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雯
對于“80后”“90后”來說,總有一部臺灣偶像劇,打開了我們情竇初開的眼。
對于很多人來說,臺灣偶像劇的鼻祖絕對是2001年播出的《流星花園》,這段窮家女與富家公子的愛情故事更是被各個國家搶著翻拍。在中國臺灣,因著《流星花園》《麻辣鮮師》的爆火,“偶像劇”自此成為一個正式劇種。
對筆者來說,人生的第一部偶像劇是2001年12月開播的《薰衣草》。其實真正看到這部電視劇的時候,距離開播日期已經(jīng)過了一陣子,年少的我們通過DVD才接觸到這部劇。
我還記得,那是周末的某個下午,我們幾個閨蜜神神秘秘約在某個人的家里,小心翼翼將DVD推進播放器。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梁以薰帶著自己和晴川的孩子離開人世,獨留已成為歌手的晴川用一生回憶他們比薰衣草花田還美麗短暫的愛情,幾個女孩抱頭痛哭。
那時候,資訊不發(fā)達,電視被家長管控,加上看這種“會導致人早戀”的電視劇本身就犯了天條,所以為了回味劇情,我們往往會偷偷買一本《薰衣草》紙本書,茶余飯后默默抄下劇中的經(jīng)典臺詞,并在每個放空的片刻,幻想自己成為偶像劇女主角。
伴隨我們走過花季雨季的偶像劇有長長的一串名單:《海豚灣戀人》《MVP情人》《千金百分百》《王子變青蛙》《惡作劇之吻》《天國的嫁衣》《命中注定我愛你》《敗犬女王》《痞子英雄》《我可能不會愛你》……
從2001年到2011年,臺灣偶像劇經(jīng)過了黃金十年。隨后《我可能不會愛你》在第47屆金鐘獎上大放異彩,也成了臺灣偶像劇最后的高光時刻。
2011年后,臺灣偶像劇進入低潮。
然而伴隨著偶像劇的式微,臺劇的新氣象開始蓬勃了。《一把青》《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做工的人》《俗女養(yǎng)成記》《有生之年》《八尺門的辯護人》《華燈初上》等電視劇的熱播,讓我們猛然發(fā)現(xiàn),臺灣電視劇正褪去“偶像劇”曾經(jīng)千篇一律的外衣,開始探索多元題材和社會議題,而其尺度之大、制作之精良,也讓人好奇—
臺灣電視劇在這20年間,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流變與轉型?
臺灣偶像劇在中國大陸的流行,有著各種層面的原因。
首先,流行文化往往容易從發(fā)達地區(qū)輸出到發(fā)展中地區(qū)。2000年代的臺灣經(jīng)濟雖然開始走下坡路,但經(jīng)歷了30年的騰飛,還是擁有此前打下的良好地基。而中國大陸的經(jīng)濟雖然在飛速發(fā)展,但娛樂產(chǎn)業(yè)尚未發(fā)達,所以一直以來,中國大陸都是港臺流行文化的輸入地。臺灣電視劇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在當時看來是十分新潮的,有時候會成為學生們爭相模仿的對象。
在臺灣偶像劇盛行的時候,韓劇也曾短暫流行過,經(jīng)典韓劇莫過于《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然而,兩岸文化的同源性以絕對優(yōu)勢完勝了“韓流”。
就內(nèi)容上來說,如今看起來讓人雞皮疙瘩掉一地的劇情和臺詞,在當年的青少年眼里,卻代表了掙脫現(xiàn)實枷鎖的勇氣和對浪漫愛情的無限向往。
以《流星花園》為例,雖然是老套的“霸道總裁愛上我”的敘事,但是女主角杉菜的角色塑造并不扁平。杉菜自稱“雜草”,自小出生在貧困家庭,卻被父母逼迫進入貴族學校,而她頑強的“草根性”最終俘獲了男主角道明寺的“芳心”—
面對校園霸凌,她會破口大罵;怒揍道明寺后,她會拔腿就跑;被富家女當眾羞辱,她驕傲地說出“我是除不掉的雜草”;即便面對道明寺的勢利母親,她也會說出“死老太婆,老虎不發(fā)威,你當我是病貓”……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相較于“柔弱溫婉”的傳統(tǒng)女性形象,“強勢”和“潑辣”的女主角在當年格外受到歡迎(又如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里的全智賢)。
《我可能不會愛你》在第47屆金鐘獎上狂攬7項大獎后,“李大仁”變成我們熒幕上的“最后一個老公”,臺灣偶像劇在2011年正式進入尾聲。
