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當前,語文教學倡導“課程育人”的核心理念,將“立德樹人”列為語文課程教學的基礎性目標。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是“課程資源的運用者”,還要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即教師要開發(fā)契合學生成長和認知需求的課程資源,強化家國情懷的體驗,彰顯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從教學實踐來看,家國情懷的閱讀課程需要巧妙地借助教材提供的資料,在深入把握和透徹洞察后,通過閱讀資源的搜集、整理、運用,真正發(fā)揮閱讀課程應有的效能,強化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教學效果。
一、依循課程本質,厘定教材中家國情懷的核心價值
教材編選了大量體現(xiàn)家國情懷和傳統(tǒng)文化的課程資源,這些都是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但由于教材資源較為豐富,難以在某一個維度形成體系化的課程資源,這就需要教師以教材內容為基點,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洞察的基礎上,構建具有家國情懷的課程教學體系。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引用了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話流露出鮮明且真摯的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情感,所以這一單元編選的三首古詩、《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以及《圓明園的毀滅》都將編排的重點聚焦在中華民族過往的災難中,抒發(fā)了作者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擔憂與企盼。教師可以將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機結合,通過搜集資料、洞察背景等方式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掌握閱讀這一類文本的基本方法。
以林升的《題臨安邸》一詩的教學為例,詩人看似描寫了杭州西湖“山外青山”的壯美和“樓外樓”的繁華,展現(xiàn)了“西湖歌舞”的盛景和“游人醉”的幸福狀態(tài),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為什么能夠與單元中的人文主題“常含淚水”以及“愛得深沉”聯(lián)系起來呢?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和閱讀,了解宋朝政府被金兵侵略,無力抵抗而從汴州遷都到杭州的歷史背景,感受林升筆下所營造的虛晃盛世,正是對南宋政府茍且偷安的莫大諷刺,繼而體會詩人內心的憤慨。
教師要真正讀透、明晰這一類文本資源與家國情懷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更好地搜集和開發(fā)與之相關的課程資源。
二、搭建多維路徑,建構類群化家國情懷的立體課程
從教材出發(fā)到課程體系的形成,需要經歷對應搜集、分類整理等基本步驟。
首先,對應搜集是根據(jù)教材編排體系,依照基本的定位選擇相應的資源,若方向偏離,家國情懷的主題將難以得到體現(xiàn),降低了課程育人的真實效能。因此,教師要基于教材教學所形成的認知,調動教師與學生雙元主體的力量展開資源搜集。教師要將學生作為課程閱讀的主體,注重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更多權利和空間交還給學生,開辟網(wǎng)絡、書報等多維化的路徑,為學生提供搜集資料服務。隨后,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一實踐性的環(huán)節(jié),對學生搜集的資源進行嚴格審查,以確保入選資源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再借助這一契機,檢驗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感知與理解,掌握課堂教學的反饋資料。
其次,要對搜集的課程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如《示兒》《題臨安邸》都指向民族入侵和國土丟失,《圓明園的毀滅》指向文化的災難,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和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展現(xiàn)出在民族內憂外患之際發(fā)憤圖強的民族精神和氣魄。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搜集的資料進行閱讀和分析,并將課程資源分為“國土的淪喪”“文化的消亡”和“吶喊的聲音”三個板塊。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展示課程資源的順序和體系化。
教師通過教材的基本定位,調動師生的力量,在協(xié)同合力下進行資料搜集和分類整理,借助類群化和序列化的資料,構建家國情懷的立體化課程,為學生的閱讀以及課程資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奠定基礎。
三、創(chuàng)設豐富活動,搭建實踐化家國情懷的參與平臺
為了更好地凸顯學生在課程資源中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深入閱讀的動力和興趣,教師可以采用個人閱讀、劇本創(chuàng)作、朗讀和劇場表演等形式,使學生體驗人物角色的情感,提高他們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教師還可以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開展名人訪談、名勝游覽、節(jié)日考察等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例如,基于單元內容開發(fā)的課程資源,教師根據(jù)“國土的淪喪”“文化的消亡”和“吶喊的聲音”這三個板塊為學生設計多樣的實踐活動,并通過多元化的參與和展示平臺,促使學生匯報閱讀成果。具體來說,針對“國土的淪喪”板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影視資料。在觀看影像內容后,學生可以撰寫觀后感,促進閱讀思維不斷深化,推動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在“文化的消亡”板塊,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班級朗誦會或故事會等多樣形式,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課程的閱讀、交流和分享過程中。最后,在“吶喊的聲音”板塊,教師可以通過情境表演等方式,將課程資源中的內容和文本內涵融入學生的思維體系。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度體驗角色,并將課程內容更好地融入表演中,以實現(xiàn)更好的浸潤和釋放效果。
家國情懷是一種自然的認知狀態(tài),不能依托教師所謂的機械講解和生硬灌輸,而是要用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來推動課程資源的落實。教師要充分借助于多種匹配的形式,強化學生課程閱讀參與的深度,真正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的形成。
四、設置評價體系,撬動逆向性家國情懷的審視支點
基于傳統(tǒng)教學評價的方式,教師應該將評價的重點放在學習過程和評價主體上。首先,從單一維度轉向多個維度。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等方式,并結合具體課程內容,邀請家長或第三方參與,構建多維化的評價體系。例如,教師可以選擇一組與抗日戰(zhàn)爭相關的文本,通過實踐活動,聯(lián)系當?shù)丶t色革命基地的工作人員,借助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和素養(yǎng),對學生的課程閱讀進行評價。其次,教師應將評價的重心從結構層面轉移到過程中。一方面,關注學生在課程閱讀時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關注學生參與活動時的具體表現(xiàn)??梢酝ㄟ^檔案資料夾的形式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展示課程中獨特的資源。例如,教師可以重點關注學生在表演前的準備和表演過程中的真實表現(xiàn),借助多維評價主題,激發(fā)學生后續(xù)的閱讀興趣和動力的持久性,引導學生深入感受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教師作為語文課程教學的運用者和開發(fā)者,需要依托現(xiàn)有的資源和定位,通過拓展和整理,實踐和運用,評價與推動,進一步彰顯課程在鑄造家國情懷方面的效能和定位,豐富學生的課程資源,推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