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白丹
良知王家涉
明朝首輔張居正比國子監(jiān)祭酒蕭良有年長24歲。一個是湖北荊州人,一個是湖北漢陽縣(今武漢市蔡甸區(qū))人,放到省級層面,二人就是老鄉(xiāng),都給明神宗朱翊鈞當(dāng)差。只不過張居正是首輔,地位挨到天花板了,皇帝年幼時,大政方針都由張居正制定。如果張居正起歪心,培植親信,自己坐上皇帝交椅也是可能的。但張居正是忠臣,絕對不會做出這種大逆不道的事來。
國子監(jiān)祭酒呢,相當(dāng)于教育部負(fù)責(zé)高考的官員,跟首輔大臣相比,級別差一大截。論職務(wù),張居正是蕭良有的領(lǐng)導(dǎo)。按說有這么多層關(guān)系,倆人能夠和平相處,事實卻是倆人在共事時不太和諧,互不來往。
張居正位高權(quán)重,身邊自然不缺溜須拍馬的,太監(jiān)馮保就算一個。某年,蕭良有參加會試,一舉奪魁,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狀元非他莫屬。偏偏張居正的公子張懋修也參加了這次考試,這就使問題復(fù)雜化了。設(shè)想一下,讓一介草民奪得狀元,首輔大臣的公子卻屈居第二,這讓領(lǐng)導(dǎo)情何以堪?于是,深諳官場法則的馮保精心謀劃,成功將張居正的公子運作為狀元,蕭良有為第二名。
世上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蕭良有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狀元被人家頂了包,也沒辦法,只有干瞪眼。張居正也不笨,知道狀元是怎么來的,水平有幾斤幾兩,可悲的是他沒有制止,竟然默認(rèn)了。馮保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在幫倒忙,害了領(lǐng)導(dǎo)。張居正日后遭到皇帝清算,偷換狀元這檔子事成了一大罪狀。
蕭良有原本是尊重、敬佩張居正的,自從馮保將張居正公子運作為狀元且張居正未加制止后,蕭良有開始對張居正敬而遠之了。
張居正,正史中的形象很正面,勤勉,惜才。鑒于蕭良有的才能,張居正找人捎話給他,讓他跟著自己干。因張公子頂包之事,蕭良有婉言謝絕。
朝廷重臣嚴(yán)嵩與徐階是死對頭,水火不容。最終,徐階勝出,嚴(yán)嵩被拍熄火。在他們二人明爭暗斗時,張居正兩邊都不得罪,跟倆人都蠻合得來。張居正深得太后和皇帝信任,輔佐萬歷皇帝開創(chuàng)了“萬歷新政”。
“萬歷新政”中比較著名的是“一條鞭法”“考成法”。所謂“一條鞭法”,就是把各地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打捆,合理征收勞役,堵塞稅收漏洞。此舉使朝廷的庫銀一下就增加幾百萬兩,百姓的稅負(fù)又得以減輕。這項改革措施,讓國家創(chuàng)收,讓老百姓得利,顯然犧牲的是有錢人的利益。那些王公貴族、地主對張居正不恨得咬牙切齒?所謂“考成法”,類似于今天的考勤,考勤表一式3份,由本人、單位和上級分別記錄,相互監(jiān)督制約??记趯Φ蒙虾谜f,對不上就要核查,看是哪里出了問題,若是單位和上級記錄有誤,則予以更正:若是本人弄虛作假,就要問責(zé),讓官員不敢懶政。總之,“萬歷新政”促進了全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
