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景區(qū)”收不收費,會不會也像現(xiàn)代大多數(shù)景區(qū)那樣要“門票”呢?我們可以跟隨清朝官員孫嘉淦的腳步,感受一下三百多年前的“景區(qū)”和“門票”。
泰山娘娘廟“票銀人二錢”
孫嘉淦,字錫公,山西人,乾隆年間名臣,當過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湖廣總督,還做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翰林院掌院學士,在京城是部院大臣,在地方是封疆大吏,地地道道的高官。但下面要說的故事發(fā)生在康熙年間,那時候?qū)O嘉淦還很年輕,還在翰林院當庶吉士,相當于實習生。
在翰林院做實習生不久,孫嘉淦的母親過世了,他辭去官職,丁憂守孝。守孝期間,妻子又不幸病逝,兒子也不幸夭折,他悲痛之余,百無聊賴,便計劃通過“旅游”來化解痛苦。
康熙六十年,即1721年,農(nóng)歷二月十四,孫嘉淦與一位科舉落榜的朋友結(jié)伴,離開北京,向南進發(fā)。他們過盧溝橋,過琉璃河,過白溝、雄安、任丘,從河北入山東,經(jīng)過德州,抵達泰安。
到了泰安,當然要爬泰山,孫嘉淦的目標是山頂,可是爬到半山腰,就被人攔住了。阻攔者說:“不可,山頂有娘娘廟,領官票而后得入?!保ㄒ娪趯O嘉淦《南游記》,以下凡未標明出處的,皆出于此)你們不能再爬了,山頂有娘娘廟(即碧霞元君祠),得買票才能上去。孫嘉淦問買票得多少錢,回答是“票銀人二錢”,每人2錢銀子。
2錢銀子是多少呢?10錢為1兩,清朝1兩銀子的標準重量為37克,所以1錢有3.7克,2錢即7.4克。按今天白銀現(xiàn)貨每克5.8元估算,7.4克還不到50元,并不算貴。然而,我們不能這么換算,因為白銀價格浮動極大,古代白銀的純度也較低,最標準的“紋銀”才含93%的純銀,當時7.4克白銀跟今天7.4克白銀的真實價值是不能畫等號的。那該怎么換算呢?得看當時白銀的購買力以及當時的收入水平。查《康熙實錄》,康熙六十年九月,山東新米市價為每石紋銀16錢。清朝1石的標準容積為60公升,大約裝米80公斤。16錢銀子能買80公斤大米,那么1錢銀子能買5公斤,2錢銀子能買10公斤。孫嘉淦去碧霞元君祠,每張門票的代價相當于10公斤大米。
再看收入水平。康熙給百官發(fā)俸祿,沿用順治十三年(1056年)的定例(該定例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當時孫嘉淦身為低品京官,丁憂以前的年俸只有40兩。40兩銀子等于400錢,一年不吃不喝,只夠買碧霞元君祠200張門票。
康熙年間,京杭運河北段要清理淤泥,通州官員雇民工做這項工作,給每個民工每月發(fā)放1兩,即10錢。與此同時,昌平官員統(tǒng)計賦稅,每畝耕地每年繳納田賦2錢銀子,成年男子每年繳納人頭稅2.8錢銀子(以上數(shù)據(jù)均出自康熙年間修訂的《順天府田賦考》)。也就是說,孫嘉淦去泰山買一張碧霞元君祠的門票,相當于通州民工6天的收入,相當于昌平農(nóng)民每畝地的田賦,相當于成年男丁大半個人的人頭稅。這么一比較,泰山碧霞元君祠要的門票實在很貴。
孫嘉淦最后買票沒有呢?買了,而且買了兩張,跟那位科舉落榜陪同出游的朋友一人一張。但是他們的旅游體驗卻很差,因為買票之后仍舊不能往上爬,賣票的人說,今天買票,明天才能登頂。次日凌晨,孫嘉淦與同伴再次爬泰山,千辛萬苦登頂成功,已經(jīng)是晚上,遠遠望去,山頂上繁星點點,可是走近了瞧,“男女數(shù)千,宿止道旁,燃炬以丐錢”。竟是幾千名乞丐打著火把攔路要錢。孫嘉淦感慨人心不古,同時也抱怨當?shù)毓賳T沒能盡到職責,搞得這么多百姓乞討度日。
究竟有沒有給乞丐錢,孫嘉淦沒有記載,只說他終于走進碧霞元君祠,“正殿五間,而三門皆有銅柵,門內(nèi)金錢積深二三尺,堂上有三銅牌,明末大珰所鑄,余無可觀,束廡廊下,石柱中斷”。僅有5間大殿,其中3間被銅柵欄圍著,隔著柵欄可以看見香客投入的銅錢,堆積厚度將近1米,正堂可以進去,豎著3枚銅牌,由明朝末年太監(jiān)鑄造,其余沒什么可看的,門廊下的石柱也斷了,無人修理。
