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潛消法治療瘰疬學術特色淺析?"/>
陳廣坤,張 宇,高雅蓓,王 程,鄧景鵬,李鴻濤△,張華敏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市豐臺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北京 100072;3.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瘰疬在醫(yī)書中最早記載于《黃帝內經》,如《靈樞·寒熱》曰“寒熱瘰疬,在于頸項者”。小的為瘰,大的為疬,故以瘰疬稱之。多因肺腎陰虛,肝氣久郁,虛火內灼,煉液為痰,或受風火邪毒,結于頸、項、腑、胯之間而成[1]。瘰疬相當于現(xiàn)代的淋巴結結核、慢性淋巴結炎等淋巴系統(tǒng)疾病。WHO發(fā)布的《2022年世界衛(wèi)生統(tǒng)計》報告指出,結核病是世界上單一傳染源導致的主要死亡原因[2],又如淋巴瘤、轉移癌、上呼吸道感染、肺結核、艾滋病等諸多疾病均可出現(xiàn)淋巴結腫大或結核[3-4],嚴重危及生命和降低生活質量。古代治療疬證的臨床經驗有助于降低相關疾病的病死率和發(fā)病率,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疬科全書》,又名《古梅梁氏疬科全書》,成書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為我國第一部治療瘰疬的外科專著,集作者數(shù)十年治瘰疬之經驗。作者嘆“不善醫(yī)者,往往操庸劣手段以嘗試,而卒以殺人”[5]1。梁希曾精通中醫(yī)內外婦兒各科,尤以瘰疬最為擅長,為求治疬醫(yī)術得以傳承,和盤托出數(shù)十年經驗精華付梓刊行,以廣開生路,無復有抱病而枉死者;精于辨證論治,認為用藥“必須脈癥相對,方為投之無害”[5]5;注重內外兼治,潛消默化,并無損患者之形質;構建治疬病證結合-辨證論治-內外兼治的方案治療體系,提出治疬最難善后,治療建立內外兼治、扶正消核的學術思想。
《疬科全書》全書共分6個部分,分別為病源、證治、點疬藥品、點疬法、疬家忌食、疬家宜食,總結瘰疬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內外兼治、方藥加減、飲食禁忌、預防養(yǎng)生。治則治法包含內治和部分外治內容,依據(jù)病證特征對瘰疬進行分類,每種疬證之下,分析其病因病機、癥狀、辨證論治、方藥和服用方法等,展現(xiàn)了梁希曾病證結合-辨證論治-內外兼治的治療學術特色。
2.1.1 痰氣血合而為疬 梁希曾指出“要之千種疬癥,總不外乎熱痰寒痰,實癥虛癥而已。其部位原無定體,隨其氣之所阻,血之所凝而成。能辨其寒痰熱痰,實癥虛癥,則無訛矣”[5]1,認為疬證由氣滯、痰凝、血瘀膠著形成,部位隨氣阻而定;病性有寒熱虛實之別;氣滯因素,多因積染郁結久遠,或肝氣郁結,或暴怒而成,即情志因素;且疬證非一時而得,又因疬證“無論初發(fā)久發(fā),多不癢不痛,所以人多為其所誤,以為不甚關切”[5]1,造成疬證延治,病情日益復雜。
梁希曾提出疬證病因病性有熱痰寒痰之分,其中熱痰者居其六,寒痰居其二,剩余為花柳瘰疬,即梅毒引發(fā)疬證,為火挾他癥,為火毒。