別以為在皇帝身邊工作就很風(fēng)光,別忘了還有“伴君如伴虎”這一說。張居正盡管為朝廷做了不少事,但也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包括小皇帝。皇帝年幼時,想搞一次燈火晚會熱鬧熱鬧,可張居正就是不讓搞,講了一通大道理,核心意思是讓皇帝過緊日子,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防汛抗旱需要花錢,邊疆打仗需要花錢,不節(jié)省開支怎么行呢?這哪里是大臣跟皇帝說話,分明是老子跟兒子嘮嗑。小皇帝表面上雖然答應(yīng)了,但心里很不爽。
實事求是地說,張居正完全是為朝廷節(jié)約,避免浪費,也是為了樹立皇帝節(jié)儉、親民的形象。但他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天下可是人家朱翊鈞的,人家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與你何干。果然,明神宗朱翊鈞親政后,隨便找了個理由,就抄了張居正的家。在古代,想整一個人還不容易?整人的“理由”一抓一大把。萬歷皇帝下旨將所賜張居正璽書、四代誥命悉數(shù)收回,親屬發(fā)配邊疆。
墻倒眾人推,蕭良有完全可以公報私仇,出一口惡氣。以蕭良有的狀元被張居正的公子頂包這事兒來說,蕭良有選擇跟大臣們一樣落井下石,外人可以理解,且無話可說。即便不落井下石,保持沉默也是一個選項。如果這樣,那就不是善良的蕭良有了。
蕭良有逢人就公開宣講張居正的功績,上奏皇帝,為張居正喊冤。畢竟張居正功勞擺在那兒,沒有把人得罪干凈,形勢開始反轉(zhuǎn),輿論的天平對張居正越來越有利,萬歷皇帝對其收手。從蕭良有對待張居正這事可以看出,衡量一個人的人品怎樣,要在關(guān)鍵時候才看得出來。別看一些人平時在一起吃吃喝喝,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酒肉朋友,你一旦有事,這些人跑得比兔子還快。交朋友要交蕭良有這樣的人。
但是,一個人再會為人,再怎么小心翼翼,你太有才就是“問題”,別人就不舒服。這不,有人上奏皇帝,說蕭良有有野心?;实鄄]有追究,倒是蕭良有覺得官場險惡,把張居正的下場一想,覺得當(dāng)官很沒意思,便炒了皇帝魷魚,回漢陽縣養(yǎng)老了。
回到故土的蕭良有,原先忙忙碌碌,突然閑下來,有點不適應(yīng),就天天去王家涉釣魚。釣魚不是為了吃魚,主要是打發(fā)時間。他也常常思考,大明王朝忠奸不分,被人取而代之是遲早的事。果不其然,之后只經(jīng)歷了萬昌、天啟兩代,崇禎就被李自成攆出了紫禁城。當(dāng)然,這一局面蕭良有沒有看到。
在王家涉湖邊,無論天晴還是下雨,總能看到有個戴草帽釣魚的老人,不用猜,那準(zhǔn)是蕭良有。
后襄河楊柳搖曳生姿
明明是湖,卻叫河——后襄河,江城武漢166個湖泊之一。
武漢東湖邊有湖北省博物館,我陪客人去過若干次,很有看頭。只說兩件鎮(zhèn)館之寶就讓人目瞪口呆:一是“越王勾踐劍”。鑄工精湛,歷經(jīng)千年滄桑,仍寒光閃閃,上鑄篆書“越王鳩潛(勾踐),自乍(作)用劍”,被稱為“天下第一劍”。二是“曾侯乙編鐘”。編鐘出自隨州,隨州出過皇帝楊堅。編鐘由65件青銅編鐘組成龐大樂器,音域跨5個半八度,12個半音齊備。其高超的鑄造技術(shù)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稱為稀世珍寶。后襄河湖邊也有武漢博物館,為創(chuàng)作長篇文化散文《滄桑百湖》,我專程去過。畢竟只是武漢一地的文物,武漢博物館的館藏文物與湖北省博物館館藏的全省頂尖文物相比,要稍遜一籌,卻也不乏精品,如商獸面紋十字孔甕、東漢神獸鏡等。
