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美,吳曉艷,楊思翼
湖州市婦幼保健院婦科,浙江 湖州 313000
子宮肌瘤為生長在子宮平滑肌上的良性腫瘤,屬女性生殖系統(tǒng)常見病,多發(fā)于育齡期女性,以30~50 歲為高發(fā)年齡段[1]。子宮肌瘤可引發(fā)子宮出血、月經(jīng)過多、白帶異常、腹痛及便秘等癥狀,甚至影響卵巢功能,導致不孕。目前,臨床治療子宮肌瘤以手術為主要手段,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腹腔鏡下切除肌瘤可保留子宮,并有出血量少、創(chuàng)傷小及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已得到患者廣泛認可[2]。但手術屬創(chuàng)傷性操作,多數(shù)患者術后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腰痛,對其日常活動、術后恢復均造成嚴重影響[3]。近年來,筆者臨床發(fā)現(xiàn),中醫(yī)外治療法在術后腰痛治療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中藥熱奄包外敷療法為一種常見外治療法,其作用機制為藥物經(jīng)加熱后置于身體部位、特定穴位后,可使藥物穿透皮膚,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疼痛的作用,在腹痛、強直性脊柱炎、膝骨關節(jié)炎等多種疾病的疼痛緩解治療中有廣泛應用[4]。本研究觀察腹腔鏡子宮肌瘤術后腰痛患者采用中藥熱奄包外敷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參考《新編頸肩腰腿痛中醫(yī)診療全書》[5]中腰痛的診斷標準。以腰骶部、腰背部疼痛不適為主要表現(xiàn),癥狀反復發(fā)作,功能活動受限;存在明顯局限性壓痛點,無神經(jīng)根受累;經(jīng)CT、MRI等檢查無特異性發(fā)現(xiàn)。
1.2 辨證標準參考《新編頸肩腰腿痛中醫(yī)診療全書》[5]中腎虛血瘀證的辨證標準。主癥:一側或兩側腰痛,或痛勢綿綿,間歇性發(fā)作,按摩痛減。次癥:腰酸,乏力,口干舌燥,小便發(fā)黃或清長。舌脈象:舌有瘀點,脈澀。
1.3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及辨證標準;20 歲<年齡≤50 歲;均行腹腔鏡子宮肌瘤術治療,且術后出現(xiàn)腰痛;受試對象對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行開腹手術治療;術后伴有其他嚴重并發(fā)癥;病理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惡性腫瘤;既往有慢性腰痛、腰椎退行性病變、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腰部疾?。缓喜⒂薪Y石、腎挫傷等引起腰痛的疾??;存在其他重要臟器疾病。
1.5 剔除標準入組后發(fā)現(xiàn)不符合納入標準;研究過程中突患與本研究無關的疾病影響療效判斷;因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不能完成治療;病例資料不完整等無法判定療效。
1.6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湖州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行腹腔鏡子宮肌瘤術后腰痛患者104 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2 例。觀察組年齡26~50 歲,平均(38.52±10.16)歲;子宮肌瘤直徑28~72 mm,平均(54.15±5.21)mm;單發(fā)肌瘤24 例,多發(fā)肌瘤28 例。對照組年齡28~46 歲,平均(37.40±9.58)歲;子宮肌瘤直徑24~75 mm,平均(54.23±5.19)mm;單發(fā)肌瘤21 例,多發(fā)肌瘤31 例。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湖州市婦幼保健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2022-J-015)。
2.1 對照組給予術后常規(guī)治療,包括感染防控、體位管理、早期營養(yǎng)支持、電解質平衡治療及常規(guī)康復活動,對于患者腰酸痛情況在承受范圍內不予處理,不耐受者給予鎮(zhèn)痛藥物治療。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熱奄包外敷治療。處方:吳茱萸、粗鹽各250 g。將吳茱萸與粗鹽混合后放入20 cm×15 cm 的布袋中,置于微波爐中加熱至60~70 ℃,患者取平臥位,布袋取出后通過掌心測定熱奄包溫度,患者對溫度耐受的情況下將布袋平攤置于患者雙腎俞區(qū),使之完全覆蓋患者雙腎俞區(qū),熱敷時間為20 min,每天上午、下午各1 次,術后次日開始使用,共治療3 d。
3.1 觀察指標①疼痛程度。治療前后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2 組疼痛程度,以1 條長為10 cm 的游動標尺,標有數(shù)字0~10,分別代表0~10 分,指導患者根據(jù)自身疼痛程度標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應位置,評分分值越高則疼痛程度越嚴重。②腰部功能障礙。治療前后采用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分評估2 組腰部功能障礙,該量表包括行走情況、生活自理、睡眠狀況、疼痛強度、站立狀況、提舉重物情況等10 項內容,各項內容分值為0~5 分,總分50 分,分值越高則功能障礙越嚴重。③腰部活動度。治療前后測量2 組患者腰部前屈、側彎、后伸的活動度。④生活質量。治療前后通過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2 組患者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心理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生命活力、總體健康8 個維度,各維度分值均為100 分,分值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⑤臨床療效。治療3 d 后根據(jù)患者疼痛緩解情況和腰部活動度評估臨床療效。
3.2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2 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參照《最新腰腿痛診斷治療學》[6]擬定。顯效:疼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恢復正常;有效:疼痛癥狀明顯緩解,腰部活動輕微受限;無效:疼痛癥狀無改善,腰部活動嚴重受限。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4.2 2 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ODI 評分比較見表1。治療前,2 組VAS 評分、ODI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VAS 評分、ODI 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2 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ODI 評分比較(±s) 分
表1 2 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ODI 評分比較(±s) 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 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例數(shù)52 52 VAS 評分治療前6.03±1.02 6.07±1.01 0.201 0.841治療后37.25±5.38①29.71±4.19①7.973<0.001治療后3.93±0.86①2.62±0.71①8.471<0.001 ODI 評分治療前48.92±5.69 49.14±5.66 0.198 0.844
