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惠英 王白石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科 (福建 廈門 361003)
內容提要: 目的:分析腔內心電圖(Intracavitaryelectrocardio—graphy,IC-ECG)定位技術輔助中心靜脈通路裝置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導管尖端定位的經(jīng)濟價值。方法:將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需要采取靜脈PICC置管的患者40例作為本次觀察對象,隨機(紅球與白球)分組,即對照組(常規(guī)PICC導管尖端定位,20例),觀察組(IC-ECG定位技術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20例),比較分析不同定位技術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費用、操作時間、血流量、定位準確性、尖端位置正常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滲血、誤穿、感染)。結果:觀察組定位準確性、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尖端位置正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置管費用更少(P<0.05),但兩組血流量、操作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置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可見,觀察組更低(P<0.05)。結論:IC-ECG定位技術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能減少置管費用,同時還能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并減少操作時間與血流量,較常規(guī)定位技術更能提高置管的安全性。
PICC是臨床較常見的治療方式,利用留置PICC導管輸液治療能明顯降低治療中反復穿刺引起的血管壁損傷,同時也避免了治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影響[1]。然而,在實際臨床治療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影響,PICC置管可引起感染等導管相關并發(fā)癥,有學者進行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導管尖端位置可能對感染等并發(fā)癥造成不良影響,如尖端位置過淺則可導致導管移位引起感染等,或可由于藥物對導管尖端血管壁持續(xù)刺激導致血管內皮慢性損傷與壞死,增加穿刺風險,因此,如何提高PICC導管尖端定位的準確性至關重要[2]。ICECG能夠將中心靜脈導管或導絲利用心電導聯(lián)線與心電監(jiān)護儀連接,根據(jù)P波改變判斷導管尖端位置,以提高置管的準確性,對提高臨床置管的安全性有重要作用,同時還能減少反復穿刺增加的醫(yī)療費用[3-5]。對此,本文主要分析了ICECG在PICC導管尖端定位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該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提供更可靠的參考依據(jù)。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需要采取中心靜脈置管的患者40例作為本次觀察對象,隨機(紅球與白球)分組,即對照組(常規(guī)PICC導管尖端定位,20例),觀察組(IC-ECG 定位技術輔助PICC 導管尖端定位,20例),其中觀察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23~76歲,平均(51.26±2.39)歲;對照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21~79歲,平均(51.31±2.43)歲;兩組患者年齡等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jīng)臨床檢查確定需要采取PICC置管治療;②置管前患者已知情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加入;③置管前心電圖檢查顯示為正常P波。
排除標準:①置管相關禁忌癥;②合并嚴重心臟疾病、P波異常改變;③嚴重認知障礙、精神障礙者;④無法提供完整臨床資料,或置管中不配合。
對照組用常規(guī)B超定位后進行消毒,常規(guī)選擇外周靜脈植進PICC置入血管,穿刺后緩慢將導絲送入,使用擴張器擴張組織以便于置入導管,置入后撤離導絲,置入導管,擰肝素帽,并固定導管,利用X射線檢查尖端位置。
觀察組采取IC-ECG定位技術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操作前常規(guī)記錄心電圖改變,心電監(jiān)護儀調整至Ⅱ導聯(lián)心電圖,記錄體表Ⅱ導聯(lián)心電圖,確定P波正常進行常規(guī)置管;①引導IC-ECG:將導聯(lián)線鱷魚嘴夾與PICC導管內導絲末端相連,并分離心電監(jiān)護導聯(lián)盒上的RA導聯(lián)線,將夾在頭皮針上的無菌導聯(lián)線另一端連接于RA接口槽;按照定位打開輸液調節(jié)器,利用重力滴注生理鹽水;②PICC導管尖端定位:通過IC-ECGP波形態(tài)與體表心電圖的P波形態(tài)變化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隨著導管在SVC內緩慢送入,IC-ECG P波振幅逐漸高尖,則提示導管進入上腔靜脈;P波明顯增高則確定導管進入上腔靜脈中下段,P波至高峰,則確定位于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位置,P波高峰后回落/雙向P波,則表明導管進入右心房,停止送管并退回導管至P波顯示為正向的最高峰水平位置后再回撤0.5~1cm,確定導管位置,描記心電圖。
比較分析不同定位技術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費用、定位準確性、操作時間、血流量、尖端位置正常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滲血、誤穿、感染)。
