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
蔣秀梅的陶瓷繪畫與刻瓷作品清麗雋秀,沉靜雅致。在她筆下,慈慧的神佛、翩妍的仕女、雄渾的山水、鮮麗的花鳥,皆簡逸柔暢,意境迭出。
瓷器質地溫潤細膩,色澤晶瑩光潔。在諸多陶瓷裝飾技法中,陶瓷繪畫與刻瓷講求和雅,在保持瓷器簡素風格的基礎上,融詩情畫意于瓷面之上,繪山水幽深,刻人佛百態(tài),極具藝術效果。山東淄博地區(qū)的陶瓷繪畫與刻瓷藝術在全國范圍內(nèi)獨樹一幟,推陳出新,生機勃勃。出生于淄博博山的蔣秀梅,已堅守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近50年。對她而言,瓷亦人生,人生無反復,“陶瓷藝術亦永無止境”。
瓷藝制雅韻
蔣秀梅結緣陶瓷藝術,得益于淄博博山陶瓷行業(yè)的勃興,也得益于家學的熏陶。博山素有“中國陶琉之鄉(xiāng)”的美譽,蔣秀梅自幼跟隨家中長輩接觸陶藝制作,后向退休老藝人姜永夫學習陶瓷繪畫。1976年,她就職于博山工藝美術廠,正式開始從事陶瓷創(chuàng)作工作。在此期間,她積極利用業(yè)余時間參加美術培訓班,提升繪畫技巧,又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孝誠深入研習內(nèi)畫、陶瓷繪畫及刻瓷理論與技法,打下了扎實的陶瓷繪畫與刻瓷基礎。
窯火千年,鑄就了博山陶瓷的千姿百態(tài)、古樸溫潤。博山陶瓷承襲中原雅正之傳統(tǒng),以裝飾秀雅的美術陶瓷為特色,尤以刻瓷為精。2021年博山陶瓷雙年展在古窯匯集的顏神古鎮(zhèn)開幕時,蔣秀梅作為首批入駐的非遺大師,既感慨于家鄉(xiāng)陶瓷藝術的薪火相承、守正創(chuàng)新,又冀望借助這一平臺,“把博山陶瓷推廣、呈現(xiàn)給更多人,為顏神古鎮(zhèn)增光添彩”。
如今,67歲的蔣秀梅仍堅持潛心創(chuàng)作,她的作品根植于博山陶瓷藝術傳統(tǒng),凝重典雅,又不失秀逸靈動。在蔣秀梅看來:“陶瓷制作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十分重要,只有全心投入、全程參與,才能創(chuàng)作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币蚨?,不僅是繪畫、雕刻等陶瓷裝飾,從坯體的設計、制作到上釉、打磨、燒制等工序,她都參與其中。
近50年的陶瓷創(chuàng)作,錘煉出蔣秀梅在陶瓷裝飾技法上的爐火純青,她用筆墨和刻刀在瓷面上繪就世相百態(tài),山水簡括,人物清雅,意境悠遠,韻味綿長。觀賞蔣秀梅的陶瓷作品可以感知到,美是其中一以貫之的要旨。以仕女、佛像為代表的人物,以及傳統(tǒng)山水、花鳥,是其陶瓷作品中較為常見的題材。佛像的慈悲安詳、仕女的雍容婉約、山水的磅礴蒼茫、花鳥的秀麗輕靈,構筑成蔣秀梅的陶瓷美學世界。
遵循傳統(tǒng)卻不古板,蔣秀梅對傳統(tǒng)題材的把握和呈現(xiàn)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這體現(xiàn)為“將創(chuàng)作者個人的生活觀察、體驗和思考融入作品”后的個性化設計。蔣秀梅熱愛生活,并能將生活意趣提煉為藝術元素。其作品構圖巧妙,技法精微,一繪一刻,皆線條流暢,細膩生動,寫就自然與生命的斑斕色彩。在陶瓷技法上,她試圖打破釉面繪畫裝飾的固定模式,結合新型釉料的油黏和流動性能,在瓷面上巧用潑、灑、澆、畫、刻等技法,營造出清麗明朗的畫面效果。
刀筆寫精微
或工筆,或潑彩,蔣秀梅的陶瓷彩繪作品以妙色寫繪山河人情,清美柔雅?!妒伺畧D》瓷盤釉面純凈潤澤,在畫面中心,一位眉如遠山、眸含秋水的仕女背倚山石,裙裾輕盈,神態(tài)恬靜,身姿綽約,恰如杜甫《麗人行》中所云“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既富于靈動之美,又不乏朦朧婉約,極具獨特的女性魅力和文雅的審美意趣。其瓷繪色彩的運用和諧自然,令人賞心悅目,無論人物表情,還是衣飾紋路,皆繪制入微,栩栩如生。
《紅樓夢》中的女性人物也是蔣秀梅作品中較為常見的描摹形象。蔣秀梅自小開始接觸《紅樓夢》書目和劇作,其內(nèi)性情各異的女性角色各具魅力,觸動人心,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的刀筆之下,一幅幅清雅雋秀、細膩生動的紅樓仕女圖像得以呈現(xiàn),人物造型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而構思,形象鮮活,意趣盎然。
