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文
在齊魯大地,坐落著一座由河流文明造就的城市—山東德州。在這片土地上,古黃河等河流橫穿東西,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滔滔江河水在這里縱橫其界、負載千鈞。水的浸潤使得德州充滿靈動,河流的通達也讓這座城市富有生機。從古至今,水滋潤著德州的成長,影響著這里的風土人情,也用持續(xù)的脈動推動著這座城市涌向未來。
德州之“德”,源自“德水”。時間回溯至戰(zhàn)國末年,秦滅六國后,秦始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推崇“五德終始說”,這是一種解釋朝代更替和世道治亂的政治哲學。當時人們認為,黃帝得土德,夏禹得木德,商湯得金德,互克互生。當時周為火德,秦能滅周,正如水能克火一般,于是,秦始皇將秦定為水德,還將古黃河改名為“德水”。到西漢時,朝廷在現(xiàn)在的德州東境、古黃河邊設置安德縣,取“德水安瀾”之意。到了隋朝,隋文帝將安德郡改名為“德州”,意喻“太平祥和之州”,此后,德州的稱謂便大抵固定下來,延續(xù)至今。
德州因黃河而得名,更因運河而聞名。大運河德州段肇始于漢代的屯氏河。隋朝時,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當時的永濟渠德州段便是利用屯氏河的故道修浚而成。到了宋金時期,由于黃河改道和戰(zhàn)亂,大運河或通或塞,只有德州段維持儲運功能,因此德州成為了山東北部水路交通中心。
元代,隋唐大運河裁彎取直,煥然一新的京杭大運河登上歷史舞臺。如果要探尋京杭大運河的舊貌和古人開鑿運河的智慧,德州是首選。
在京杭大運河沿線各城市中,德州保存著最具原生態(tài)的古運河河道。大運河德州段北部豐樂屯、楊莊附近的河道,展現(xiàn)了“三彎抵一閘”的水工智慧,形成了“九龍十八彎”的河道風貌;南部武城縣的四女寺水利樞紐,再現(xiàn)了樞紐、壩、閘、河的巧妙結合,更塑造了德州“三河分流”的“州”字形城市格局。這些都蘊含著古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和智慧。
得益于德州市對大運河遺產的系統(tǒng)性保護,京杭大運河德州段的運河工程體系雖歷經變遷,但保存基本完整,仍然承擔行洪、排澇和輸水等重要功能,為實現(xiàn)“德水安瀾”持續(xù)貢獻力量。
用“城河相依”來形容德州與運河的關系再合適不過。這座城市保存著京杭大運河的營造智慧,同時也被京杭大運河塑造著、刷新著。
歷史上,德州雖然有“太平祥和”的美好寓意,但由于區(qū)位重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德州都是軍事要塞。從戰(zhàn)國時的七雄并立,再到南北朝時的民族融合,直至唐朝安史之亂,德州地界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明初,在燕王朱棣發(fā)動的靖難之役中,德州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由于德州城儲存了大量的糧食,因此成為南北雙方的必爭之地。靖難之役一共進行了四年,在德州的戰(zhàn)爭拉鋸維持了三年。最后,朱棣被迫繞開德州,直取金陵(今南京),半年內便奪取了政權。
在朱棣遷都北京后,京杭大運河進一步疏通,漕運興起。在大運河與漕運的影響下,德州迎來了一次重要且持久的城市轉型。永樂年間,德州建立了水次倉、常豐倉,在南北轉輸?shù)牡匚桓又匾?,甚至有了“九達天衢”“神京門戶”的美譽。當時,“舳艫首尾相銜,密次若鱗甲”的盛景經常在德州上演。由此,這座城市從過去的軍事重鎮(zhèn),逐漸演變成一座商業(yè)城市。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德州城內有手工業(yè)作坊200余處、商號400多家,涌現(xiàn)出許多有名的產品。當時,瑞興號的水、旱煙熱銷天津、濟南,頤壽堂的藥品廣銷北京一帶,德州農家編織的草帽辮還遠銷川藏云貴地區(qū)。
翻開德州城的歷史,可以從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中發(fā)現(xiàn)德州城的轉型痕跡。過去,城池一般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而德州城除了這四門之外,還有一個小西門,又被稱為“水門”。原來,德州城建成后,官署衙門、官宦豪門的府第宅院大多集中在城內西北角。由于老城內的井水多是咸水,要想喝到運河的甜水,必須繞道大西門。后來,人們?yōu)榉奖闳コ菈ν獾倪\河取水,特意在西門以北又開辟了一個小城門,這就是“水門”。由于對運河水的需求持續(xù)增加,德州城內還出現(xiàn)了一個特殊的行業(yè)—送水工,還有一條街道被命名為“水市街”。
除了水門和水市街,德州城內還有許多地點印刻著運河的痕跡。例如,在《德縣志》記載有大竹竿巷、小竹竿巷,這是兩條專營竹貨的街巷。過去,德州城西運河上曾有一個竹器碼頭,南方的竹子沿著運河一路運至德州,因此在德州形成了竹器零售、批發(fā)、加工的市場,而這兩條街巷便是專營運河竹器生意的地點。
此外,德州的北廠街、米市街、鹽店口街、窯上村,都與當時運河旁的生意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地方散落在大運河的兩岸,每一個地名都在訴說著一段段鮮活的運河故事,見證著運河改造德州的歷程。
京杭大運河不僅刷新了德州的城市功能,也改變了德州城的氣質。從黃河浩蕩到運河悠悠,德州為中國大運河留下了一抹帶有當?shù)靥厣臐饽夭省?/p>
好讀書、尊師重教,是德州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西漢時期,大儒董仲舒就曾在德州地界授課講學,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大儒,便在德州修建了董子讀書臺,后來又有了董子祠和書院。這些地方共同組成了德州的精神豐碑,激勵著本地學子們對尋道問學的孜孜以求。
“兩河牽手”并非無源之水。20世紀80年代修建的引黃濟津工程,利用原有河道和新建渠道,實際上已經連接了黃河與大運河。近年來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黃河水是重要水源。2023年底,全長130公里的“兩河連通景觀廊道”建設工程全部完成。這條廊道為德州增加一條貫穿南北的旅游大道,還為自行車、馬拉松等賽事提供比賽場地?,F(xiàn)在,這條廊道還在延伸,正在將沿線重要的文旅節(jié)點穿珠成鏈。
在“兩河牽手”的基礎上,一張“現(xiàn)代水網”正在德州鋪開—德州市城區(qū)河湖環(huán)境修復、德州市黃河下游生態(tài)保護修復等項目,均已納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未來,德州將以5大干流、1500條支流、20座水庫互聯(lián)互通為重點,用水系把兩條文化大河連通起來。屆時,每一條河流都會成為黃河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清晰脈絡,為德州水經濟、水生態(tài)、水文化的發(fā)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活力。
從歷史長河中走來的德州,不斷煥發(fā)著新機。今天的德州,秉承著黃河農耕文明的厚重和運河工商文明的活力,昂首踏上新征程。從致力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噸半糧”創(chuàng)建;到天衢新區(qū)落實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打造區(qū)域高質量發(fā)展增長極;再到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fā)展之路,建成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水上漂浮式光伏電站……接續(xù)奮進的德州人,將奮斗與青春匯聚成奔流不息之河,創(chuàng)造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本報道得到中共德州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