從泰山下來,孫嘉淦又去曲阜參拜孔廟,然后離開山東,先后進入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西等省份,再轉(zhuǎn)回湖南,北上湖北、河南、河北,年底回到山西老家。這趟出游歷時大半年,經(jīng)過9個省份,游覽的名勝除了泰山碧霞元君祠外,還有曲阜孔廟、淮安韓信祠、揚州隋煬帝行宮遺址、鎮(zhèn)江金山寺、蘇州虎丘、杭州西湖、杭州岳飛廟、杭州靈隱寺、紹興鑒湖、富陽嚴子陵祠、南昌滕王閣、衡山南岳廟、全州光孝寺、桂林漓江、長沙道鄉(xiāng)臺、赤壁祭風臺、武漢黃鶴樓、遂平嵖岈山、禹州大禹祠、登封少林寺、登封中岳廟、豫北王屋山、易縣黃金臺、涿州軒轅臺……孫嘉淦將此番行程寫成長篇游記《南游記》,但他對絕大多數(shù)景點的描寫都非常簡略,沒有再提那些景點要不要“門票”。
出遠門去“旅游”,“門票”終歸是小錢
“門票”始于何時?如今很難考證。
按《東京夢華錄》第七卷記載,北宋京城開封西郊的人工湖金明池平常用來訓練水軍,每年農(nóng)歷三月會對外開放,人人可以游覽,但如果要在那里釣魚,“必于池苑所買牌子”,必須去金明池管理處買一張票。宋人筆記《麈史》則記載北宋洛陽的風俗習慣:每年春天,各私家園林對外開放,游客不管去哪一座園林參觀,照例都要給看園子的管家一筆“茶湯錢”,也就是小費。管家收了小費,不能全裝進自己腰包,照例要拿出一半交給主人。本質(zhì)上講,這筆小費就相當于門票,但具體數(shù)額可能是不固定的,游客大方就多給一些,小氣就少給一些。
《麈史》還記載,司馬光在洛陽有一座小型園林叫“獨樂園”,每年春天也對外開放,游客也會向他的管家支付小費。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春天,司馬光的管家看守獨樂園,總共得到20貫小費,將其中10貫上交,司馬光高風亮節(jié),一分錢都不要。他的管家同樣高風亮節(jié),用那10貫錢給司馬光蓋了座亭子。10貫錢能蓋一座亭子,說明不是一筆小錢,而司馬光獨樂園開放一個春天就能收入20貫錢,說明“門票”收入不算低。
如果說宋朝的一些“景區(qū)”已經(jīng)開始要“門票”,那么宋朝以前呢?按乾隆年間成書的大型地方志匯編《江南通志》記載,五代十國的后晉時期氣溫驟降,太湖封凍,湖邊出現(xiàn)一座冰山,當?shù)鼐用癖銓⑦@座冰山拖到岸上,用葦席圍起來,誰想進去參觀,必須拿出錢來。您看,這也算是“門票”,不正規(guī)甚至不合法的門票。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各種文獻浩如煙海,在宋朝和五代十國以前,也許早就有了“門票”,這需要感興趣的朋友去仔細鉆研,閱讀和梳理更多的文獻。拋開這個問題不談,我們最后來說說古代“旅行家”怎么解決旅行成本問題。
常識告訴我們,出遠門去“旅游”,“門票”終歸是小錢,真正花錢的是交通和食宿,而古代交通落后,途中曠日持久,旅行成本其實是比今天高得多的。
孫嘉淦在《南游記》開篇說,旅行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像大禹治水那樣,為了天下蒼生而旅行;第二種是像司馬遷那樣,為了訪求歷史而旅行;第三種是像漢武帝東封泰山那樣,為了炫耀功業(yè)而旅行;第四種是像官宦和商人那樣,為了求官求財而旅行。孫嘉淦認為,像他那樣單純?yōu)榱伺沤庥魫灥男那槎眯?,屬于非常少見的旅行,普通百姓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普通百姓為什么不會這樣做呢?因為填飽肚子都成問題,如果遠方?jīng)]有更好的飯碗,出遠門就等于找死。
(摘自《北京青年報》李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