采用SPSS 25.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數(shù)據(jù)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計數(shù)數(shù)據(jù)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定位準確性、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尖端位置正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置管費用更少(P<0.05),但兩組血流量、操作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兩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定位準確性、置管費用、操作時間、血流量、尖端位置正常率對比分析
置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可見,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分析[n(%)]
PICC導管是多種疾病治療中最主要的通道,其定位的準確性可影響到患者治療效果,傳統(tǒng)X射線與B超等的定位方式??砂l(fā)生定位異常,提高了置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還需找出更準確的定位技術[6-8]。近年來,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IC-ECG定位技術逐漸廣泛應用與臨床,是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連接裝置,屬于腔內心電圖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技術領域,具體包括用于與心電監(jiān)護儀右導聯(lián)母扣連接的導電桿,導電桿的一端設置有與心電監(jiān)護儀右導聯(lián)母扣連接的球頭,另一端設置有外螺紋,導電桿上還連接有絕緣套管,絕緣套管螺紋連接在導電桿上,絕緣套管的端部封閉,且中部設置有穿線孔,絕緣套管內還設置有與導電桿接觸的導電片,導電片上固定與PICC導絲,PICC導絲沿穿線孔穿出,且端部安裝有鱷魚夾子,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連接可靠、方便,心電圖穩(wěn)定等優(yōu)勢[9,10]。
一直以來,X線胸片被視為PICC導管定位的“金標準”,但在實際操作中,臨床穿刺中無法進行實時定位,可能導致后期導管異位,增加調整導管時患者的感染幾率,同時增加調整后患者拍片的醫(yī)療費用,為此,尋求臨床準確性更高、安全性更高,更具有動態(tài)化觀測方式的定位技術至關重要。腔內心電定位技術是PICC置管術的一種新的定位方法,可通過觀察置管過程中腔內心電圖波形改變,來判斷導管尖端的位置是否正確。經(jīng)驗證,PICC置管時,通過腔內心電定位技術判斷導管尖端位置簡單快捷,準確率高。IC-ECG定位技術主要是根據(jù)P波的實時改變輔助定位,正常情況下,在置管過程中當導管進入上腔靜脈,并在其中移動時,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用心電圖觀察可見P波可隨著導管尖端置入的位置而發(fā)生改變,在SVC下1/3段與右心房交界處(Ca-valatrial junction,CAJ)達到峰值[11]。而CAJ也被認為是PICC中最大的安全點,如導管進一步置入則可導致P波回落,右心房出現(xiàn)正負雙向P波,甚至可轉變?yōu)镻波負向[12]。IC-ECG技術能夠利用鹽水導管作為導體,正常情況下,當導管內生理鹽水通過傳感器連接體表電極時,則能保證生理鹽水中的電壓與導管尖端的電壓相同,具有經(jīng)濟價值高、使用廣泛等優(yōu)勢,較常規(guī)PICC導管尖端定位更易操作。另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13],IC-ECG器械的應用能夠對異位及時調整,并減少拍片次數(shù)與放射性輻射,在置管過程中準確指示導管尖端位置,縮短危重癥患者因等候拍攝床旁胸片導致的輸液延遲,器械的技術優(yōu)勢更為明顯。更有研究認為,IC-ECG在PICC導管尖端定位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優(yōu)勢,能夠實時監(jiān)測,隨時調整導管尖端位置,降低感染、血栓與堵管等的發(fā)生率,降低由于相關并發(fā)癥而增加的治療費用,同時也可利用異位及時調整等優(yōu)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無法調管而導致的醫(yī)療資源浪費,增加患者治療經(jīng)濟負擔[14]。
本文主要分析了IC-ECG在PICC導管尖端定位中的應用價值,其中,觀察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定位準確性、尖端位置正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置管費用更少,血流量、操作時間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IC-ECG在PICC導管尖端定位中能進一步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提升定位準確性,同時降低臨床醫(yī)療費用。原因分析,PICC腔內心電圖定位技術利用了P波在上腔靜脈、右心房等不同位置會發(fā)生特異性變化這一特點,在置管過程中能及時發(fā)現(xiàn)導管的異位予以糾正,并能精準定位PICC導管尖端位置。避免了患者導管異位后反復調整及拍攝胸片所帶來的弊端:降低了患者感染的機會;減少了X線的放射性損傷;降低患者治療費用??梢?,IC-ECG技術的輔助定位可明顯提高導管尖端定位準確性與一次穿刺成功率,減輕了反復穿刺對患者血管壁造成的影響及反復穿刺提高的經(jīng)濟負擔。此外,比較兩組置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可見,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由該項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IC-ECG技術的應用可有效降低置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了置管的安全性。這是由于IC-ECG技術能夠根據(jù)P波改變反映導管尖端位置,對出現(xiàn)異位者可及時調整,保證導管尖端位于最佳的置管位置,使導管置入深度做到個體化,保證治療時靜脈通道的通暢。
綜上所述,IC-ECG定位技術輔助PICC導管尖端定位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能減少置管費用,同時還能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并減少操作時間與血流量,較常規(guī)定位技術更能提高置管的安全性。