4.3 2 組治療前后腰部前屈、側彎、后伸活動度比較見表2。治療前,2 組腰部前屈、側彎、后伸活動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腰部前屈、側彎、后伸活動度均增大(P<0.05),且觀察組大于對照組(P<0.05)。
表2 2 組治療前后腰部前屈、側彎、后伸活動度比較(±s)°
表2 2 組治療前后腰部前屈、側彎、后伸活動度比較(±s)°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 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例數(shù)52 52后伸前屈治療前46.92±8.91 47.14±8.89 0.126 0.900治療后18.65±2.97①22.56±3.10①6.668<0.001治療后65.74±9.67①80.79±9.04①8.198<0.001側彎治療前14.20±2.89 14.36±2.83 0.285 0.776治療后19.79±3.01①25.63±3.57①9.019<0.001治療前12.92±2.78 12.98±2.74 0.111 0.912
4.4 2 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見表3。治療前,2 組SF-36 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SF-36 各維度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2 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s)分
表3 2 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s)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 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組 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例數(shù)52 52治療后71.90±8.02①83.46±9.47①6.717<0.001治療后70.34±9.23①84.25±8.10①8.168<0.001治療后74.59±8.12①83.15±9.56①5.232<0.001治療后70.54±8.02①83.80±8.46①8.203<0.001例數(shù)52 52生理功能治療前61.23±6.14 62.14±6.20 0.752 0.454情感職能治療前55.98±6.01 56.42±5.97 0.375 0.709治療后74.21±7.55①82.45±8.24①5.317<0.001治療后69.95±7.01①80.53±8.25①7.047<0.001生理職能治療前56.72±8.16 55.90±7.25 0.542 0.606軀體疼痛治療前56.76±6.01 57.28±5.96 0.443 0.659治療后69.78±6.78①81.45±7.45①8.354<0.001心理健康治療前60.72±6.47 61.16±6.36 0.350 0.727社會功能治療前68.98±6.88 67.45±6.90 1.132 0.260治療后73.31±7.69①81.76±8.24①5.406<0.001生命活力治療前64.53±7.01 65.87±7.45 0.945 0.347總體健康治療前63.97±7.86 65.10±8.15 0.720 0.345
4.5 2 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4。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2.31%,高于對照組75.00%(P<0.05)。
表4 2 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子宮肌瘤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多認為與遺傳、性激素分泌異常、肥胖、晚育等因素密切相關[7]。對于無癥狀患者臨床多采用糾正貧血、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物及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藥物治療,但是對于肌瘤直徑過大、異常出血、肌瘤生長迅速的子宮肌瘤患者需采用手術切除治療,其中以腹腔鏡子宮肌瘤術為主[8]。但腹腔鏡子宮肌瘤術會對沖脈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而導致術后出現(xiàn)腰痛,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且對術后恢復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至關重要。中醫(yī)認為,腰為腎之府,腰痛多與腎相關。子宮肌瘤術后腰痛的病因病機為婦科宮腔鏡術致胞宮胞脈受損,腎之元氣精血耗傷,精不化血,則腎氣不充,腰府失于濡養(yǎng)、溫煦,故發(fā)為腰痛;加之術后離經(jīng)之血溢于少腹,瘀血積聚胞中,沖任受阻,氣滯血瘀,胞絡不通,不通則痛,引發(fā)術后腰痛、腰酸、乏力等癥狀,以腎虛血瘀為主要證型,故臨床治療應遵循補益腎元、活血化瘀的原則。中藥熱奄包外敷為一種傳統(tǒng)的中醫(yī)外治療法,該療法在熱力作用下可使藥力透入皮膚,直至臟腑,扶正驅邪、調節(jié)氣血陰陽,起到活血化瘀、溫經(jīng)散寒、消腫止痛及強筋健骨作用[9]。本研究中藥熱奄包外敷選擇以腎俞穴為中心,將熱奄包完全覆蓋患者雙腎俞區(qū),腎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 寸處,有益腎助陽、強腰利水功效。中藥采用吳茱萸、粗鹽,其中吳茱萸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功效,將吳茱萸與粗鹽加熱后敷于兩側腎俞區(qū),具有補益腎元、疏通經(jīng)脈、活血化瘀及舒筋止痛作用。同時,粗鹽加熱后,可保持藥力的滲透,引經(jīng)入腎,增強溫腎止痛的效果,使疼痛得到有效緩解[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采取中藥熱奄包外敷治療腹腔鏡子宮肌瘤術后腰痛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
現(xiàn)代研究表明,中藥熱奄包外敷可提高局部皮膚溫度,對局部皮膚毛細血管具有擴張作用,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藥物的吸收。同時,溫熱刺激下中藥成分滲入肌膚,減輕了腰部的炎癥反應,改善了患者氣血運行受阻情況,可調節(jié)神經(jīng)功能,使痛覺神經(jīng)興奮度降低,結締組織伸展性改善,進而有利于改善患者腰部功能和腰部關節(jié)活動[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且腰部前屈、側彎、后伸活動度大于對照組。提示中藥熱奄包外敷治療腹腔鏡子宮肌瘤術后腰痛對改善患者術后腰部功能障礙和腰部活動度有積極作用。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生活質量SF-36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患者在腰部疼痛有效緩解,腰部功能障礙、關節(jié)活動度得到改善后,機體舒適度提高,進而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中藥熱奄包外敷治療腹腔鏡子宮肌瘤術后腰痛療效顯著,可明顯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腰部功能障礙和腰部活動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