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東舸
第一次接觸柳溝,是在延慶山里工作的那段時間,當(dāng)?shù)赝聨еミ^,為的是村子里享譽京城的火盆鍋豆腐宴。那種半鄉(xiāng)野的味道總是讓人念念不忘,事后還會時常想起身藏延慶山里名聲卻遠播在外的柳溝豆腐,難免勾連出那冒著熱氣的濃郁記憶。一盆架在炭火爐上的熱鍋子,下面鋪滿了柳溝特色的酸漿豆腐,混合著蔬菜、粉條、炸丸子,最浮頭兒點綴上一片片肥瘦相間的五花熏肉,咕咕嘟嘟冒熱氣帶香味的濃湯把所有食材煨到軟爛入味,還別說吃在嘴里,光是看著聞著,就已經(jīng)極大滿足。配起柳溝各家會做的小油餅,再加之幾十樣端上桌來讓人眼花繚亂的配菜吃食,怎么都能感受出一分實惠和充足。
可是,到柳溝如果僅僅為了一頓豆腐,那就絕對不劃算了。因為不論怎么說,作為一個很有歷史背景的古村莊,這小地方還是有點兒東西,值得仔細品一品看一看的。因為具備歷史底蘊,今天村里還能看到一些有年頭的“古物”,來了柳溝,時間如果富余,那就不妨四下里走走看看,吃過美食之后懷個古,也是挺愜意文雅的事情。
在眾多古時遺留中,最顯著的就是那座略顯孤單的北城門。北城門之所以能留下來,也是無意之間的事情。原因是當(dāng)年的百姓們,忽然有一天想出來一個儲藏糧食的奇招。平時把糧食堆放在倉庫里,時間一長很容易發(fā)毛霉變,終究讓人心疼。有人就提議,那城門洞里冬暖夏涼的,為什么不用它做倉庫來儲存糧食呢?于是,人們就把北城門圍了起來,當(dāng)成了糧倉,使用了好多年。如今的北城門經(jīng)過一番修復(fù),被很好地保護了起來。順著城門邊的步道登至城頂,秋日清風(fēng)拂過,放眼觀望遠山近村,云霧間野意幽幽天高水低,夕陽下炊煙裊裊人來人往,好一派田園情懷。
穿過城門進了村,村里頭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城隍廟,清朝時候進行過整飭維修,到了2007年的時候,又進行過一次大修。修舊如舊的手法還算比較到位,從僅存那座三開間大殿的外觀來看,依稀還含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殿內(nèi)神像早已不知所終,只有清灰的墻磚、生草的瓦壟、精美的磚雕與褪色的彩繪,還依舊在向每一個來客訴說著這里曾經(jīng)的煙火旺盛。故事和歷史,在建筑的倔強之中得以流傳。按著村里人的說法,早年間的柳溝城里,寺廟加在一起有十幾座,但是各種因緣造化,如今只剩下了這座大殿。能夠留存下來,得益于從前曾作為村里小學(xué)校的課堂。殿前有一棵三百年的古樹,年深日久已成參天之態(tài)。艷陽里圍坐樹下抽袋煙喝杯茶聊聊天,可能是很多柳溝人的真實生活吧,隨性、自在,和信仰。
還有一件古物,是柳溝很有名的一塊“迎恩”石匾,當(dāng)年鑲嵌在東城門上。這塊匾的來歷得回溯到明朝。嘉靖年建柳溝城,朝廷派來兩位官員,一個是姓趙的武官,另一個是姓楊的文官,武官駐守軍營,文官掌管衙門。自古以來老百姓渴望清官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聽說這兩位官員一個人稱“趙清官”,一個雅號“楊愛民”以后,村里人可謂喜出望外,于是就各家集資刻了這塊“迎恩”石匾,嵌在了東城門上。趙大人和楊大人也是不負眾望,“趙清官”從嚴治軍,多次擊退來犯勁敵;“楊愛民”執(zhí)政廉明,嚴厲懲治貪官污吏,柳溝百姓在兩位官員的護持下過了不少年享福的日子。東城門雖然消失了,石匾卻被知恩感恩的柳溝人保留了下來,如今收藏在村史展覽館里。
有了時間,不妨去那里走走,吃吃鄉(xiāng)味,看看風(fēng)景,聽聽故事。不需要刻意的路書攻略,帶著恬淡信步而行,便是對它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