從《流星花園》開始,臺灣偶像劇每年都有不少爆款:2002年的《超人氣學園》《MVP情人》、2003年的《海豚灣戀人》《千金百分百》、2004年的《斗魚》《天國的嫁衣》、2005年的《王子變青蛙》《惡作劇之吻》、2007年的《轉角遇到愛》、2008年的《命中注定我愛你》……無論是主打浪漫唯美抑或是虐心搞笑,這些偶像劇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但與此同時,千篇一律的劇情和人物設置,也導致了臺灣偶像劇進入它必然的疲軟期。
2009年發(fā)生了一個小小轉變。偶像劇《敗犬女王》以一種“新潮的生活方式”,帶著話題度進入觀眾的視野。劇中女主角單無雙是30歲出頭的女強人,沒有結婚也沒有男朋友,即便工作表現(xiàn)突出,也還是三姑六婆眼中的“敗犬”。但“敗犬”卻遇到了小自己8歲的盧凱斯,對方對自己展開熱烈追求,一段“姐弟戀”就此在屏幕上展開。借此劇,社會上開展出許多對“女人三十”“姐弟戀”“敗犬”等話題的討論。
將浪漫愛情與社會議題有機結合,給臺灣偶像劇帶去了轉機。在《敗犬女王》同年,出現(xiàn)了一個短暫的小高峰:《愛就宅一起》《痞子英雄》《下一站,幸福》《犀利人妻》《小資女孩向前沖》《我可能不會愛你》等不同題材的電視劇,因為將鏡頭對準不同族群不同世代,討論了社會關心的各種話題,而備受歡迎。
《我可能不會愛你》在第47屆金鐘獎上狂攬7項大獎后,“李大仁”變成我們熒幕上的“最后一個老公”,臺灣偶像劇在2011年正式進入尾聲。
一起進入尾聲的,也是“80后”“90后”的青蔥歲月。
有趣的是,在臺灣偶像沒落的日子里,大陸電視劇—更確切地說,是大陸古裝劇—正在“反向”輸入臺灣。
2012年,《甄嬛傳》刷新了臺灣各大電視臺8點檔的收視率。除此之外,《步步驚心》《武媚娘傳奇》《瑯琊榜》《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延禧攻略》等古裝劇,都在臺灣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收視熱潮。相較于大陸古裝劇龐大資金帶來的優(yōu)良制作,臺灣偶像劇不論在審美上還是制作上都相形見絀。
其實,臺灣失去的不僅是電視劇市場。隨著內(nèi)娛的壯大和發(fā)展,以及流媒體平臺和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的興起,臺灣觀眾開始主動接收大陸流行文化。除了電視劇,臺灣年輕人也開始看大陸綜藝,開始從抖音等平臺學起了“大陸歌”。與此同時,臺灣藝人紛紛來到大陸演藝圈尋求發(fā)展,而《康熙來了》于2016年的停播更像是一個“標示性”時間,宣告臺灣流行文化的正式“退流行”。
不過,臺灣電視劇也沒有就此“擺爛”,而是開啟了一番“自救”。
2016年,由王小棣、蔡明亮等八位導演牽頭籌劃的“植劇場”開始致力于投入單元劇制作,并力邀吳慷仁、楊丞琳、藍正龍等演員加入合作?!爸矂觥笨偣灿兴拇箢愋停謩e為“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在兩年間推出了8部戲劇,包括《戀愛沙塵暴》《荼蘼》《姜老師,你談過戀愛嗎?》《天黑請閉眼》《花甲男孩轉大人》等。
可惜的是,這些電視劇大多叫好不叫座,在兩岸的電視劇市場都沒有激起太多水花。但“植劇場”起了一個轉型的好頭,也為日后臺劇發(fā)力奠下基礎。
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部電視劇—《一把青》。這部改編自白先勇小說的時代劇于2015年底上檔,前期制作耗費3年,制作團隊更是去到南京和上海取景和考據(jù)。
在臺灣電視劇疲軟的日子里,《一把青》讓兩岸觀眾眼前一亮。同時,主演男主角的吳慷仁也走進了大陸觀眾的視野。《一把青》也證明了臺灣戲劇的實力—只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臺灣的制作團隊和演員還是能夠有不俗的表現(xiàn)。
也正是在這段艱難的轉型時期,臺灣電視臺與HBO Asia合作試水,2017年播出的《通靈少女》成為第一部在HBO登陸的華語電視劇?!锻`少女》講的是一個16歲少女擁有特殊能力,并幫助眾生解決千奇百怪人生困惑的故事。作為HBO投資的第一部華語電視劇,《通靈少女》聚焦于閩南地區(qū)的風俗文化,這樣的題材或許可以吸引海外觀眾,但對于本地觀眾來說,卻沒什么新意。
流媒體平臺轉型期,臺灣電視劇牢牢把握住機會,2019年,終于迎來了集體爆發(fā)—由吳慷仁和賈靜雯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開播即收獲不凡的收視率,并引發(fā)臺灣法律界、醫(yī)學界、媒體界、社工界等各個領域人士對劇中人物和議題展開討論?!段覀兣c惡的距離》也震撼了大陸的觀眾,這部劇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4分,被網(wǎng)友譽為“十年來最好看的臺劇”。