如此看來,博物館是不能離開水的,離了水的博物館就少了厚重;湖泊也是離不開博物館的,離開了博物館的湖泊,就少了文化氣息。后襄河有武漢博物館作支撐,文化氣息就濃,濃得能擰出水來。
后襄河的風(fēng)景不錯,無論是水還是樹,無論是草還是花,美不勝收。印象深刻的,是湖邊栽有許多楊柳,沿著湖泊的走勢,蜿蜒布局。那是一種觀賞價值極高的樹種,偉岸而不失妖嬈,亭亭玉立。有了樹,就引來了鳥兒嘰嘰喳喳,就有了生氣。我曾經(jīng)在某地大街上看到過楊柳,記不清是哪座城市了,雖然是一樣的樹,一樣的葉,給人的感覺卻是怪怪的,沒有生機,沒有靈魂,就琢磨著少了點什么。到了后襄河邊才弄明白,原來是缺水。似乎,楊柳天生就是為湖泊、河道生長的,湖泊、河道天生就需要楊柳來陪襯。楊柳配湖泊,湖泊配楊柳,那是天下絕配。
楊柳,《百家姓》中的兩個姓氏。楊柳樹原先并不姓楊,姓柳?!傲鴺洹币酌皸盍迸c隋朝一個叫楊廣的皇帝有關(guān)。楊廣上任伊始,還是想干一番事業(yè)的,與后來不理朝政、吃喝玩樂、聲色犬馬、荒淫無度的他判若兩人。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楊廣的第一把火就是鑿?fù)ㄓ罎?、通濟渠,修建京杭大運河。抓經(jīng)濟、修運河原本不錯,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可惜好事沒有辦好。由于宣傳不到位,濫用民力,天怒人怨,最終導(dǎo)致了隋朝的覆亡,被他的表兄李淵端了鍋,改了朝換了代,那是后話。
某天,大臣、文學(xué)家、書法家虞世基上奏皇帝楊廣,奏請在堤岸栽種柳樹,既是風(fēng)景,又能護坡,一舉兩得。后人說隋煬帝楊廣是暴君、昏君,但植樹造林卻不糊涂,知道植樹造林有益無害,當(dāng)即準(zhǔn)奏,并提著鍬把親自參加植樹活動。在皇宮里待久了,批不完的奏折、議不完的朝事,頭昏腦漲,渾身酸疼。出宮植樹,享受陽光,享受自然,心曠神怡。楊廣一時興起,賜柳樹姓楊,享受皇姓待遇,從此柳樹便稱作“楊柳”。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楊柳對環(huán)境要求不高,適應(yīng)性較強,從不挑三揀四,隨便往哪里一插,就能生根發(fā)芽,哪怕做成打杵也能成活,特別喜愛岸邊水旁。加上形象好,枝條柔軟綿長,婀娜垂地,隨風(fēng)款款輕擺,現(xiàn)千種風(fēng)姿,展萬種風(fēng)情,人見人愛,歷代文人墨客寵愛有加。因“柳”“留”同音,古代文人常借此來表達自己的不忍離別之情。楊廣表兄李淵主政后的唐朝最為盛行,詩人們留下了大量精品詩文,白居易寫過《楊柳枝》,杜甫更寫過膾炙人口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歌好懂:兩個黃鸝在新綠的柳枝上嗚叫,一行白鷺在天空飛翔。憑窗望去,西山雪景好像是鑲嵌的一幅畫,門外停泊著來自東吳、暢行萬里的船只。意境也頗為優(yōu)美: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早春時節(jié)嫩芽初發(fā)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構(gòu)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營造出清新輕松的氛圍。
在后襄河湖泊,不知是因為下雨還是別的緣故,我暫未看見黃鸝、白鷺,僅看見
只不知名的水烏在水中孤獨地劃行。不過不要緊,后襄河公園遍布楊柳、石頭、棕樹、水草,充滿野趣,這里是烏兒的天堂。如此好的水、如此好的樹,何愁烏兒們不來?
