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源 江蘇省無錫市梅村實驗小學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傳統德育模式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當前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要想真正提高德育質效,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德育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本文結合實際,淺析生活教育概念,以及與德育相融的實施路徑與策略,助推學生全面發(fā)展。
教育現代化要求小學德育工作與生活教育相融合,在立足于生本教育的基礎上充分整合生活、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資源,在教學的引領和指導下推進小學德育工作融入生活,融入實踐,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打好基礎。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與基石就是生活教育,其主張教育同實際生活相聯系,反對死讀書,注重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和獨立工作能力。小學生思想簡單,他們對具體形象的內容更容易接受。在當前小學德育中,倡導生活教育,旨在有目的、有計劃地借助小學生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將需要培養(yǎng)的思想與品德巧妙地融入其中,以便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獲得個體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生活教育理論倡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因而,小學生德育教育不僅包括學校,也包括家庭,乃至全社會。在學校,教師應該借助各種生活實踐,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掌握相應技能,塑造健康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家里,應該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自理能力與責任意識;在社會,應該幫助學生多方面了解社會文化、法律法規(guī),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是廣義的、全方面的,從課堂到家庭,再到社會實踐,可以說是融入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學校德育也應該是全方面的,與生活教育是完全相融的。如果過分注重課堂說教,忽視學生思想的實際培養(yǎng),必然會導致德育兩張皮,繼而影響到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谏罱逃c德育相融,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概述:
德育與學校教育相融。課堂是德育的主陣地,也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認知、意識與行為的主要途徑。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德育教材與學生討論道德問題,也可以借助其他學科,如語文、道德與法治等,探討社會民俗與公德,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知。
德育與家庭教育相融。葉圣陶認為,教育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而家庭教育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主陣地,教師要高度重視家庭教育作用,通過家長會、微信群等形式,督促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發(fā)揮示范效應,積極引導學生誠實守信,尊重師長,關心他人,積極向上。
德育與社會教育相融。陶行知指出,社會即學?!鐣旧砭褪菍W校,整個社會便是一所大學校。這是生活教育在空間上的擴展。生活教育的范圍不局限于學校,而是在整個社會,是借助學校教育的形式,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起來的整體教育,是“活”的教育。對小學生來說,實現德育教育社會化最好的方法就是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學生能夠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認識自我,從而提升德育效果。
以生為本,在課堂中落實生活德育 葉圣陶認為,教育的對象是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是教育事業(yè)的中心。主張教育是學生本位的教育,把學生看成是未來的主人、有生命的個體、教師的朋友。由于德育內容較為抽象,傳統教學中,不少教師大多還是傳統教法,通過枯燥說教的方式,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反而更加反感。倡導生活教育與德育相融,首先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主體、有生命的個體,在以生為本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在教學中落實生活德育。
立足文本,在課堂中建構德育陣地。葉圣陶認為,課本是種工具或憑借,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或憑借。有了憑借,歷練才有著落。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文本,挖掘教材中隱藏的向善因子,并將其融入教學進行多元對話,讓學生有效地憑借教材,從容揣摩,積久成習。
在“我愛我們班”的文本教學中,向善理念的建構要引領學生在解讀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去思考如何用實際行動去踐行對班集體的熱愛。同時,向善理念的建構還要從生活中去捕捉,去挖掘,去探究,去整合,通過引領學生將文本學習與生活認知相融合,找到生活與文本知識的整合點,在生活的融入中去解讀文本內容,感悟文本的向善情感。此外,教師還要引領學生將文本的學習延伸到生活實踐中去,在課堂學習中建構向善理念,在生活實踐中發(fā)展向善理念。
挖掘文本,在校園中夯實德育內容。陶行知生活理論注重課程開發(fā),注重知識的“活化”和“生命化”,強調知識的“對話者”功能。校園也是德育的主陣地,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校園環(huán)境的影響作用,盡可能讓校園里的每一面墻壁、每一棵樹都發(fā)揮教育熏陶作用,繼而幫助學生鞏固向善情懷。
在“我是班級值日生”的文本學習中,從值日生的工作中明確責任和擔當,初步建構生活中的向善情懷,以勞動為美,以奉獻為美,以團結為美。可以借助班級值日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感;繼而從班級擴展到校園,從班級值日生擴展到學校運動會參與值日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與團結協作精神,從而鞏固向善情懷。
解讀文本,在活動中落實德育思想。陶行知在杜威的基礎上,提出“教學做合一”。教師要眼中有生,重視學生,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并在活動中鞏固向善德育教育。為此,開展小學德育工作時,要引領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于生活實踐里去深入落實向善德育,推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在“裝扮我們的教室”的文本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育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創(chuàng)造班級實踐真諦,可以將教室裝扮落實在實踐活動中,將向善德育以生活化、實踐化、常態(tài)化、自主化的形式自然地開展??梢越Y合學生實際進行分組,有的負責黑板報,有的負責屋頂裝飾,還有的可以布置周邊環(huán)境……。如有必要,可以讓學生先行設計,通過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裝扮,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真善美。
