件“終本”,而是自掏腰包,將自己原本用來改善住房條件的8000多元拿了出來,幫助被執(zhí)行人渡過眼前的難關,彰顯了司法的溫度,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了司法的溫情。鮑衛(wèi)忠就是這樣一位集忠誠與擔當、大愛與無私于一身的基層法官。他雖然過世了,但其實干擔當?shù)膴^斗精神,必將激勵人們在新時代征程上展現(xiàn)出時代精神、時代正氣、時代風采,凝聚成昂揚奮進的磅礴力量。
※多維解讀
角度一:把平凡做到極致就是非凡
24年來,鮑衛(wèi)忠始終堅守在司法一線,奮斗在執(zhí)法辦案、服務群眾最前沿,他把對黨的忠誠之情、對人民的愛護之情和對法律的敬畏之情,融入日常工作,并為之獻出了青春和生命,書寫了不平凡的一生。
角度二:心懷民眾,力量不竭
鮑衛(wèi)忠心里永遠裝著民眾,對民眾始終飽含真情,不虛、不私、不妄,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仍掛念著當事人的司法救助金申請。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鮑衛(wèi)忠融入血脈的信念。再小的案件在他眼里都是大事,他總能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說服人、打動人。他從不把結案當作唯一目的,而是把解決當事人的愁事和難事作為目標,并不惜為此奔波勞累。心中有民,鮑衛(wèi)忠有了源源不絕的干事勁頭,也有了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強大動力。
角度三:心有所信,方能遠行
24年日復一日在滄源佤族自治縣的道路上往返,鮑衛(wèi)忠走過了多少崎嶇山路、蹚過了多少湍急河流,磨爛了多少雙鞋子,恐怕無法統(tǒng)計,但把群眾訴求放在心上、將百姓冷暖掛在心間的赤心卻日月可鑒。鮑衛(wèi)忠就是秉承“想盡一切辦法解決當事人的愁事和難事才是根本”的人生信條,堅定踐行初心使命,用真情和實績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稱贊,樹立起了一座精神豐碑,激勵每一位新時代青年接過“接力棒”,爭做“燃燈者”,在奮斗中勇往直前、代代延續(xù)。
※速用示例
擇一事終一生,書寫奮斗青春。從“禾下乘涼夢,一夢逐一生”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黃大發(fā);從數(shù)十年如一日扎根敦煌的樊錦詩,到52年堅守羅布泊隱姓埋名的林俊德;從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極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不斷攀登技術高峰的焊接工匠艾愛國,到信守“我們邁出去的是腳步,帶回來的是民心”,將每一個案件都辦好的法官鮑衛(wèi)忠……他們用行動向我們昭示了對工作意義與人生價值的思考。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以愚公移山的志氣、滴水穿石的毅力,以“一輩子”的量變實現(xiàn)辦成“一件事”的質變,就應該會在新的趕考路上書寫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奮斗答卷。(謝偉翔)
3.課本素材
牧羊人:種出幸福的綠洲
牧羊人艾力澤·布菲,原本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農場。但在獨子愛妻相繼去世后,他來到一個荒漠之地生活,與羊群和狗做伴,平靜地過著日子??吹竭@地方缺少樹,他決定動手種樹。
三年來,他種下了十萬顆橡子。在這十萬顆橡子中,約有一萬棵樹苗會在光禿禿的土地上扎根,長成大樹。他種山毛櫸,還種白樺樹。
幾十年后,昔日的荒地生機勃勃,成為一片沃土。這里,建起了干凈的農舍,源源不斷的泉水繞著村莊緩緩流淌,孩子們的笑聲飄蕩在空中,人們生活幸福、舒適。
※多維解讀
角度一:愛是人生之源
一個人的心中倘若沒有愛的泉水,那也就不會有人生的綠蔭。有了愛,縱然是面對滿天陰云、遍地荊棘,也都會對這個世界充滿無限的熱愛。物質的貧乏會導致人生的艱難,而愛的匱乏則會使人生空虛和靈魂孤獨。牧羊人雖然痛失至親,但沉重的打擊并未侵蝕他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他用一粒粒種子、一棵棵樹苗表達出對人類的仁愛之情。反觀現(xiàn)實生活,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一些人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其心靈世界猶如干涸的沙漠。這類人,該學學牧羊人,去播種愛的種子,讓自己快樂,也讓他人幸福。
角度二:堅持不懈,才能成功
昔日風沙漫天、水源枯竭的荒漠變成了鳥語花香、潺潺流水的宜居之所,這一切都得歸功于牧羊人幾十年的堅持,是他創(chuàng)造了偉大事業(yè),使人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從決定種樹的那刻起,他幾十年從來沒有停止過,昔日的荒地如今才會生機勃勃。有了希望,才能執(zhí)著;有了執(zhí)著,才能成功。
角度三:專注細節(jié),做好當下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艾力澤·布菲并沒有執(zhí)著于每一棵樹苗都能夠長成參天大樹,而是默默地把每一個細節(jié)都做到位。他無法保證每一顆橡子都能長成樹,但是他能夠保證橡子在種植前是濕潤的,是飽滿的,是深埋于坑中的。他不問收獲,只管耕耘,沒有功利之心,專注當下,把每一個細節(jié)都做到極致。
※ 速用示例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蹦裂蛉耸冀K默默無聞,不求名利和回報,綠樹滿山時悄然離世,人們享受到了他的奉獻卻沒有感覺到他的存在。他的無私奉獻精神和擔當大義的仁愛之心相對于眾生喧嘩、唯利是圖的現(xiàn)代社會,顯得那么稀有和珍貴。(劉好好)
2023年山東濟南中考作文題目
冰雪消融時,那縷陽光令人愉悅;感受愛意時,那抹微笑令人溫暖;超越過往時,那份自信令人堅定;國泰民安時,那種幸福令人自豪……今日,總有一種晴朗,讓人心生歡喜。
請以“今朝晴朗可喜”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體自選;②不得抄襲;③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如寫詩歌不要少于20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