一定會來的。
美哉,月湖
每次從武昌乘坐汽車去漢口,都要路經(jīng)月湖,我往返了無數(shù)次,卻從未用正眼看它。月湖在古琴臺邊,或者說古琴臺在月湖湖畔。月湖,顧名思義,形似月亮,月亮落在湖中,戀人們在湖邊漫步、賞月,浪漫得不能再浪漫。想象中的月湖,一定美得讓人窒息。而當(dāng)我從1路電車下來時,眼前的“月湖”卻令我大失所望,一個比足球場還窄、還小的湖泊橫臥在一旁。稱它是湖泊,真有些勉強,純粹就是一小水蕩子。
這里是武昌、漢陽、漢口交會之地,有若干趟公交車在古琴臺車站???,或許是看多了江城武漢的大美湖泊,看花眼了吧,一般的湖泊根本提不起興趣;又或許是生活節(jié)奏加快,有諸多事情等著去做吧,反正腳步匆匆的人們都懶得瞅它一眼。
月湖呈長方形,本就不大,還干涸了約三分之一,裸露出半塘枯枝敗葉。若以人來類比,是那種容易被記錯、歪瓜裂棗的粗俗之人。我沿著湖邊走了一段,頓覺索然無味,無趣得很,遂向人打聽怎么去古琴臺。經(jīng)路人指點,橫過馬路,又見一湖泊,眼前頓時一亮,心頭也隨之一顫:“這里是月湖?先前看到的湖泊難道不是月湖?”月湖公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這就是月湖,古琴臺公交車站邊的小塘只是月湖的一部分,算作子湖。哦,我算明白了,眼前的月湖,如果說是我們宜昌人說的正屋,先前看到的月湖那就是一偏廈。
月湖古時不叫月湖,叫“卻月湖”,很詩意的一個名字。據(jù)史料記載,東漢戴監(jiān)軍在魯山(今武漢市龜山)筑“卻月城”,形如卻月,故名。月湖也就得名卻月湖。古月湖由東月湖、西月湖和湯月湖等部分組成,是現(xiàn)在月湖的6倍多。但世事滄桑,東月湖(全部)、湯月湖(部分)早已隨風(fēng)而去,現(xiàn)在的月湖即為西月湖,湖也不是月形而成牛形??拷徘倥_公交車站的“偏廈”,恰似牛的尾巴;牛蹄處,古琴臺給月湖發(fā)力,月湖給古琴臺生輝,相得益彰。周圍四旁砌石立岸,垂柳居多,繞湖一周,下垂的柳條,像滾落的瀑布,砸向湖中。古琴臺時有琴聲傳來,這邊的鳥兒、青蛙跟著鳴唱,還有小橋、靜水、荷葉,一片詩情畫意。遠處的琴臺大劇院氣勢恢宏,據(jù)說,規(guī)模僅次于國家大劇院。人在龜山下、古琴臺、月湖邊,一邊聆聽高山流水,一邊觀賞那山、那水、那景,真的很享受。
二
我是先知道電影《知音》,后知道古琴臺的。20世紀(jì)80年代看過一部叫《知音》的電影,劇情忘光了,但男女主演還記得。男主角叫王心剛,女主角叫張瑜,都是當(dāng)時的影星,紅透了半邊天。
電影《知音》有個主題歌,這部片子看的人少,但歌還有人唱。原唱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她的咬字、行腔、氣聲處理十分到位。歌曲《知音》經(jīng)久不衰,以至于音樂響起,人們就搖頭晃腦、手打著節(jié)拍哼唱起來:
山青青
水碧碧
高山流水韻依依
一聲聲如泣如訴
如悲啼
嘆的是
人生難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難覓
山青青
水碧碧
高山流水韻依依
一聲聲如頌如歌
如贊禮
贊的是
將軍撥劍南天起
我愿做長風(fēng)繞戰(zhàn)旗
《知音》片名、主題歌名、歌詞中的“高山流水”,都來自琴臺。古琴臺,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后多次重修,是為紀(jì)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鐘子期而修建的。
相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音樂大師俞伯牙先生路經(jīng)漢陽,夜泊江岸。當(dāng)晚明月高懸,景色清新,伯牙撫琴抒懷,引來樵夫鐘子期?!读凶印珕枴份d: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边@是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師,琴藝了得,鐘子期善于欣賞音樂。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在登高山,鐘子期高興地說:“彈得真好??!我仿佛看見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想著流水,鐘子期又說:“彈得真好?。∥曳路鹂吹搅撕棋慕?!”伯牙想到什么,鐘子期就能從琴聲中領(lǐng)會到什么,所謂知音是也。
