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微,常慶華
(河北燕達醫(yī)院,河北 三河 065201)
炭疽是炭疽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人接觸患炭疽的動物(牛、羊、馬等后可以被傳染而患?。?。主要表現為皮膚炭疽、肺炭疽、腸炭疽。由于經濟的發(fā)展以及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目前自然發(fā)生的炭疽病例明顯降低?,F報告2 例本院臨床門診診治的皮膚炭疽患者,以提高臨床工作的警覺性,避免誤診、漏診。
病例1 患者男性,30 歲,牛羊肉屠宰場工人。因右上肢皮膚局部破潰4 d 于2021 年8 月18 日就診?;颊? d 前右上肢局部外傷后出現紅色丘疹,伴瘙癢,未予特殊治療,丘疹逐漸增大,發(fā)展成環(huán)形水皰,中央有凹陷。2 d 前出現右側腋下淋巴結腫大,皮疹輕度疼痛伴周邊紅腫,中央輕度破潰滲出伴有黑色結痂。追問病史,患者自訴其工友(2 例)有類似癥狀。體格檢查:體溫正常,意識清,一般狀態(tài)好。皮膚科情況:右側前臂可見約2.5 cm×3.0 cm 大小環(huán)形水皰,水皰呈松弛性,周邊皮膚有明顯非凹陷性紅腫,中央可見壞死性黑色焦痂、伴稍許破潰滲出,伴同側腋下淋巴結明顯腫大,見圖1。
圖1 1 例30 歲男性炭疽患者臨床照片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示中性粒細胞比例0.498,嗜酸粒細胞比例0.06;肝腎功能、尿常規(guī)、離子水平、心電圖、胸部CT 未見異常。血清檢查炭疽抗體陽性。臨床診斷:皮膚炭疽;治療:青霉素注射液4 800 000 U 靜脈滴注,2 次/d,治療2 周后,皮疹腫脹明顯消退,水皰全部吸收結痂,繼續(xù)治療10 d 后患者出院。
病例2 患者男性,34 歲,系病例1 工友。因右手中指皮膚紅腫疼痛5 d,于2021 年8 月18 日就診?;颊? d 前右手中指局部外傷后出現紅色丘疹,伴輕度疼痛,未予特殊治療,丘疹逐漸增大,發(fā)展成環(huán)形水皰,中央有凹陷。2 d 前皮疹疼痛加重,出現右側腋下淋巴結腫大,中央輕度破潰滲出伴有黑色結痂。體格檢查:體溫正常,意識清,一般狀態(tài)好。皮膚科情況:右手中指可見直徑約3 cm 大小水皰,表面緊繃發(fā)亮,周邊紅腫,中央可見壞死性、凹陷性黑痂,伴同側腋下淋巴結明顯腫大,見圖2。
圖2 1 例34 歲男性炭疽患者臨床照片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計數13.6×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7.42×109/L。血清檢查炭疽抗體陽性。診斷:皮膚炭疽;治療:青霉素注射液4 800 000 U靜脈滴注,2 次/d,治療2 周后皮疹腫脹明顯消退,水皰全部吸收結痂。
炭疽是由炭疽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急性傳染病,主要有:皮膚炭疽、腸炭疽和肺炭疽3 種臨床類型。皮膚炭疽多見于面、頸、肩、手、足等皮膚暴露部位;主要發(fā)病為炭疽桿菌入侵破損皮膚以后,在皮膚、黏膜局部大量繁殖,釋放炭疽毒素,造成局部皮膚組織水腫、壞死和出血,因而形成原發(fā)性皮膚炭疽[1]。皮膚炭疽的病例約占全部炭疽病例的95%,其中手部炭疽病例占皮膚炭疽病例的絕大多數[2]。
