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7年初留學回國至今,李國杰以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fā)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曙光信息產(chǎn)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陽學院名譽校長等多重身份,為國家和社會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今年過八旬,他依然為中國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未來網(wǎng)絡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謀劃咨詢。
在崎嶇的求學道路上勇往直前
1943年,李國杰出生于湖南省邵陽縣下花橋鎮(zhèn)。1957年,李國杰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邵陽市二中。受家庭成分影響,他雖然高考考出了556分的好成績(滿分為600分),卻沒有資格上名牌大學,而是被分配到剛組建的湖南農(nóng)業(yè)機械化學院。
由于農(nóng)機學院當時還在組建之中,李國杰被安排到湖南大學機械系代培。學習不到一年,學校停辦,他被下放到冷水江鋼鐵廠,當了一名火車維修工。承受著命運的錘打,李國杰在緊張的勞動之余,仍然堅持看書學習。
1962年,李國杰再次獲得高考機會,成功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然而,大學還沒有畢業(yè),“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學校因此停課。1968年底,李國杰被分配到貴州省軍墾農(nóng)場勞動鍛煉。
1973年,李國杰調回家鄉(xiāng),在邵陽市無線電廠干電鍍。適逢廠里決定研制臺式計算機,他開始自學、琢磨,對研制工作提出自己的見解。廠里決定讓他參與計算機研制生產(chǎn)。這種命名為“七三三”的臺式計算機研制成功后,得到了電子工業(yè)部的重視。1975年,國家電子工業(yè)部啟動研制“DJS-140計算機”,李國杰被抽調至清華大學進行聯(lián)合設計。
1978年,全國恢復研究生招生,李國杰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后來轉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代培,師從我國計算機界前輩夏培肅教授。兩年后,37 歲的他在導師的推薦下,前往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計算機界權威華云生教授。
讓中國在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站起來
1987年初,李國杰滿懷愛國熱情從大洋彼岸歸來,分配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早在1976年,美國研制的計算機速度每秒可以達到2.5億次。而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研制的“757計算機”,每秒運算僅1000萬次。當時流傳一個“玻璃屋”的故事:為了封鎖和限制我國的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美國廠商將售出的計算機安裝在一個透明的“玻璃屋”里,不準中國人入內(nèi),計算機上的所有運算都必須在美國專家的監(jiān)控之下。
1990年,李國杰受命出任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fā)中心主任。他給自己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徹底打破這種“ 卡脖子”局面。1993 年,我國第一臺對稱式多處理機“曙光一號”研制成功,每秒運算速度為6.4億次,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李國杰由此獲得了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獎。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李國杰創(chuàng)建了曙光公司并擔任董事長。在以后的歲月里,中科院計算所和曙光公司相繼研制成功“曙光1000”到“曙光7000”7個系列高性能計算機,使我國的高性能計算翻越了“打破封鎖、打破壟斷、引領創(chuàng)新”三座大山,成為全世界高性能計算機的領先國家之一。30年來,曙光高性能計算機的計算速度提升了1.2 億倍,其應用領域覆蓋46 個行業(yè),以曙光為代表的國產(chǎn)高性能計算機幾乎占領了全部國內(nèi)市場。曙光計算機先后6 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發(fā)展自主可控的計算機產(chǎn)業(yè),必須要有自主設計的CPU 芯片。2000年,時任中科院計算所所長的李國杰率先領銜研制中國自己的高性能通用CPU。僅僅兩年的時間,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款高性能通用CPU“龍芯一號”。中國人曾經(jīng)視為禁區(qū)的通用CPU領域實現(xiàn)了“ 零的突破”。2008年成立的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不斷發(fā)展壯大,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我國實現(xiàn)CPU 產(chǎn)業(yè)自主可控的骨干企業(yè)之一。
(摘自《邵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