就病位而言,與肝脾腎有關,故說治療“只理其肝脾腎三經之陰火而已”[5]2。他認為疬證三臟陰虛生陰火,煉津為痰,痰火交織,行于臟腑為癆瘵,行于經絡為瘰疬。此陰火有源于先天之損,或后天人為而致。后天人為如熬夜、勞神傷及肝腎之陰,故說“不早眠則必致陰火暴發(fā)。其他勞神各事之忌,無須言矣”[5]3。這種陰火論至今仍有啟示意義,如從陰虛內熱論治B組癥狀淋巴瘤[6]。其他如誤治傷及人之氣血導致疬證,如文中所說“或任庸醫(yī)用丹吊核,或任西醫(yī)用刀剖割,不知愈吊愈多,愈割愈眾。竟至纏綿層疊,環(huán)頸破爛,腥穢不堪”[5]1。
2.1.2 熱痰寒痰辨疬分類 古人多將疬證按十二經絡,或二十四節(jié),或三十六癥進行分類,梁希曾認為疬證“實不必拘泥其名,要之千種疬癥,總不外乎熱痰寒痰”[5]1。而梁希曾根據(jù)疬證寒痰熱痰的病因病機、病程、癥狀輕重程度、癥狀病位等因素進行分類,體現(xiàn)其辨證論治的特色。梁希曾將疬證分為氣疬、血疬、陰火疬、無名疬、老鼠疬、童子疬、催命疬、絕命疬、風火疬、真元虛損疬、傷肝疬、頭風疬、傷肺疬、頑核疬、花柳疬15種。體現(xiàn)梁希曾針對病證、抓病因、重辨證、知其要害而有利于用藥的思路。
疬之命名具有特色。首先,根據(jù)疬核表現(xiàn)命名,如氣疬形如檳榔,血疬形同覆杯,陰火疬如卵且堅硬,老鼠疬層疊無窮,真元虛損疬則環(huán)頸破爛,臭穢不堪,久不收口。其次,以發(fā)病人群因素辨證命名,如童子疬發(fā)病于幼年且旋起旋消;傷肝疬發(fā)于婦人,憂郁內傷或經水不調所致。再次,以病程因素命名:頑核疬圓若彈丸并患病八九年以上。又有以致病因素命名,如風火疬多由外感而來,發(fā)在耳下或環(huán)頸且色帶紅光;無名疬由色欲或餐膳不謹所致,發(fā)病驟然紅腫。有以所兼病證命名,如絕命疬為患疬兼并吐血,頭風疬合并挾頭風,傷肺疬合并咳嗽,花柳疬合并花柳病。以誤治因素命名,如催命疬為吊丹剖割誤治后環(huán)頸皆是。
綜上病因,疬證多由外感、先天失養(yǎng)、情志不調、飲食不節(jié)、其他疾病傳變或誤治之后,導致臟腑失養(yǎng)、氣滯血瘀痰凝而成。
2.1.3 消疬病因為首要 梁希曾對每種疬證的成因善于分析,基于病因而施治。如氣疬,疏肝理氣以消核;血疬則養(yǎng)血調血以化核;陰火疬以溫補肝腎固脾、滋陰降火配以軟堅散結之品;童子疬多因飲食不謹而來,則用消腫散或蒼術三黃散化痰解毒以攻核。如絕命疬兼吐血,經絡臟腑內外俱傷,則補元消核丸大補氣血以遏核消核。每種疬下均談及病因病機,投以對藥以消除病因,兼顧標本。
梁希曾認為治療疬證需辨證清楚,方能藥到病除。故說“審癥分明,其治自易”[5]1。先生認為剖割吊丹等法,未能杜絕生疬之源,更能耗傷人之根本。所以說“此才取出,彼核又生,纏綿不休,多致環(huán)頸皆是,坐而待斃而已”[5]1。梁希曾以自己親臨各證,測準治法,研制多種外治法,外治以直搗疬核之巢穴,配合內治以固元。據(jù)統(tǒng)計共計13種外用的方法或方藥,詳細介紹外用方有6種,外用方多為單味藥,最多的為7味藥。而且藥物均為當?shù)爻R娭?便于索取且較為實用,如長藤胡楝根外用治療惡核驟然紅腫者。童子疬系熱痰者,用蕌頭搗鹽點之,或黃花墨菜、白花墨菜,或燈籠草,或野菊花,或甜菜子取根葉和赤糖少許搗貼外用。童子疬系寒痰者,用消腫散外用。風火疬未潰者,或用蒼術三黃散,白燒酒調涂。已潰者,用地棉根葉,和赤糖生搗敷上,拔去膿穢,貼收口膏,三五日即愈[5]9。
若遇缺藥,運用中醫(yī)理論指導選他藥以替換之,如五將軍散中的生蚌若無蚌肉,則可用蜃肉螺肉之屬替換,以其均為軟堅散結之品。又如外治點疬藥中“倘無石灰之處,即用煅蜃灰代之亦可,亦取其咸能軟堅之意,其藥力雖無石灰之猛,然加之干餅藥少許,久點亦必自消”[5]10。以醫(yī)理指導用藥的靈活性。