皮膚炭疽潛伏期一般1~5 d。皮膚炭疽初期主要表現為小的、無痛性的、紅色斑疹,之后48~72 h內可發(fā)展為斑丘疹,繼而成為水皰狀,伴有周圍組織不同程度的腫脹,隨后水皰破裂,可出現潰瘍創(chuàng)面,創(chuàng)面慢慢變成棕褐色,最后表面形成黑色焦痂,其周邊可有明顯水腫及衛(wèi)星灶。此外,該病的另一個特點是創(chuàng)口早期無明顯疼痛;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發(fā)熱、局部淋巴結腫大、全身乏力等癥狀[3]。腸炭疽臨床癥狀輕重不一,經常表現為胃腸炎、急腹癥,胃腸炎患者潛伏期短,一般為12~18 h,主要臨床表現為持續(xù)性嘔吐、腹瀉、大便不帶血,里急后重感不顯著;急腹癥往往發(fā)病急,有全身中毒并伴有胃腸道癥狀,可出現休克、缺氧,病程短而快,迅速死亡;肺炭疽通常表現為高熱、寒戰(zhàn)、呼吸困難,嚴重甚至出現氣急、紫紺、大汗、心率增快等,往往還出現支氣管炎、肺炎及胸腔積水,可繼發(fā)腦膜炎,患者每在急性癥狀出現后24~48 h 期間常因呼吸與循環(huán)衰竭而導致死亡[4]。
根據患者職業(yè),接觸史及臨床特征性的皮損及發(fā)病部位可提示本病,局部取材涂片和培養(yǎng)找到致病菌即可確診[1]。群眾普遍缺乏對炭疽的了解,防病意識差,一般發(fā)病4~7 d 后才到正規(guī)醫(yī)院接受治療,且實驗室確診需培養(yǎng)時間長,存在采樣不合格,試劑、實驗室誤差等原因造成假陰性多,故本病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診斷及實驗室診斷[5]。
皮膚炭疽應與其他感染性皮膚病相鑒別,比如癰、丹毒、溶血性鏈球菌性壞疽、蜂窩織炎、牛痘和羊痘等[6]。
治療首選青霉素,治療皮膚炭疽時,應盡早、足量、規(guī)范使用[7]。如對青霉素過敏,可以使用氨基糖苷類、大環(huán)內酯類、喹諾酮類或四環(huán)素類抗菌藥物,為防病菌擴散從而引發(fā)敗血癥,嚴禁對病灶切除或切開引流,也不可擠壓,有明顯毒血癥狀者,可聯合糖皮質激素及必須的支持治療[8]。伴有敗血癥或為肺、腸炭疽則應加大青霉素用量、延長治療療程,此外還可加用鏈霉素或氯霉素或磺胺嘧啶等。
皮膚炭疽一般預后良好,若出現嚴重并發(fā)癥,病死率可達15%~25%;肺炭疽常并發(fā)菌血癥、休克、腦膜炎,一般呼吸衰竭后1~2 d 內致死亡,病死率仍高達80%~100%;腸炭疽易并發(fā)感染性休克,一般起病后3~4 d 內致死亡,病死率為25%~75%。
以上2 例患者均來自同村系工友,從事接觸活畜牛羊工作,且均有外傷史,同村人員有類似癥狀、且有炭疽典型皮膚表現,考慮皮膚炭疽;2 例患者分泌物培養(yǎng)未見異常,考慮可能與標本采集滯后、患者自行應用抗菌藥物有關,血清檢查炭疽抗體陽性,符合臨床診斷病例。
炭疽常呈地方性分布,主要流行于農牧區(qū),危害人類健康及畜牧業(yè)發(fā)展[9]。流行因素明確,可被完全有效控制[10]。隨著現代交通運輸業(yè)的飛速發(fā)展,病畜流動范圍廣,輸入性炭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臨床上出現水皰伴中央壞死性黑痂、周邊皮膚組織紅腫、伴同側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時,臨床醫(yī)生要仔細詢問患者病史,高度警惕皮膚炭疽的可能,以免誤診漏診,早隔離、早上報,避免疾病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