流媒體平臺轉型期,臺灣電視劇牢牢把握住機會,2019年,終于迎來了集體爆發(fā)。
次年初,由許光漢和柯佳嬿主演的愛情懸疑劇《想見你》以極佳口碑打開了大陸市場。隨著《想見你》的熱播,伍佰的《Last Dance》更是被劇迷們送上熱搜。這部劇在豆瓣收獲9.2分的高分,以嶄新的形態(tài)再次向兩岸觀眾展現(xiàn)了“臺式愛情”的魅力。
由此,臺灣電視劇成功完成了轉型。
緊接著,我們迎來了《俗女養(yǎng)成記》,它像是從臺灣吹來的一股清新的風?!端着B(yǎng)成記》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同名小說,講的是39歲的陳嘉玲在臺北沒房沒車沒老公,還丟了工作,從臺南到臺北,奮斗了近20年,卻落得一場空。
不同于“敗犬”單無雙(本質上《敗犬女王》還是沒有脫離偶像劇的浪漫愛情),《俗女養(yǎng)成記》展現(xiàn)了一個“俗女”跌跌撞撞又踏踏實實的40年人生路,和她平凡可愛而理直氣壯的生活。陳嘉玲不是那種只會在電視劇里出現(xiàn)的女人,而是真實到可以照見很多普通女性的身影。
從2019年之后,臺灣幾乎每年都會出一部現(xiàn)象級電視?。?020年關注工人議題的《做工的人》;2021年的嫌疑犯罪劇《逆局》、生活劇《俗女養(yǎng)成記2》;2021年延續(xù)到2022年的愛情懸疑劇《華燈初上》;2023年講述中年危機的《有生之年》、關注外籍勞工議題的《八尺門的辯護人》等。
《我們與惡的距離》最厲害的地方在于其對人性和社會議題的高度探討:是什么原因讓李曉明這樣一個普通人成為隨機殺人犯?在他的內(nèi)心世界里,到底經(jīng)歷什么樣的變遷?殺人犯的家人有權利好好生活在這個世界嗎?沒有殺人的我們,是否真的就是“好人”?隔著熒幕的“鍵盤俠”、掌握第四權的媒體,社會輿論這把隱形的利刃又“殺害”了多少人?人和人之間,是多么缺少溝通?
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穿透劇情表面,讓這部劇具有了其他臺劇所難以匹敵的思想深度。
《華燈初上》則選擇了一個在臺灣很特殊的題材—酒店文化,并圍繞媽媽桑羅雨濃和蘇慶儀展開了一段對兇殺案的敘述。而林心如作為監(jiān)制和主演,讓大陸觀眾看到了“紫薇格格”的蛻變與成長—要知道,林心如可是比《流星花園》還早先出現(xiàn)在大陸觀眾視野里的“偶像”。
一部電視劇的成功,除了優(yōu)質的內(nèi)容,還需要演員的演技。在臺灣偶像劇退潮的這些年里,臺灣少了一些“偶像”,卻多了一些實力派演員—吳慷仁就像一匹黑馬,出現(xiàn)在大陸觀眾面前。除此之外,經(jīng)歷早期偶像劇的洗練后,像賈靜雯、周渝民、楊丞琳、阮經(jīng)天、楊謹華再次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時候,早已脫去古早臺劇中相對夸張、幼稚的表演風格,有了新的面貌。而新生代演員諸如許光漢、柯佳嬿、林柏宏等人,同樣因著不俗的演技,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實力偶像”。
陳嘉玲不是那種只會在電視劇里出現(xiàn)的女人,而是真實到可以照見很多普通女性的身影。
除了上面提到的“現(xiàn)象級”電視劇外,其實還有很多討論度不高,但題材多元、內(nèi)容優(yōu)良的電視劇。例如2020年關于另類婆媳關系的《我的婆婆怎么那么可愛》,2021年描繪消防員的《火神的眼淚》、講述茶葉商戰(zhàn)的《茶金》,2022年賈靜雯主演的《媽!別鬧了》、講述女性遭遇性暴力議題的《她和她的她》,2023年吳慷仁主演的犯罪懸疑劇《模仿犯》,還有今年的大尺度愛情輕喜劇《愛愛內(nèi)含光》,以及即將播出的由林依晨和許瑋甯主演的《不夠善良的我們》……
在不知不覺間,臺灣電視劇正在悄悄逆襲。從浪漫愛情的單薄和“無腦”,再到現(xiàn)在的多樣話題和多元文化,臺灣電視劇的逆襲,是它講過的最好故事。雖然不如大陸電視劇的“大制作”,但突破偶像劇桎梏的臺灣電視劇,贏在了內(nèi)容的多元和題材的豐富。關注社會議題、關注不同職業(yè),以及從更細膩和新潮的角度探討家庭和親密關系,也讓臺灣電視劇更加貼近觀眾的生活。
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靈感,又切入當下社會,創(chuàng)作、表演和制作水平都在提升,臺劇給我們無限啟發(fā),也讓我們更加期待未來它所創(chuàng)造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