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慧
潮汕地區(qū),小吃眾多,最讓我眷戀的是豬腸脹糯米、蠔仔烙和普寧豆干。
豬腸脹糯米,剛出鍋時胖乎乎、圓滾滾的,像一頭頭吃飽的小豬崽,懶洋洋地躺在盤中呼呼大睡,甚是可愛。它的口感十分松軟,濃郁的米香、若有若無的豬腸味道,糯香四溢,經(jīng)久不散。
妻子每次回娘家,蠔仔烙是必定要去打卡的。制作蠔仔烙要用平底鍋,先煎蠔仔,后拌薯粉,最后澆蛋漿。伴隨著“嗞嗞”的美妙聲響,香氣四散,讓人大吞口水。我喜歡脆皮的做法,表皮金黃松脆,像行走在晚秋鋪滿落葉的小徑上,蠔帶脆爽,蠔肉方熟,肥嫩多汁,滑膩鮮美,每一個都是鮮美的“小炸彈”,每一口都有爆膏的驚喜。它們在嘴里融化,那種鮮甜久久地縈繞在舌尖,叫人難忘。
炸豆干,講究大鼎深油,最好用硬柴,火力威猛,伴隨著噼里啪啦的聲響,豆干像金魚一樣在鼎中自由自在地游動。由于加入了薯粉,豆干油炸過后會形成一層酥皮,皮肉自然分離,便會產(chǎn)生一種“金包銀”的視覺效果。炸豆干一定要現(xiàn)點現(xiàn)炸,出鍋即食,一旦冷了,不香也不脆口。
潮汕地區(qū)最有風(fēng)味的炸豆干在普寧洪陽鳴崗村,那正是我妻子的外婆家。我妻子從小在外婆家長大,深受外婆寵愛。我們每次去看外婆,她都會帶我們到村口的一棵大榕樹下吃幾盤炸豆干,隊伍浩浩蕩蕩,讓鄰居們羨慕不已。
外婆是八十一歲那年突然去世的。接到噩耗,我們火速趕回。到達時天色已晚,夜幕低垂,暗淡的光芒籠罩著古老的村寨,村口的樹木像披上一襲黑色的袍子,凝重而又悲傷。外婆去世以后,她居住的老厝立刻變得冷清起來,天井里長出了成片的青苔。寂靜的午后,風(fēng)輕輕地叩響門環(huán),發(fā)出寂寥的回響,她養(yǎng)的那只老黑貓依舊不離不棄,癡癡地等著主人回來。
每次回去,我們還會像以前一樣,去老厝坐一坐,喝幾泡功夫茶,外婆的相片掛在墻上,像平常一樣笑意盈盈地看著我們。我們時常會產(chǎn)生一種幻覺,總會隱隱約約聽到她輕柔的說話聲,總會覺得她會端著水果從廚房里慢騰騰地走出來。我們還會像以前一樣,去村口榕樹下吃炸豆干,隊伍依舊浩浩蕩蕩,但味道里終究少了一點什么。
(選自《粵菜記》,有刪改)
●賞讀
家鄉(xiāng)小吃是走進千家萬戶、老少皆宜的風(fēng)味印記,自孩提時就給我們帶來莫大的驚喜和幸福。作者雖為異鄉(xiāng)人,對粵地小吃的描寫卻惹人生津,寄寓了他對妻子及其故鄉(xiāng)的人與事的深情,也正印證了蘇軾的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四方食事,能吃出煙火溫情,也能品出人間冷暖。最牽掛的味道,便是讓靈魂熨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