俞伯牙,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湖北荊州人,按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著名音樂人、作曲家。鐘子期,湖北漢陽人,是一個背沖擔(dān)、拿板斧的樵夫,通俗地說,就是以砍柴賣柴為生的人。不過,鐘子期原是楚國貴族,他不愿為官,與好友隱居山里,結(jié)草為廬,才以打魚、砍柴為生的,要不,他的音樂天賦咋這么高呢。倆人地位懸殊,卻因為音樂而成為知音,遂拜交為摯友,約定來年再相會。
第二年,伯牙如約而至,不料子期已不幸病故。鐘子期去世后,其族人移居此地,形成村落,名“鐘家村”。鐘子期葬于馬鞍山下,伯牙悲痛萬分,在子期墓前彈奏《高山流水》。曲終后,伯牙因失去知音而倍感孤寂,傷心欲絕,便扯斷琴弦,摔碎琴身,發(fā)誓永不彈琴!作為一名畢生熱愛音樂、為音樂獻身的大師,如果不是因痛失知音而傷感到極致,怎么會下此決心呢?
三
放到今天,張之洞絕對是一個招商引資的能人,也是一位深受百姓愛戴的公務(wù)員。一個河北人,不遠千里,來到湖北,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建了許多廠,辦了許多學(xué)校(自強學(xué)堂,今武漢大學(xué)前身;農(nóng)務(wù)學(xué)堂,今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前身;湖北工藝學(xué)堂,今武漢科技大學(xué)前身;湖北武備學(xué)堂)。為了紀(jì)念他,武昌有條路就叫“張之洞路”,在閱馬場附近。
張之洞在湖北擔(dān)任的職務(wù)是“湖廣總督”。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職務(wù)?清政府的“省長”不叫“省長”,叫“巡撫”,湖廣總督管湖北、湖南兩個省,因此權(quán)力比省長大。他在擔(dān)任湖廣總督時,在漢陽建立了湖北紡紗局、織布局、繅絲局、制麻局、漢陽鐵廠、鋼藥廠、湖北槍炮廠等實業(yè),奠定了武漢地區(qū)工業(yè)的基礎(chǔ)。不過,“紡紗局”“織布局”“繅絲局”這些企業(yè)名稱有點意思,既不叫“公司”也不叫“廠”,叫“局”,“局長”比“經(jīng)理”“廠長”聽著順耳。
漢陽兵工廠坐落在龜山腳下月湖湖畔,廠址設(shè)在這里,倒不是因為這里是什么風(fēng)水寶地——張之洞才懶得找風(fēng)水先生算卦。相反,建廠和生產(chǎn)過程很不順利。先是制槍廠不慎弓發(fā)大火,將房屋及設(shè)備全部燒毀,差點導(dǎo)致兵工廠黃了;后是兵工廠發(fā)生爆炸,包括兵工學(xué)家徐建寅在內(nèi)的16名員工全部以身殉職。選址月湖湖畔,主要還是考慮水陸交通暢達,更重要的是湖北大冶產(chǎn)鐵,圖個方便,省點運費。
漢陽兵工廠生產(chǎn)的步槍,因廠址地處漢陽,俗稱“漢陽造”。該步槍即便在當(dāng)時也并不先進,原型為外國1888式,存在裝彈和退彈困難、抽殼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問題,是外國的淘汰貨。清政府卻把它當(dāng)成寶,不惜花巨資購買設(shè)計資料和生產(chǎn)機械。但不管怎樣,總算有了自己的兵工廠,加之后來對槍械、刺刀等進行了技術(shù)改造,就更具有本土特色了。“漢陽造”在國內(nèi)存在了將近50年。
現(xiàn)在來看“漢陽造”,那就是一燒火棍。但就其影響力而言,中國兵器史、戰(zhàn)爭史均繞不開“漢陽造”,其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