經典外治方當屬其點疬藥方,以“新出窯石灰八錢(出窯未泡水,愈新愈佳),干餅藥四錢(又名枧砂,潔白如雪者佳,即純堿),明朱砂五厘”。制法及儲藏“其法取石灰先臨風自化,篩去粗粒,將各藥秤足,貯瓦瓶聽用?;蝾A先制備多數(shù),將三味加增和勻封好,切勿近潮濕,隨帶出門,極為方便,至朱砂一味,原取其色紅,易見痕跡,以便復點,非必需之藥也,方中三味共重一兩二錢零五厘,即加減些亦可,大約每料必如此之多,方見有味,臨時酌用,不必拘泥”[5]21。并點疬藥,但列點疬之法,將外治之步驟、位置、大小范圍、錯點處理方法、時間、病程變化及禁忌,詳而述之。如點藥以痛為度,后期“須次第照原點之痕處點之,其藥味方能直達,而制服其核外之根株,使它潛消,永久不能再發(fā)”。然后根據(jù)效果而變化點法,“隨其核之大小點之,其核收小,其點亦隨而減少收入,總以離核三分為妙”[5]24。在功效方面“其核之大小長短方圓聯(lián)珠,無論如何式樣,皆可散去,惟有舊痕之死核,則不可散去,點者須知”[5]23。說明點法除死核之外均可治療。梁希曾在疬證外治法中,對制法和用法全面論述,既是為了后人使用以求藥力能透其根蒂而取效,也能防止后人誤用亂用,以誤性命。
2.3.1 內治重潛消默化 梁希曾說“疬之成癥,其結核最堅最實,因其積染郁結至深至遠而成故也。所以治之者,動輒屢月經年,乃能奏效”[5]1。認為疬證日久而成,治療時間較長。而時醫(yī)治療多求速效,以吊丹外治或剖割以消之,認為此屬外治霸術,不辨人體善后之法,造成患者枉死,求欲速則不達。故說疬證“實則最難辨善后,今人于外科一門,多行霸道,不顧人命,取求近功,離醫(yī)之道,益云遠矣”[5]5。也就是說疬證不能求速,重在辨證善后穩(wěn)固人之氣血根本。因此梁希曾提出潛消之法,以求穩(wěn)效,認為“內治則審其寒熱虛實以施治,取其潛消默化于無形”[5]1?!捌蛣t專用潛消,奏效雖久,不特形質無損,更可永保無虞。如花柳也,人多用吊丹,或大攻大瀉。仆則專用內解,成功又速。不特元氣無傷,且無下漏癱瘓牙際涌血之慮。至于內科等癥,精微奧蘊,言不勝言,要皆以善后為本務也”[5]5。這里點明潛消之法雖然起效較慢,但能不傷形體,而無風險,且穩(wěn)固元氣,不易遺留他患。體現(xiàn)作者治疬證以人為本、兼顧正邪而調治的學術思想特色。
在具體治法中也體現(xiàn)潛消治法,如治療血疬“或三日,或五日,然后再煲食,不妨多食”[5]6。治療童子疬內服墨菜和赤糖少許“時時煎咽之”。在其他方法中也強調均宜隨證加減用之。認為強攻耗傷氣血,無利于正氣對抗邪氣,故形成治疬潛消默化之術。
2.3.2 調氣血扶正消核 潛消默化治法重在于攻補兼施。梁希曾在15種疬證治法中,注重調理氣血以固真元,概括為三個方面。首先是消核均宜兼調補氣血。如氣疬以舒氣消核丸疏肝健脾以消核,血疬以調血化核丸養(yǎng)血活血、化痰利水以消核;頭風疬以內服解郁化痰丸,兼服逍遙散。疏肝健脾以消核。催命疬則用清熱化痰之品,若陽虛重用四君,陰虛重用四物。風火疬用活絡疏肝散以疏肝通絡、化痰散結以消核,其中陽虛者服加減五味異功散;陰虛者服加減蒿皮四物湯,亦注重氣血之調補。