在博山陶瓷行業(yè)中,蔣秀梅善于將陶瓷繪畫與刻瓷技法巧妙結合??檀杉P、墨、色、刀為一體,需使用特制刀具在堅硬的瓷面上刻劃、鑿鐫各式圖案紋樣。蔣秀梅常言:“刻瓷與繪畫是密不可分的?!庇捎诖擅婀饣泊?,容易開裂,因此刻瓷工藝難度不小,特別是用刻刀表現(xiàn)頭發(fā)、衣紋等精細之處,頗見功力,需要創(chuàng)作者具備深厚的繪畫功底和純熟的鐫刻技藝。蔣秀梅的刻瓷彩繪作品在瓷面的方寸之間排奡縱橫,騰轉自如,其使用“密線體”刻畫的仕女人物,富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融的獨特美感;綜合使用點刻、線刻和面刻工藝刻畫的山水題材則糅合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山石勾勒法和西方繪畫中的光影明暗對比法,使山水變化的層次更為豐富自然。
《普度眾生》是蔣秀梅融合工筆重彩、釉刻、瓷刻工藝創(chuàng)作的一件代表作品。為了創(chuàng)作出富于感染力的觀音形象,她參觀了眾多寺院壁畫和雕塑,并大量翻閱以往記載有觀音形象的文獻和畫像資料,反復揣摩研究、繪制修改,才確定了最終圖樣。在創(chuàng)作時,蔣秀梅先在畫面四周用工筆重彩繪制花卉,后在釉上刻制花葉,經(jīng)燒制后,再運用刻瓷技法刻制觀音像,經(jīng)多次燒制后刻瓷上彩,制作流程復雜煩瑣。觀音雙目低垂,神情安詳,花葉象征繁華的大千世界,作品寓意觀音來到人世間救苦救難。從畫稿構思到燒制完成,蔣秀梅花費了近一年時間。對她而言,“這件作品是一種超越,更是一種信念”。其作品《如意善來》,則在繁花鋪陳之下,以白描技法繪刻慈慧肅穆的如來佛形象,線條勾勒流暢自然,彩繪的菩薩與尊者拜坐在如來佛身下,神態(tài)虔誠,一只彩繪的蓮花寶爐位于畫面正下方,構思巧妙,獨具匠心。作品整體色彩典雅端嚴,處理精微,層次分明。
古釉綻新彩
近年來,蔣秀梅將創(chuàng)作重點放在了對茶葉末釉瓷器的裝飾創(chuàng)新之上。茶葉末釉瓷器是博山陶瓷中的重要傳統(tǒng)品類,其原料產(chǎn)地之一就位于蔣秀梅所在的淄博市博山區(qū)山頭鎮(zhèn)。茶葉末釉屬于鐵結晶釉的一種,呈黃綠色,因釉色類如新春的碧茶細末而得名,燒制色調深淺不一,有鱔魚黃、鱔魚青、蛇皮綠、鱉裙綠、蟹甲青、黃斑點、老僧衣等諸多品種。其釉面上有錯落的黃綠色晶點呈現(xiàn),沉凝古樸,平和清麗。
在傳統(tǒng)釉色的基礎上,蔣秀梅將中國古典青綠山水繪畫與茶葉末釉巧妙結合,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青綠山水”茶葉末釉陶瓷作品。她將《千里江山圖》上的山勢橫亙、汀渚綿延通過釉上裝飾的方式刻畫在茶葉末釉面之上,畫面高遠恢宏,筆墨精妙,設色鮮明,艷而不俗,呈現(xiàn)出獨特的瓷上浮雕效果。
蔣秀梅提倡:“陶瓷藝術應不斷創(chuàng)新,凝結成每個人、每個時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這首要取決于大眾的接受度和喜愛度。因而,面向大眾的陶瓷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就顯得尤為重要。2023年,蔣秀梅帶著自己的陶瓷作品參加了多項行業(yè)展會,其初心是:一方面通過作品展示,彰顯陶瓷藝術獨特的美學價值,另一方面通過技藝展示,讓大眾走近和了解陶瓷藝術非凡的工藝魅力。在山東省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博覽交易會和中國(淄博)國際陶瓷博覽會等展會上,除傳統(tǒng)刻瓷作品外,蔣秀梅還帶去了茶葉末釉山水及花鳥系列作品,以及基于淄博紅葉文化創(chuàng)作的“鴻運當頭”系列作品,深受大眾喜愛。這些作品也亮相于淄博當?shù)氐亩嗵幘皡^(qū)中,成為具有淄博地域特色的非遺文化代表。
在蔣秀梅創(chuàng)辦的天成閣陶瓷藝術館的活動中,面向大眾的非遺體驗和教學也是極為重要的方面。蔣秀梅期望,通過陶瓷手繪的嘗試與互動,讓包括兒童和成人在內(nèi)的大眾群體能夠有更多機會近距離體驗和了解,從而喜愛上陶瓷藝術。在她心中,“非遺的賡續(xù)不僅需要技藝上的傳承,文化層面的弘揚和傳播也十分關鍵”。
瓷上繪妙色,刀筆蘊風骨。蔣秀梅一生以畫為媒,與瓷相伴,筆墨清雅,瓷韻流芳。關于未來,她表示會在大型陶瓷作品創(chuàng)作上做出更多嘗試,并在陶瓷裝飾技法方面尋求更多突破?;蛟S,博山陶瓷與其他地域陶瓷文化相融合的作品也會在不遠的將來與大眾見面。
蔣秀梅,中國工美行業(yè)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美術師,首批“大國非遺工匠”,山東省特級陶瓷藝術大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1957年出生于山東淄博博山一陶瓷世家,自70年代開始學習陶瓷制作、陶瓷繪畫及刻瓷工藝,從事陶瓷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近50年。作品以人物、花鳥、山水為專長,意境豐富,制韻高雅?!镀斩缺娚贰度悍紙D》《紅樓夢金陵十二釵》等多件作品榮獲國家級及省級工藝美術展賽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