以家為點,在家庭中滲透生活德育 生活教育倡導三位一體。家庭是學生學習、生活最為重要的陣地,也是德育顯化的主要陣地。德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校表現,更要關注學生的家庭表現,防止學生在學校、家庭言行不一。教師可以采用家訪、微信群、電話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并且有機滲透德育內容,助力學生將學習內容轉化為行為習慣。
在家庭生活中滲透德育學習。陶行知指出,教育教學要以生活為中心,以生活為指導,要交給學生活的書、動的書、真的書和用的書。為此,生本教學理念下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要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通過實踐化學習去深入認知文本,融入性地體驗思想,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學習。教師要重視家庭作用,借助微信群、家長會等形式,巧妙將相關學習內容融入家庭生活教育。
在“我們生活的地方”的文本學習中,生活教育理念的融入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從對生活的地方的自然山水、豐富物產和鄉(xiāng)親鄉(xiāng)情的解讀中去感受家鄉(xiāng)的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學生家庭為點,鼓勵家長利用假日,帶學生進行踏青、春游、郊游等,引導他們感受家鄉(xiāng)山水的自然魅力。
在家庭實踐中融入德育內容。葉圣陶認為,凡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yǎng)成一種習慣。家庭是學生進行實踐、鞏固德育內容、化知識為行為習慣的主要陣地。教師要高度重視家庭課堂,盡可能地引導家長在其家庭活動中鞏固學生所學內容。
在“我們不亂扔”的文本學習中,以真為本的德育工作開展從實踐體驗中分析我們喜歡的情景、干凈的真正意義、這樣做不行的原因、我能做到的目標,在系統化、條理化的實踐分析中建構學生在生活中要學會身體力行,要在樹立保護身邊環(huán)境意識的基礎上從我做起,不亂扔垃圾,為保護環(huán)境、美化家園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家庭規(guī)則中融入德育理念?!蛾P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指出,要在立德樹人的定位上強化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和協同育人的科學整合。為此,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要定位“做人”根本目標,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作用,利用家庭規(guī)則,注重“第一次”,強化生命德育本位,在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教育中引領學生去創(chuàng)造新生活。
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主題班會開展中,在以學為本、定位做人根本目標的基礎上,可以指導家長重視學生“第一次”,并引導他們嘗試與學生建構家庭規(guī)則,引領他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去探究生命德育的本位,在定位價值、實現價值和創(chuàng)造價值中去思考如何“扣好人生第一??圩印?,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維度去彰顯個人價值。
以合為要,在社會中滲透生活德育 相對而言,三位一體中社會教育是較為薄弱的。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教師可以用好學校實踐活動,聯系家長成立各種調研小組、考察小組、志愿者小組等,并且充分挖掘周邊社會人脈關系,組織他們到農場、生態(tài)園、工廠進行調研走訪,在滲透德育教育的同時,也能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在社會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體驗。陶行知指出,教育教學要在大自然和大社會中去辦。為此,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德育的開展要引領學生在社會中去學習,去認知,去理解,去體驗,去發(fā)展。
在“好少年在行動”的主題實踐活動中,引領學生在“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明確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基礎上學習、體驗和發(fā)展。一是在社會實踐中認知責任感、使命感和擔當感,從了解社會生活中工作崗位上人們的堅守、奉獻中認知愛崗敬業(yè)的精神。二是在社會實踐中去體驗愛國、敬業(yè)、誠信和友善的好品質,從社會細節(jié)中發(fā)掘和感受良好的品質,在深入體驗中認識到要做有品德、有知識、有責任的新時代好少年。三是在社會實踐中去發(fā)展,從自我價值的實現中去奉獻社會、服務社會,以奉獻為榮,夯實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自然中探究,在探究中建構。陶行知指出,要以大自然為學生的生物園,將教育教學放在大自然中去辦。為此,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要在生本學習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在自然中去探究,在認知自然、發(fā)現自然和探究自然中建構良好的道德品質。
在“我愛家鄉(xiāng)的山和水”的文本學習中,有條件的學??梢越M織各類郊游,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跋山涉水”,在對家鄉(xiāng)的山和水的觀察中建構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情感;如有條件,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志愿活動和各種演出,繼而感受家鄉(xiāng)風俗、民情民風,體驗不一樣的家鄉(xiāng)風景;如有必要,還可以組織學生成立調查組,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等形式,了解家鄉(xiāng)變化,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fā)展真理,在解讀家鄉(xiāng)中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落實。陶行知指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育過程是引導學生自己學習,學會自學,以至堅持終身自學的過程,教育就是教人自我教育,同時教學相長,互相教育。為此,小學德育工作要充分發(fā)揮社會教育陣地作用,秉承“人本”教育原則,在自我管理中深化學生道德實踐。
在“我們不亂扔”“大家排好隊”和“我們小點聲”的系列道德學習和實踐中,要在人本原則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自學、自究、自查、自省,并在自我管理中深化學生道德實踐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發(fā)展。在生活實踐中結合現象、問題去探究原因和對策,并在“人本”學習和自我管理中實現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實現生活教育與德育工作的自然融合和協調發(fā)展。
總之,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要立足于生本原則,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指導下推進生活教育的融入和整合,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推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在教學做合一理念的指導下實現生活德育、向善德育、體驗德育和人本德育的科學整合,并在生活教育的引領下讓學生在大自然和大社會的學習中成為求真之人、創(chuàng)造之人和發(fā)展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