其次急者先治其標,后再兼顧氣血以調理。如無名疬因發(fā)病急驟急用消腫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強調“腫退后,仍照原癥治法治之”[5]7,以祛虛寒之本證。傷肺疬由外感而成者,予以加減黃芩知母湯,或加減甘桔湯以宣肺解表、清熱散結消核。但由內傷而成者,則“加減八珍湯,或加減左歸飲,右歸飲,隨其癥之屬陰屬陽選用”[5]18,補益陰陽氣血、化痰散結以扶正消核。花柳疬以枯草慈菇化毒丸,間服土茯苓膏清熱解毒、健脾燥濕、化痰散結。并再次強調“如有別癥,隨其癥之屬陰屬陽”[5]20。
最后是本為虛者,調虛為主。如陰火疬加減六味地黃丸溫補肝腎固脾以消核。老鼠疬隨其證之或陰或陽,酌加四物、四君加減消息用之。如童子疬“多由先天虛損所致,或在其母腹內,因飲食不謹而來”[5]9。三歲以內者服藥配合“百合或花粉,時煲瘦豬肉食之”[5]9,在三歲以上者,可參酌用之。真元虛損疬以補天大造丸或加減十全大補丸大補氣血以扶正消核。傷肝疬以“內服加減逍遙散,兼服加減八珍丸,或加減調經飲,或加減歸脾湯,隨其人消息用之”[5]16。如絕命疬因寒證吐血者“多是五臟虛損。須大補氣血,靜養(yǎng)二三年,或有生理”。又如頑核疬“皆因或氣或血,為機觸動凝結而成,不必施治,惟謹戒食燥火生痰之物,并少食雞肉,及一切動肝火,則得之矣。內治則服補元消核丸”[5]20。
這種扶正消核學術思想在治療腫瘤方面至今仍有借鑒意義,如林洪生治療惡性淋巴瘤以“調整陰陽、扶正抗瘤”為根本治法,注重健脾益腎、理氣化痰和解毒散結等治法與梁曾?;疽恢耓7]。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肺結核相關文獻使用的高頻使用藥物為甘草、當歸、生地黃、白芍等[8],治療以補虛為主,遵從了固本培元的基本原則,且扶正抗癌無明顯的急性毒理學反應,可安全用于臨床[9]。說明扶正消核對不僅有利于消除瘰疬,亦有助于人體正氣恢復。因此,梁希曾治疬重視患者陰陽氣血寒熱虛實情況,消核須兼顧氣血調補,方能展現(xiàn)潛消默化之效。
2.4.1 內外兼治以收功 梁希曾調治疬證善用內外兼治,效如桴鼓,故說“希自傳受此外治之方,再為參考內治之法,細心研究,百試不差。經希曾親自醫(yī)治者,可云十疬十生”[5]3。梁希曾研究發(fā)現(xiàn)疬證單純外治或內治并不能達到有效的治療,如其所說“查古人所立方書,尚茫無善法,多致斃命。其他剖割吊丹等法,則益不堪言矣”[5]3。也就是內服治方效果欠佳,單用外治吊丹加重病情。因此,內治以調其寒熱虛實,外治以直入疬核以消之,避免單用內治無以消核,單用外則傷氣血之弊。梁希曾內外兼治以逐步消核,達到標本同治目的,故說“則以潛消為主,隨起隨去,隨點隨干,務絕其根蒂,使它不得再蔓延而生”[5]2。但梁希曾又提出,潛消雖好,需要足夠的療程。故又說“疬之成癥,實變化無窮。有可十天八天告愈者,有可二三十天告愈者,有三五月而告愈者,有久至期年而告愈者,總在其人之善為調養(yǎng)。深信希曾此法醫(yī)治,斷無不療之理。不然,縱醫(yī)治至三十年,亦無濟也”[5]4。
2.4.2 生活規(guī)律配合防臟損 梁曾希認為治病的同時,患者需在情志、飲食、房事和生活作息方面配合醫(yī)生治療,否則可加重病情、危及生命。首先是情志方面,曰“凡患疬癥者,最宜戒惱怒,并戒燥火生痰之味。藏養(yǎng)肝氣,勿使其動。動者其疬雖功在垂成之際,必致反劇,驟然腫脹異常。不得怨望醫(yī)師之藥力無功?;际前Y者,切宜戒之。即房勞亦所當戒,否則治之亦無濟”[5]2-3。因為肝氣火旺,氣血妄動,易因痰核阻滯氣血而腫脹。燥火生痰之味一則傷陰生陰火,一則生痰而結核,且痰易阻滯氣血運行引發(fā)瘰疬疊出無窮,故宜禁忌燥火生痰之物。房勞耗傷腎陰,陰虛則火旺。同時指出“最忌夜不早眠,不早眠則必致陰火暴發(fā)。其他勞神各事之忌,無須言矣”[5]3,說明熬夜和勞神諸事均可耗傷真陰和氣血,加重陰火的產生。
梁曾希認為醫(yī)患之間需建立信任,否則不宜獲效。如“有粉藤根、長藤胡楝根兩味,和瘦豬肉服食者。此乃治氣血兩種疬癥之圣藥。雖然,彼不深信者,斷不可輕易給疬家食之。何也?蓋服此兩種藥根后,必多服按癥,各丸藥以固其元氣,庶不致傷損臟腑。若不多服丸藥,將來恐有吐血之病,反為不美。患疬者須知之,治疬者須慎之”[5]4。梁曾希雖有此兩藥做食有效,但久服傷及人之根本,需要配合治療方為大妙。他認為治療疾病應細致入微,建立醫(yī)患之間信任,才能施治達效。故說“總在其人之善為調養(yǎng)。深信希曾此法醫(yī)治,斷無不療之理。不然,縱醫(yī)治至三十年,亦無濟也”[5]4。
2.4.3 飲食禁忌配合內治的防治策略 梁希曾提出預防疬證應戒惱怒和抑郁、戒燥火生痰之味、戒房勞、忌夜不早眠、戒勞神各事之忌。認為此類一則引動肝腎陰虧,易生陰火耗傷氣血;情志不遂則生氣滯;燥火生痰之味以痰流注經絡,此三者互相影響,共同導致痰凝氣滯血瘀而生瘰疬。因此,要重視預防。
梁希曾特別注重飲食,故特列疬家忌食宜食以告后人。說明飲食是疬證首要預防措施。如忌食食物有雞肉、鵝肉、飛禽、煎炒、魚蝦、陳腐、羊肉、牛肉、酸辣、馬肉、豬肝,并注明食物是生燥火生痰之品。特別注意的是魚蝦是唯一既生痰又生燥火之品。并強調以上食物禁忌“不過言其大略,總不外乎其品之近燥火生痰發(fā)毒者,皆當切戒焉”[5]24。
疬家宜食共列36味,分別為豬肉、鮫鯉、貓肉、鴨肉、甲魚、海參、墨魚、蜇皮、鮑魚、蜃肉、燕窩、蠔豉、淡茱、鴨蛋、海帶、咸蛋、雞蛋、百合、紅豆、白豆、檸檬、冬瓜、甕菜、生菜、芥菜、蘿卜、苦瓜、綠豆、黑豆、赤豆、土茯苓、夏枯草、粉藤根、長藤胡楝根、鳳尾草、溪黃。并認為此類食物多滋潤、清痰化火之物,有助于補養(yǎng)身體、化痰消核。對于飲食,作者特別強調“至其人虛寒,又當因人服食,臨時酌定可也。無論寒熱各證,上條所列之當戒者”[5]25-26。這就回歸因人而異,靈活辨證論治去飲食。飲食宜忌體現(xiàn)作者調補人氣血陰陽,消其有形之邪的學術思想。
2.4.4 構建疬證病證結合-辨證論治-內外兼治體系 梁希曾重視病證結合-辨證論治,病證結合,主要是疬證成因雖然為痰凝氣滯血瘀,但多由他病而來,如花柳疬、頑核疬、傷肺疬、頭風疬、傷肝疬,分別為花柳病(梅毒)、食燥火生痰傷肝脾、肺結核、郁證、情志內傷等病發(fā)展而來,治療兼顧疬證和初病的治療,以達全效。如花柳疬“內治皆以解毒為先,當用枯草慈菇化毒丸,間服土茯苓膏,如花柳各癥,尚未痊愈,須兼服另編花柳丸,并多服解毒湯,如有別證,隨其癥之屬陰屬陽”[5]20。這種病證結合,體現(xiàn)了梁希曾辨證精細和整體觀念的中醫(yī)思想。
基于每種疬證,梁希曾善于辨證論治而不固守一方一藥。辨證論治善于抓疬證寒熱虛實、氣血陰陽變化而組方化裁治療。如催命疬“內治必審其人果屬熱者,則投以清熱化痰之品。若兼咳嗽者,并理咳嗽。兼血癥者,并理血癥。兼花柳者,則并解毒。若其人近陽虛者,則于化痰消核之內,重用四君。若近陰虛者,則于化痰消核之內,重用四物。虛寒甚者,則并用附、桂。要皆于前后各癥門中消息用之。不拘執(zhí)”[5]10-11,體現(xiàn)梁希曾靈活運用方藥治癘,并形成病證結合-辨證論治-內外兼治的方案治療體系。
梁希曾認為“醫(yī)之方最廣,廣則不能不小心,差之毫厘,失于千里”[5]5,方藥使用必須切對病因病機才能使用,不可亂投以誤性命。據(jù)統(tǒng)計《疬科全書》內服方藥有35種,有方名且有組成的方劑達29首。組方少而精,多為經方。
有名且有組成的內服方藥,組成藥味最少的4味藥,最多的方劑為16味,平均約10味藥。方劑共涉及藥物91種,涉及藥物總頻次288次,其中以茯苓頻次最高,其次是煅牡蠣、半夏和炙甘草,分別為13次、12次和12次,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方劑單味藥物頻次統(tǒng)計表
從以上藥物頻次統(tǒng)計,以及結合各疬證主方可以看出,消核藥物以煅牡蠣、半夏、煅龍骨、陳皮、白芥子、桔梗、川貝母、山慈菇、郁金、柴胡、天花粉、夏枯草、玄參為主。從前10味藥可知,方劑功效偏于健脾化痰、軟堅散結和養(yǎng)陰補血。健脾化痰有茯苓、半夏、陳皮和白術,軟堅散結有煅牡蠣和半夏,養(yǎng)陰補血有當歸、白芍和熟地黃。從前24味藥可以看出方劑功效以健脾益氣、燥濕化痰、軟堅散結、養(yǎng)血活血、疏肝理氣、清熱解毒為主,這與著者消核與調補氣血兼顧治法的思路基本一致。研究發(fā)現(xiàn)淋巴瘤病因病機與濕、痰、毒、瘀、虛有關,治法以利濕、化痰、解毒、化瘀、扶正為主[10],與作者用藥功效規(guī)律一致。其次在91種單味藥中,基本上以止咳化痰藥、軟堅散結藥、補益藥為主。其中補益藥最多,涉及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和補陽藥,多與補益肝脾腎有關。如補氣用四君,補血用四物、補陰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補陽用桂附地黃丸、右歸丸等,氣血雙補用八珍、歸脾湯等,陰陽雙補如補天大造丸和十全大補丸等。這些補益藥物的使用與梁希曾“用藥勿傷形體”學術思想緊密吻合。在配伍方面,也體現(xiàn)健脾利濕藥、化痰藥、軟堅散結藥和補益藥互相結合。著作注重攻補兼施,潛消以默化疬核。
統(tǒng)計29個方劑的性味歸經,發(fā)現(xiàn)四氣以溫(67次)、平(66次)、微寒(57次)為主,痰核為屬陰,溫以消之化之。五味以甘(141次)、苦(102次)、辛(95次)、咸(27次)較多,甘、溫以補為主,寒、苦可燥濕清熱,辛者疏肝理氣以行氣血,咸軟堅散結。歸經以肝(128次)、肺(114次)、脾(112次)、腎(83次)為主,說明疬證與肝最為密切,書中多次提到肝氣郁結或肝怒導致疬證。且肝主行氣血津液,肝臟病變則氣滯血瘀津停為痰,說明調肝疏肝為疬證主要治法。又因為肝腎主精血化生以助化氣,肺脾腎為生氣之源,且運行津液,又分別為貯痰之器、生痰之源和生痰之根之說,也關系到痰核的病因生成。因此疬證與肝脾肺腎四臟最為密切,但與著者注重肝脾腎三臟調理基本一致,這里用藥入肺經較多,一是與多個方藥涉及肺部病變有關,如傷肺疬、絕命疬、童子疬等,與肺結核相關。另外則是消核的藥物多為清熱解毒、化痰、軟堅散結藥物,多入肺經,其次是補氣藥也多因補肺主宗氣,而入肺經。
綜上所述,《疬科全書》是集梁希曾數(shù)十年臨證經驗所成,他在此書中構建了疬證病證結合-辨證論治-內外兼治治療體系。創(chuàng)立內外兼治、扶正消核之法,以潛消默化疬核。內治化痰散結并調理肝脾腎陰火,外治重視驗方,譴責吊丹剖割之術,善于配合飲食生活調理,達到治療瘰疬之奇效。在內外治法、選方用藥、飲食宜忌等方面體現(xiàn)作者治疬兼顧人之氣血陰陽、扶正消核的學術特點。梁希曾治疬經驗特色,可為肺結核、梅毒、腫瘤等屬于疬證范疇的現(xiàn)代疾病提供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